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簡慶芬的隧道視野談起

不夠周全的我們

從簡慶芬的隧道視野談起


「隧道視野」(Tunnel Vision),如同在隧道裡面視覺範圍變狹隘,讓我們專注於當下看來似乎是最重要的事,卻可能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人的眼界本來就不是360 度而會有死角,眼前所見範圍也可能受限於隧道視野而不自覺,我們要承認自己的認知頻寬不夠周全,多方參考探求,讓理性與感性平衡兼顧,方有助於做出正確判斷。

文/陳佑寰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到過福隆的旅客也許曾有過如此的體驗:騎自行車穿越舊草嶺隧道快要到出口前,遠方慢慢浮現的光亮視野由小變大,終於離開黑暗的隧道迎向海闊天空,讓人心曠神怡!然而當我們在隧道驅車向前行時,注意力集中在那光亮的出口視野,卻容易忽略周遭更大片的黑暗環境,而路上散落的異物或是迎面飛來的昆蟲,都可能讓我們不小心摔倒受傷。

簡慶芬的隧道視野

2024 年在公視上演的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讓我們看到人性的隧道視野。由林依晨飾演的女主角簡慶芬把男主角何瑞之從由許瑋甯飾演的情敵Rebecca 手中搶過來,兩人順利結婚生子,但是簡慶芬的腦海裡卻還是一直糾纏著Rebecca 的影子,懷疑老公何瑞之仍然深愛著前女友Rebecca。

因此,簡慶芬對於何瑞之向她求婚時送的婚戒太小以及多年來在她生日時準備的紅葉蛋糕, 都以為是何瑞之為了Rebecca 量身訂做的,而她自己只是個替代品。簡慶芬直到後來才偶然得知,原來婚戒是何媽媽拿她的戒指去量的,因曾聽她說過戒指太大常滑脫才會縮小尺寸,而紅葉蛋糕則是何瑞之從簡慶芬的娘家親人那裡,聽說她從小就愛吃這味。由上可見,夫妻之間情感的匱乏,可能會讓伴侶專注於過往深植的偏見,忽略到另一半口中說的「謝謝」、「注意安全」等尋常用語的背後,也可能是發自內心的真愛。

隧道效應

美國的行為經濟學教授森迪爾‧ 穆蘭納珊(Sendhil Mullainathan) 與埃爾達‧ 夏菲爾(Eldar Shafir) 合著的《匱乏經濟學》一書中提出「隧道效應」(Tunnel Effect) 的概念。簡言之,資源( 如時間、金錢、情感等)的匱乏會讓我們聚焦,而當我們專注在一件事上卻會忽略其他事情,這就是隧道效應所引發的「隧道視野」(Tunnel Vision),也就是如同在隧道裡面視覺範圍變狹隘,讓我們專注於當下看來似乎是最重要的事,卻可能忽略其他更重要的事。例如當上班族利用有限的午休時間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追劇時,視野與注意力完全聚焦在劇中人物的一舉一動,反而沒留意到肉塊裡的骨刺或是身旁朋友的問話。


▲買台車要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會讓一般小資族望之卻步,但若是可分期付款,付出頭期款即可有車可開的欲望滿足,則讓人躍躍欲試。

分期付款的隧道視野

金錢的匱乏也會讓人產生隧道視野。買一台車要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會讓一般小資族望之卻步。但若是可分期付款,則讓人躍躍欲試。被譽為經營之神的艾科卡在福特汽車的早期戰功,就是推出分期付款買車方案以刺激買氣而衝高銷售量。分期付款為何吸引人?因為它減輕人們的痛點,畢竟一次要支出一大筆錢會讓人心痛,但若是分期付款則痛苦可平均下來且往後遞延,將大痛平均成很多小痛,而將來的痛苦在心理上又比現在的痛苦來得輕微。

人們做出分期付款購買的決定,也可說是一種隧道視野,專注於此時此刻付出頭期款,即可有車可開的欲望滿足,卻忽略日後分期付款尚須嚴守的財務紀律。實務常見的購車分期付款方案,多會與第三方銀行或融資公司配合,由第三方先全額墊付購車款給車商,再由消費者分期還款給第三方,而分期款項已包含利息,呈現金融交易所具有跨時間價值交換的本質。惟須注意在分期付款的契約中,常會附帶加速條款,也就是如遲付一期則視為全部到期。因此假設消費者不小心忘記或因為周轉不靈而遲付一期款,本來分期延期的痛苦就會提前全部到來,小痛變成大痛,但一時卻難以招架承受。

如果不履行債務,當初簽約時一併簽署的本票(或許早已忘記簽過),很快就會被債權人拿去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裁定。等到財產被扣押拍賣才悔不當初,這就是我們因為隧道視野而短視近利,卻忽略綜合評估自己未來的還款能力以及遵守契約的義務。


▲人們做出分期付款購買的決定也可說是一種隧道視野,刷卡立即擁有卻忽略日後分期付款尚須嚴守的財務紀律。

法官的隧道視野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會有隧道視野,而法官在審理案件也可能會有隧道視野而失之過狹。司法人員包括警察、檢察官、法官等難免會受到媒體輿論未審先判或自我初次評斷的第一印象所影響,導致對於特定的被告先入為主認為有罪,而陷入過度專注於有利於定罪的特定疑點、訊息或證據,以致於一直尋找可以支持先前判斷的證據,卻忽略其他有關聯或對立的資料,使得在證據評價上失之片段而有礙真實的發現,甚至製造出冤假錯案。例如,在刑事案件上過度相信某一位證人的證詞,反覆詢問同一證人而得出類似的筆錄內容,形成自我補強的循環論證,卻忽略其他與該證詞有所出入的蛛絲馬跡。

最高法院已闡明:「在認定犯罪成立之證據評價上,不得以單一供述證據(含與該供述具同一性之累積證據)為被告有罪判決之唯一或主要證據,並應有其他確實之補強證據,以支持該單一供述所指涉犯罪事實之憑信性。倘過度依賴單一供述證據,別無其他證據足以擔保供述內容之非虛偽性,容易陷入過度專注在有利於定罪之特定疑點、選擇或證據,不自覺傾向關注於某特定結論,甚至落入僅執單一供述及與之具同一性之累積證據,相互拼湊陷入循環論證境地,而忽略相對立訊息或觀點的存在,此在證據評價上很可能失之片段,而產生『隧道視野』 (Tunnel Vision) ,造成法院判斷上之偏狹,而不能窺其全貌,有礙真實之發現。」(參見最高法院109 年度台上字第4862 號刑事判決)

由上可見,在司法實務上,已有法官於證據評價上自省是否存有隧道視野的偏見,避免將原本屬於能相互貫通的行為及彼此連結的關聯證據,以鋸箭方式強行切割,並以去脈絡化的方法單獨觀察解讀而失之片段,此種自律覺察應有助於真實的發現以維護正義。


▲法官在審理案件也可能會有隧道視野,而造成判斷上的偏狹。

不夠周全的我們

經濟學教科書上所指的「理性人」善於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而不會被情感沖昏頭,但實務運作上的人們,卻大多是如行為經濟學家與心理學家所點破的「非理性人」。我們都是活生生的人,快思常常勝於慢想,容易被行銷話術甚至根本就是詐騙的花言巧語所釣魚(愚)上鉤,也會因為自身的偏見偏聽而做出不理性的決定。

西方人說的「隧道視野」就像東方人說的「以管窺天」,用竹管看天空只能看到一小部分,卻以為天空這麼小,比喻見識片面狹窄。誠然, 人的眼界本來就不是360 度而會有死角,眼前所見範圍也可能受限於隧道視野而不自覺。生而為人,我們要承認自己的認知頻寬不夠周全,應虛懷若谷時時反躬自省,且能多方參考探求,讓理性與感性平衡兼顧,方有助於做出正確判斷。

也許現在火紅熱議的AI 技術能發展成為人類的好幫手,有效改善隧道視野,提供全景詳細的分析判斷,然而誰又能擔保AI 不會有錯誤或是被有心人士操控呢?不夠周全的我們,也應承認AI 可能不夠周全甚至不夠善良。 閱讀完整內容
能力雜誌2024/6月號

本文摘錄自‎

競爭優勢-不夠周全

能力雜誌

2024/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