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夏日開電扇 新冠耍陰招
連日氣溫飆升,許多人已經忍不住打開冷氣、電風扇,然而,若沒做好環境控管,反而會讓新冠病毒飄得更遠更廣。感染科醫師表示,氣流循環會擴大病毒傳播的威力,造成防疫破口,尤其在密閉空間吹電風扇最「母湯」,可能導致病毒無所不在,吸一口就中鏢!
報導:張雅淳 攝影:林勝發 繪圖:陳家榆 圖片:中國時報系、張凱音提供、楊家瑞提供 設計:林芷妍 編輯:鄭薇心
步入夏季,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未趨緩,許多人原本認為高溫能夠擊敗病毒,卻被近日新加坡的大規模疫情狠狠打臉。雖然新加坡幾乎天天氣溫都超過攝氏三十度,但四月初以來,可說每天都新增數百位確診者,甚至一度達千人,政府也宣布封城延長至六月。
氣流撞壁 反彈散布病毒
「我們對新冠病毒了解不夠多, 無法確定夏天疫情到底會不會結束。」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張凱音說,新冠病毒的傳染力無庸置疑,「人類必須更努力才能阻止病毒傳播。」
張凱音提醒,假如有一位無症狀感染者潛伏在身邊,就可能透過冷氣、中央空調、電風扇,將病毒傳送出去,「尤其是在密閉空間內使用電風扇,吸入新冠病毒的機率更會大幅增加。」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研究也指出,在大陸廣州一間餐廳內,一名新冠肺炎的無症狀感染者,用餐時將病毒傳染給另外五人。這五人分別坐在確診者的隔壁二桌,用餐時間各重疊五十三分鐘、七十三分鐘;調查後發現,由於彼此都沒接觸, 病毒極可能是透過餐廳的冷氣氣流,將確診者的飛沫直接吹向其中一桌顧客,另一桌顧客則因接觸「遇上牆壁反彈的氣流」而感染。
國外近日也有研究發現,雖然無法確定病毒是否具有空氣傳播的能力,但的確能在空氣的懸浮微粒中,檢測出新冠病毒,這是一個警訊。
特定狀況 社交距離無效
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楊家瑞表示,飛沫傳染的範圍大約在一至一‧ 五公尺,目前政府提倡的社交距離也是如此,「但在特定環境下,氣流循環會擴大病毒的傳播範圍,人們恐怕維持社交距離也沒用。」
尤其,台灣夏季又悶又熱,許多公共空間都會放置工業用電扇增加空氣對流,甚至在防疫期間,也有民眾認為開啟電風扇可幫助室內通風,減少病毒累積。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張上淳曾提醒:「如果在密閉空間這麼做,反而會弄巧成拙!」
「一般飛沫顆粒大約在一公尺之內就會沉降,但加上風的助力就會飄更遠,更何況是電風扇這樣的強風?」張凱音舉例,收治新冠肺炎確診者的負壓病房就嚴禁使用電風扇,改採特殊的抽風系統讓室內空氣循環,「如果大賣場、捷運等公共區域放置電風扇,民眾一定要避開氣流方向,因為密閉空間、人多就相當危險,誰也不知道身旁有沒有無症狀感染者。」
開窗通風 小心適得其反
針對氣流循環散播病毒,衛福部建議各醫療院所不要使用電風扇、空氣清淨機等,以免空氣對流的時侯,擴大病毒飄散的範圍。尤其牙醫看診時須近距離接觸病患, 加上治療過程總會產生飛沫氣霧,更容易增加空氣傳播的危險性,因此得格外小心。
衛福部建議,如果求診者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等,牙醫應適時延後療程,就算因緊急狀況必須進行治療,也要盡量避免使用洗牙機、快速磨牙機等。
面對冷氣、電風扇、空氣清淨機可能「仲介」新冠病毒,五月中旬即將登場的國中會考,決定採取一邊開冷氣、一邊開窗戶的做法,希望能兼顧舒適與防疫。不過,楊家瑞提醒,很多人以為開窗可以促進空氣流通,病毒就會「飛」出去,其實不然,開窗主要目的是稀釋空氣中所含的病毒濃度,降低感染機率,「如果開窗時機不佳,反而可能將病毒送進鼻腔,例如有些乘客要求計程車司機開窗戶,若司機身上有病毒,又沒確實戴口罩,恐將病毒吹向後座;當然,不開窗也同樣有風險。」
洗手戴罩 兩招安心迎夏
其實,由於氣流循環會讓病毒無所不在,若司機或乘客確診,不管是坐在哪裡,都難逃病毒威脅。楊家瑞建議,司機如果在前後座之間加裝隔板, 雖無法完全阻隔病毒,但至少可以減少病毒散播的機會。
「最好的方式還是戴上口罩!」楊家瑞認為無論開窗或開空調,只要戴上口罩就能降低感染機率,尤其身處如會議室、辦公室等密閉空間,更要嚴格規定戴口罩,「最好的預防方法是,一進入密閉空間就戴上口罩,觸碰公共物品後務必洗手,只要做好這兩點,相信台灣民眾能夠安然度過夏天。」
張凱音則指出,口罩除了預防飛沫傳染,另一個優點就是能夠減少雙手觸碰眼口鼻的機率,讓病毒沒有管道進入體內。
不過,張凱音也呼籲,民眾不必過度擔憂,如果身在獨立空間裡,而且與家人分開使用冷氣與電風扇,就不必一直戴著口罩,「一定要記得定期更換冷氣濾網!有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穩定的環境中至少可以存活八天,所以也可能存活在濾網中。相較於公共場所, 家中飄散新冠病毒的機率雖然較低,仍可能藏有其他病毒, 所以每隔幾周就必須更換濾網,才能夠避免吹到『病毒風』, 維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