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音、社群讓你「腦腐」了嗎?一張表、九心法找回專注力
文●方歆婷
你工作累了就想滑手機,看一看Line、臉書或抖音,但問你剛剛看了什麼,一個也想不起來,而且即使眼前待辦事項密如麻,你只想繼續亂看網路資訊,很難集中精神工作。
此時的你要小心,你很可能罹患「腦腐(Brain Rot)」了!
年輕人到成年人的共同困境
「腦腐」一詞使用率增2.3倍
「腦腐」這個字,是今年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票選出的年度詞彙,指人接收太多瑣碎資訊而造成大腦吸收與思考能力下降,尤其是網路上低品質的內容,大腦就像被腐蝕了一樣,失去獨立的思辨能力。
而從去年到今年,腦腐這個詞彙的使用頻率,就暴增了二三○%!
因為現在腦腐狀況越來越嚴重,美國行為醫療保健商紐波特學院(Newport Institute),已開始提供青少年腦腐的治療,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精神模糊、嗜睡、注意力與認知能力下降」的病症。
不光是青少年,CNN更直指,腦腐「已是我們大多數人都熟悉的現代情況」,也就是說,我們很可能身邊就有不少腦腐症狀的人。
「你可以想想看,自己會不會花時間,重複做一些沒有收穫、不會成長的事情?」一○四人力銀行職涯教育長王榮春指出,腦腐不只是滑手機而已,有些人喜歡看娛樂電影或追劇,而且一看再看,這些都屬於腦腐行為。
Podcast節目《哇賽心理學》主持人、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蔡宇哲也說,年輕的Z世代成長過程,被短影音和社群媒體包圍,接收大量表淺訊息,缺乏深入思考能力。然而,他認為,成年人也會出現無意識的滑手機,漸漸不動腦、不成長,陷入相同的困境。
腦腐背後最大的元凶,就是壓力。王榮春指出,當遇到不可控、不確定或燒腦的壓力時,人們偏好以可控、簡單且即時滿足的行為來逃避,而最快、最唾手可得的方式,就是用手機滑短影音、社群媒體。
對企業領導人來說,更應該擔心,當員工出現這些症狀,恐怕是企業成長的隱形殺手,成為公司裡的「癌細胞」。
王榮春分析指出,腦腐症狀的員工遇到挑戰,通常不願動腦處理,只想沿用舊方法,會衝擊組織的創新與競爭力,而這類型人也常有情緒問題,面對壓力可能選擇躺平或者不作為,成管理上很大的阻礙。
可是腦腐目前尚無正式量表可用, 不容易判斷誰有這種症狀。王榮春以心理學研究與ChatGPT協作, 設計了一份自我檢核表(見下表),了解自己、員工是否腦腐。
該表從重複(R)、執著(O)、時間失控(T)三面向,評估個人是否過度沉迷特定活動,判斷腦腐傾向,你可以採用一至五分自評,最終分數對應低、中、高三種程度,協助檢視腦腐的程度輕微或嚴重。
若不幸發現自己或員工有這樣的症狀,也有九招心法(見第六十二頁表),可以對症下藥。這份心法透過掌控干擾、善用時間與轉化習慣三策略,提供提升專注力與效率的方法,例如管理通知、設定專注時段、優先處理要務等,來建立更有效率的生活方式。
起床別急著滑手機
先冥想「暖機」、安排工作
其實,對抗腦腐最好的關鍵時機點,就在早晨。如果你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馬上滑手機,你就會錯失了大腦最富創造性的夢幻時刻。
英國神經科學家妮可.維諾拉(Nicole Vignola)研究指出,大腦從睡眠到清醒的這段時間很放鬆,此時的腦袋充滿各種可能,最容易獲得靈感。一旦滑手機,受資訊、通知轟炸,大腦就會跳過這段重要而美妙的狀態,進入警備狀態。
所以,起床後先花點時間讓自己沉澱,比如先花五到十分鐘靜坐冥想,為一天的開始,幫自己先「暖機」。
暖機後,你也不該立刻拿起手機亂滑,而是該拿起行事曆,理清一天的目標,釐清優先順序,把需要高效能、深度思考的工作,安排精力最充沛的時段,而你可以透過效率追蹤的App,找出自己思緒最清晰、生產力最高的時間點。
如果你的行事曆就在手機裡,可以將手機調成飛航模式或啟動專注模式,避免被其他通知干擾。而當你理清楚一天的目標後,就立刻關閉相關應用程式,專注於當前的工作計畫,這樣既能有效利用行事曆,又不會陷入滑手機的陷阱。
全球生產力專家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曾說, 人一旦分心或受干擾,平均要花二十分鐘以上才能重新回到狀態。然而,手機很容易成為專注力的殺手,思緒被各種外在的通知訊息打斷,你就需要去降低任何被打斷的機會。
而到下班時間、週末假日,你也應該嘗試培養其他活動和興趣,例如烹飪餐點、做瑜伽、戶外運動,或學習新的技能。雖然假日很難避免滑手機放鬆,但仍要為自己空下固定的時間,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
「想戒斷原有滑手機、追劇習慣, 得先培養其他休閒娛樂做為替代方案, 否則當你需要紓壓的時候, 本能就會拿手機滑起來,而不是去做其他活動,」王榮春說。
蔡宇哲建議,一般人可以學習正念、靜坐,這些活動就是容易學,又有效的替代方案,它可以幫助拉回注意力,讓大腦得到休息,達到身心放鬆和自我覺察,時間也不用長,最短五分鐘即可,一般上班族都能抽空練習。
此外,當志工也可列入休閒活動選項。WTW韋萊韜悅大中華區策略長暨國際市場幕僚長魏美蓉認為,當志工是「自助助人」,看起來是幫助別人,其實是在幫助自己,有些公司已開始善用這類活動,如淨灘、植樹,為員工製造與人互動的機會,如此,大腦便會從只關注自己,轉向關注他人。
有些公司則推動讀書會,除了交流外,最重要的是鼓勵閱讀。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說,如果年輕時有手機,他不確定能否有今日成就,因為社群媒體干擾,會讓他無法專注於閱讀與思考,可能錯失許多突破性創新。
從每天設定目標做起
揪朋友一起練習分配時間
對此,魏美蓉直指,腦腐不僅影響專注力,更嚴重的是削弱深度思維力,這對生命格局有更大的影響。
對一般人來說,要改變習慣,通常知易行難,但你別著急,不如先為自己設定每日目標,逐步改善,也可找朋友一起執行、彼此提醒,設定滑短影音、追劇的時間上限,把原本花在上面的時間,慢慢減少。
從企業角度來看,蔡宇哲建議,企業主管或人資若發現員工下班後的腦腐,肇因於工作負擔過大,應協助調整工作負荷,輔導更有效的分配時間,引導員工妥善利用下班與假日時間,幫助他們持續成長。
公司也可透過培訓教導時間管理技巧,如規畫任務清單、安排高效時段工作等,給員工利器去對抗腦腐症狀,以提升公司整體效率。
面對腦腐行為,要能持續成功對抗,最後靠的還是自己,願意下定決心持續改變, 不再任由自己被無意義的訊息淹沒,而成為自己大腦的主人。
“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短影音、社群讓你腦腐了嗎?一張表、九心法找回專注力
商業周刊
2024/12月 第1935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