兒童熱痙攣知多少?

抽搐發作保持口鼻暢通


大部分兒童發燒且抽搐的狀況,屬於兒童熱痙攣的範圍,是急診中常見的小兒疾病之一。

爸媽抱著一、兩歲大的幼兒,因為小孩抽搐發作、意識喪失,而急忙送醫,外加常常合併高燒狀況,是小兒科急診常常見到的場景。很多家長會擔心是病情兇猛的急性腦膜腦炎,阿公阿嬤更是擔心乖孫「頭殼是否會燒壞」?

特別是在去年五、六月份發生數名兒童新冠重症腦炎的死亡個案,而今年初腸病毒疫情升溫,已有重症個案出現,更是讓家長對發燒合併出現抽搐感到又驚又急。如何在第一時間予以初步判斷,也能進行適當處置,本文提供以下做法協助家長做一簡單的檢傷分類與處理。
熱痙攣發生與體質有關.分為簡單型與複雜型

大部分兒童發燒且抽搐的狀況,屬於兒童熱痙攣的範圍,根據統計,滿六個月至五歲大年紀的兒童,發生率約2~5%。一般發生與體質有關,與家族遺傳有關,很多熱痙攣兒童的爸爸媽媽在自己小時候也曾經發生過。

臨床最典型的症狀是高燒後,接著就發生抽搐,不過,臨床上也常遇到先發現抽搐送醫後,量體溫才知道有發燒的狀況。而抽搐絕大部分出現在發燒早期,也就是很少燒了三、四天後才抽搐發作。

熱痙攣的臨床表現分成單純型與複雜型:

單純型:表現是合併高燒(>39℃)、抽搐時間少於15分鐘、兩邊對稱典型的大發作(意識喪失、雙眼上吊、嘴唇發紫、牙關緊閉、口吐白沫、四肢一陣一陣地僵硬與抽動)、24小時內僅發作一次,這是預後良好的狀況,等腦部發育成熟後就不再發生,之後變成癲癇的機會低,但第一次的單純型發作仍建議就醫由醫師評估判斷。

複雜型:可能低度發燒就抽搐、持續時間大於15分鐘、不對稱型的發作形式、24小時內兩次以上的發作,當中可能隱藏令人擔心的腦膜腦炎,也可能有熱癲癇的診斷,因此,這種形式的發作除了緊急就醫外,一般會建議住院做進一步檢查與觀察。
腦膜腦炎與腸病毒重症徵兆

至於家長們最關心的腦膜腦炎會有哪些表現呢?在新冠疫情衝擊兒科病童時,台灣兒科醫學會訂出腦炎重症前兆的8大症狀:

1.體溫高於41℃;2.意識不佳;3.持續昏睡;4.持續頭痛;5.持續嘔吐;6.抽搐;7.肌躍型抽搐;8.步態不穩。

而對於腸病毒重症的評估,在三歲以下、三日以內、有四大症狀即應立刻送醫,包括:持續昏睡、持續嘔吐、體溫正常時呼吸急促與心跳加快、肌躍型抽搐(特別在清醒時發生更有意義)。

不論是新冠病毒或是腸病毒,或是其他的感染造成的腦膜腦炎,這些警訊前兆都是通用且應該及早辨識,無論出現任何一點異常,都應該儘早就醫評估。

發作時的處置

在就醫到院之前,家長可以先做抽搐發作的簡單處置,包括:

1.保持口鼻暢通:不要往小孩口中塞入任何物體(包括手),以免堵住呼吸道或是傷到手。基本上,在小孩抽搐發作時,幾乎不會咬到舌頭。

2.採側臥方式躺著:讓小孩躺下,頭部側一邊或採側臥復甦姿勢,讓口水及異物等流出,避免嗆到入呼吸道。

3.移開危險物品:保護小孩頭部,同時記得將身旁任何堅硬、尖銳等可能傷害小孩的物品移開。

4.注意抽搐時間並記錄狀況:如果抽搐發作超過五分鐘,請直接就醫。另外,在觀察小孩症狀與發作的同時,若可錄下發作的形式,可於就醫時提供醫師做進一步判斷的依據。
典型的熱痙攣預後良好.不需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

大多數的兒童熱痙攣是良性,且與腦部不成熟易受發燒的影響有關,能先初步排除腦膜腦炎的危急情形後,典型的熱痙攣預後良好,大多數個案並非熱癲癇,因此,不需要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

另一方面,醫師會評估發燒的來源,因為這可能代表小孩身上有某處的感染,例如:受到呼吸道病毒感染而發燒、感冒。建議等抽搐發作停止後,針對身體感染部位做評估與適當治療。

最後要提醒的,也是很多家長很關心的議題,是否曾經發生過熱痙攣的小孩,每次發燒就要積極降溫,甚至考慮使用抗痙攣藥?熱痙攣的發作不見得在每次發燒都會發生,一般是容易造成高燒的感染,或是容易影響中樞神經的感染機會較大。

積極使用退燒藥其實不能有效預防抽搐,且退燒藥發揮效果時並無法及時跟上抽搐發作,因此,使用退燒藥的目的還是在讓身體降溫。另外,要讓小孩退燒,除了用藥之外,也可以考慮用濕毛巾擦拭小孩身體,使其體內的熱散發出去,達到逐漸降溫的作用。
胡智棻醫師
現任╱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小兒學 科助理教授
經歷╱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總醫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NIH/NIEHS)研究員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專欄由三軍總醫院婦產部與兒科部攜手合作,期望以深入淺出 的專業衛教內容,讓所有的媽媽寶寶受到最佳守護。 閱讀完整內容
媽媽寶寶2023/6月 第 436期

本文摘錄自‎

兒童熱痙攣知多少?

媽媽寶寶

2023/6月 第 4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