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度努力到躺平,「有害」工作正侵蝕你的生活

21世紀的文明病:職業倦怠


整理.撰文|林庭安 編輯|邵蓓宣

還記得富士康員工跳樓的事件嗎?2010年,富士康陸續有10多名員工跳樓,英國廣播公司(BBC)揭露,在富士康,勞動和睡覺成了大多數工人生活的全部,而且午餐從排隊到吃完只允許休息半小時。

長期重複同樣動作的簡單勞動,很容易產生疲勞與隔離感,當工作壓力大又無人可傾訴,身體疲勞無法獲得充分休息的時候,就會產生職業倦怠,最後影響心理健康,釀成悲劇。

不只是中國,麥肯錫健康研究所(MHI,McKinsey Health Institute)在2022年2∼4月期間,針對15個國家的員工與人資做調查,發現接受調查的員工有1/4都出現倦怠症狀,而且在世界各地和各種人口統計數據都觀察到相同現象。

調查結果也顯示,員工和雇主對於組織的心理健康相關福利,存在認知差距。雇主對於工作場所提供的心理健康相關福利的評價,平均高出員工對組織福利的評價22%。簡單來說,「職業倦怠」(burnout)可以說是全球趨勢,而且多數雇主認為,自己已經給予員工許多福利以協助他們度過難關。
職業倦怠為全球共同趨勢,WHO已列為心理疾病之一

職業倦怠一詞最早於1970年出現,50年來專家們雖然普遍認同這是當代重要的心理健康問題,但卻遲遲未把它列為疾病。直到2019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才正式將它視為造成心理疾病的因子之一。

WHO把職業倦怠定義成,未能妥善控制的長期工作壓力造成的一種綜合症,它具有以下3個特徵:1.感覺精力耗竭或耗盡;2.心理與個人工作的距離感加深,或個人對工作有消極或厭倦的感覺;3.工作效率下降。

曾以職業倦怠為題出書的知名作家珍妮佛.莫斯(Jennifer Moss)則認為,該定義迴避了雇主的責任。她覺得職業倦怠的根本原因在於雇主,只有從雇主那裡採取行動,才有可能遏止倦怠的蔓延。

為什麼員工產生倦怠,責任在於雇主?

《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指出,倦怠不會馬上發生,而是經歷一系列壓力疊加而成(參見圖表)。一開始,人們從主管那邊得到新任務,為求表現而對主管做出較高的承諾。當主管發現員工可以完成更多、強度更高的職務,就會指派更多工作。

漸漸地,人們的身體、心理壓力增加,產生某些症狀,如果情況未獲改善,就會出現逃避工作、慢性頭痛、內心空虛、持續自我懷疑等倦怠行為,最終就會累積成慢性精神疲勞、憂鬱症等疾病。

由壓力引發的工作倦怠,一般可分為2類:一是在工作中被要求大量付出,比如過大的工作量、比較惡劣的工作條件等;二是在上述情況下,企業給員工提供的工作資源匱乏,如福利待遇、發展空間、工作參與性等不盡如人意,而工作要求又比較高的時候,人們就容易產生倦怠。

資源匱乏、工作量大等壓力,只靠休假無法解決問題

在化解倦怠上,最典型的迷思是,以為休個長假就可以解決。的確,適量休息能讓人們從壓力中恢復,防止職業倦怠。但美國心理學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假期帶來的激勵作用,通常在員工回到工作崗位3天後就會消退,組織應該採取根本性措施,從制度面來減輕員工的倦怠感和過度壓力,而非寄望休假能解決所有問題。

麥肯錫的報告也強調,人們往往把員工職業倦怠視為個人問題,所以會提供針對個人健康的福利來應對。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導致倦怠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需求和資源的不對等,是組織的系統性問題。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必須解決有害的工作場所,重新設計成能支持個人學習成長、具包容性的環境,這也意味著要重新思考工作流程、職務期待、團隊工作環境等組織問題。 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月刊2022/10月 第215期

本文摘錄自‎

從過度努力到躺平,「有害」工作正侵蝕你的生活哪?

經理人月刊

2022/10月 第2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