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談性從情感教育開始【封面故事-親子天下】

文/陳珮雯、田育瑄、邱紹雯、賓靜蓀、李宜蓁、張淑瓊、陳娟娟

攝影/黃建賓

版面設計/黃育蘋、雷雅婷

插畫/六十九、Damee Wu

親子共學
以愛為本的全人性教育

從來沒有一刻,向來隱諱不好明說的「兒童性教育」,竟成為教育圈搬上檯面的火熱話題。

二○一七年初,年輕女作家在創作中揭露國中時疑遭補習班老師誘姦,因而憂鬱症自殺的「房思琪事件」,翻騰了所有家長的敏感神經。緊接著的台大生遭恐怖情人傷害等社會事件,更加深了家長對親密關係的焦慮。根據家扶基金會年底的統計,十大兒保新聞中,性侵相關占半數以上。年底的誠品報告也統計發現,少兒性侵新聞充斥的氣氛中,性知識相關的少兒叢書,已經成為二○一七年家長採購的暢銷關鍵字。

兩個女孩的媽媽Iris,女兒才小六,在房慮的到處找可以跟女孩談性教育的書:「我想教孩子認識性,卻不知從何談起,也不知道該教到什麼程度,最重要的是該如何教她遠離恐怖情人?」

教學困境

性教育政治化

怎麼教、教什麼,動輒得咎

也是二○一七年初,同婚修法躍升為全國政治頭條新聞,贊成與反對者激烈對戰,戰場不僅從網路擴張到街頭,更蔓延到中小學現場。「性教育」與「性別教育」被家長放在一起檢視, 中學課本裡對不同性傾向的認識該談到多深?性器官與性行為的教學,是「過早過度的性開放」?還是「適齡適切的性教育」?每一個話題都成為「強調立場少談專業」的敏感戰場。

一方面,焦慮的家長團體展開激烈的自救行動,全面檢驗中小學教學內容。去年中旬,高雄市港和國小老師劉育豪,在小學三年級課堂上,以生殖器模型教孩子使用保險套,被家長提告妨害風化;年底,媒體報導家長團體抗議:一位家長檢舉國中「健康與體育」課本性教育內容不當,因為「左、右頁的女性、男性生殖器官插圖位置,只要把課本闔起來就會碰到」。

另一方面,同志運動團體也敏感的檢視、糾舉不夠政治正確的言論。此次性教育專題的採訪,《親子天下》記者一直被拒訪,一位在大學教兒童發展的教授解釋,她聽到性教育就退避三舍,因為這兩年系上不少老師在課堂教授性別發展時,被偷偷錄音,接著就被提告,一直在跑法院,最後更直接勸退:「這時候寫性教育,怎麼寫都不對,建議你們不要做了。」

「台灣的性教育已經被政治化,而且帶有太多的情緒。」性學博士許佑生深刻的道出台灣性教育現場的困難。

孩子困境

網路色情

「自學」性知識高達五成

當大人們忙於應付意識型態的戰場,網路上毫不設防,更露骨,更直接的危險性資訊,早已撲天蓋地,成為孩子們「自學」性教育的管道。
根據台灣性教育協會的調查,小孩逛色情網站的比例,國小生有一五%、國中生三○%、高中生九○%。

兒童福利聯盟二○一六年的「兒童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更顯示,將近五○%的孩子,避孕知識不是來自父母或學校的教導,而是人云亦云的同儕(一四.二%)、網路(一七.三%)、新聞媒體(一八.四%)。
南部一位輔導老師接到中小學性騷擾案,詢問孩子是從哪裡獲得性資訊時,孩子請老師拿出手機,以「18AV」的關鍵字蒐尋,出現的是色情片大補帖,嚇壞了這位輔導老師。

有三十年教學經驗的新北市積穗國中健康教育老師龍芝寧認為,大人衝突的砲火現在都對著學校性教育、性平教育的教科書,但是父母的大砲對錯焦點了,真正的敵人是手機網路。
不久前她應新北市一所國小的邀請,對六年級的孩子演講網路性霸凌、網路性騷擾的防治,起因是該國小六年級畢業旅行中,孩子們夜宿飯店竟然玩起了自拍的遊戲, 以嬉鬧、戲謔的態度慫恿同儕裸露部分身體或脫衣,接著拍照傳到群組中,孩子們對同學不雅照的留言已涉及網路性霸凌,卻沒有自覺。

家長困境

想教卻不會教

大調查凸顯家長兩大矛盾

在《親子天下》的性教育網路大調查中,明顯看出父母面對性教育的矛盾與無助。

矛盾一:父母高度焦慮,卻被動接招

調查結果顯示,高達九七%的父母認為性教育應該要教,但面對性教育時,只有三七%父母不用等孩子問,會主動教。超過五○%的父母被動接招,甚至會不好意思的轉移話題,或認為孩子「長大就知道」。

超過五○%的父母最擔心網路色情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但問到性教育的內涵時,僅四%的父母認為網路色情是優先課題。

矛盾二:父母認為性教育主要關乎「性生理」,但焦慮議題都是「性心理」

調查也發現,高達七○%的父母不知道學校的「性別平等教育」在學什麼。而父母眼中的性教育仍停留「生理層面」,強調身體發展與自我保護的面向:四二%的父母認為性教育要教「保護自己的身體,避免被侵犯」。三三%父母認為性教育要教「認識自己的身體與兩性身體的差異」。

對於性教育的其他面向如「認識性別角色分工、打破性別刻板印象」、「不同性傾向的認識與尊重」,「未來能與相愛的人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等「心理層面」的內涵,都不在父母認定性教育教導的主要範圍。

矛盾的是,父母的擔心,卻多數集中在親密關係與價值觀。調查顯示,僅五%的父母認為性教育要教安全的性行為。

二六%的父母最擔心,孩子誤以為發生性行為等於愛情。三○%的父母在意學校在性與關係的觀念教導上,是否與家庭的看法一致。

《親子天下》調查顯示,在家庭裡教導性教育,父母最大的困擾是尺度無法拿捏,三四%的父母「不知道要教到什麼程度」。父母自己沒有判別和教導性的專業,更殷切期盼學校能擔負起責任:期待能給孩子「適齡」且專業的師資。二六%的父母在意學校性教育的教材、教具符不符合適齡的原則;二七%的父母在意師資是否具備健康教育或性教育專業背景。

學校困境

沒師資沒脈絡

專業師資不到兩成

但以當前中小學的相關裝備,也承擔不起父母的期許。一○八新課綱「健康與體育」領域性教育內容的規劃者和執筆者高松景分析,當前學校性教育有兩大困境,第一就是極度缺乏專業的性教育師資,甚至罕見培育系統。台灣的性教育是安排在「健康與體育」領域,而國小的師資養成教育沒有健康教育,更不可能修性教育。國中的「健康與體育」課,二○一一年由登記合格的健康教育老師來擔任課程的比例僅有一一%,更有近九○%的健康教育課是配科給其他學科老師來上,例如:體育、理化等。「少子化學校一直在減班,在師資員額的限制下,一個學校沒有超過十八個班級,是很難增聘一位專業健康教育老師的,」高松景感嘆。
第二大困境是課程內容脈絡的混亂,把社會問題變成教育內涵。高松景強調,性教育目前被框架在「性別平等教育法」之下,性教育被窄化為教生殖器官。事實上國際最新的性教育課程發展,強調的是「全人性教育」,而「性別」則是社會所關注的議題。國內近年來與性/性別相關的議題,陸續成為大家重視的社會問題,政府透過訂定法令來遏阻這些問題,例如:一九九七年「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一九九八年「家庭暴力防治法」、二○○三年「家庭教育法」、二○○四年「性別平等教育法」(因葉永鋕事件將原來的兩性平等教育修改為性別平等教育),每個法都希望紮根教育,都要求學校要增加「四小時」的議題教育,例如:性侵害犯罪防治教育、性別平等教育……

高松景分析,性教育會走到今天,讓教育現場動輒得咎,有其歷史脈胳。台灣於一九八一年開始推性教育,當時只在國一的健康教育,性教育被侷限在「國中健康教育十四及十五章」。直到二○○○年九年一貫課程,健康教育與體育合併為「健康與體育」領域,健康教育才能從小一到九年級「適齡規劃」。由於缺乏專業師資,再加上各新興教育議題對性教育不同見解,基層教師便在紛亂中不知如何教「性教育」。
解方

三大原則拿捏尺度

建構從情感出發的適齡性教育

到底性教育該教什麼?怎麼教才對?尺度的拿捏是一門專業。性教育專家提供三大原則:

❶以兒童發展為本位的「適齡」性教育:

性教育的主體是孩子,因此大人在回應孩子的性提問時,必須認識與了解孩子的生活經驗、認知、情緒、心理、生理發展階段。由世界衛生組織參與制定的全球最新性教育課程

標準「歐洲性教育標準」(Standard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inEurope),即強調兒童發展的重要性。在這份白皮書中,揭示了零至十五歲孩子性生理、性心理發展歷程,並依據兒童發展訂定了性教育認知、態度和行為能力指標。(見七○頁)孩子的生活經驗也必須納入性教育內容的考量。曾以性教育教案獲教育部優良教案獎的龍芝寧說,性教育範疇廣又深,該給到什麼程度,她會考慮孩子的個別差異。以保險套為例,即使在國中課堂上,她也不會採取大班教學,但會針對高關懷孩子進行個別輔導,因為處於高風險家庭的孩子相對容易陷入危險性行為,必須提前教育,才能引導孩子保護自己。

❷ 性教育要教的是「愛與關係」的能力:

「性教育是在教孩子『愛的素養』」高松景說,台灣正處在一個對愛不再肯定、愛無能的時代中,性教育要教的就是「愛的能力」,聯合國也頒布過這十五個愛的能力,包括:喜歡一個人要如何表達的「有效溝通」、不想跟對方約會的「拒絕」、想跟對方分手的「協商」以及是否要發生性行為「做決定」等能力。

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鄭其嘉指出,人類器官中,生殖器官最晚發育成熟,就是為了要等待我們成為一個懂得尊重、負責任的人。性教育不該只是「生殖器官」的教育,而是要把孩子視為一個人,進行「全人性教育」。人終其一生都在關係當中,性是關係中最親密的行為,該教的是引導孩子認識自己(教自尊)、了解別人(教尊重),並能負起責任。

❸性教育素材只是工具,教師專業才是重點:

性教育素材在教育現場動輒得咎,照片太寫實,家長不能接受,影片太露骨,兒童不宜。龍芝寧觀察,不少老師是拿了教材就用,但性教育教材「如何用」會影響孩子對性的認知和態度、行為。即使是國家教育研究院製作的性教育影片,有專業、有年齡分級,不會用的老師拿來教學也會有事。

曾有調查發現,健康教育領域的十大議題中,性教育是老師最沒信心、教學自我效能感最低的課題,其次為抽象的健康心理與情緒壓力課題,也就是所謂的情感教育。

性教育連受過健康教育培訓的老師都沒把握教學,要未受過訓練的老師拿著教材就要教好、教對,龍芝寧認為很為難老師。

然而台灣目前對於「健康教育」的師資培育形同棄守。高松景表示,小學並沒有培育健教專科老師,國中端台灣合格的健教師資率不到兩成,而且還在逐年下降。即使教育部以研習方式鼓勵老師專業進修,但龍芝寧說,研習課程沒有系統、沒有脈胳,老師上完課根本無法掌握性教育的內涵。

處在性教育現場的風暴中,龍芝寧很期盼家長的激動能促使教育部看見「健康教育」專業師培的重要性,接下來能協助老師增能,讓老師有健教專業裝備,才能給予孩子合宜的性教育。

性教育,上一代的父母不說、老師不教,這一代的父母想說又糾結矛盾、老師想教卻沒信心又沒裝備,網路原住民孩子等不及成人們細火慢燉的心理準備,更無法從成人們的衝突中學會正確的「性、愛與關係」。好好吵架也是「全人性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課題,大人們,與孩子一起從情感教育出發,共學「全人性教育」吧…閱讀完整內容
親子天下第97期

本文摘錄自‎

好好談性 從情感教育開始

遠見雜誌

2018/1月第3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