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爸爸帶頭衝 催生台中半數空氣盒子

用公開資料,對抗隱形殺手

工程師變環運份子,推動空氣盒子認養,並串聯社群監測、公開空氣品質;主婦聯盟舉辦「空污小旅行」,帶人們思考環境改變的背後。一個個公民科學的實踐,正在接力發生。

一場由公民發起的「抓空污」實驗,正在全台各地萌芽、茁壯。長期投入環保運動的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總幹事江慶洲,就是其中代表。

家族四代世居台中,原本是名工程師,卻因關心故鄉而投入環保運動,直到三年前,一幕幕至今難忘的畫面,讓他決定起身對抗看不見的隱形殺手。

「有朋友的小朋友早上起床,媽媽發現枕頭上一灘血,還有家長為了把小孩的氣喘壓下來,每天餵他們吃類固醇,但每天空污程度究竟怎樣,我們卻不知道,」江慶洲說。

眼看空污對孩子健康造成影響,同樣也是父親的他,開始關注臉書上各大空污社群,也加入致力建立環境感測網路系統「LASS」(Location Aware Sensor System)的開發者社群,一起組裝簡易型測站,計劃布建到全台灣,即時掌握各地空氣品質,讓民眾有感。
▲易空品測站、一疊厚厚的政府資料,是江慶洲外出﹁抓空污﹂的基本配備。為了守護家園,他發起空氣盒子認養計劃,靠公民力量對抗空污。

一口氣買百台,是民間最大買家

「終於可以讓訊息給更多人知道,」提起當時情形,江慶洲語氣仍然有些興奮。等到更方便操作的「空氣盒子」推出,不必自己組裝,買回家就能監測空氣品質,他因此一口氣買了一百台,成為採購量最大的民間買家。

為了推廣,他發起公益認養計劃,提供民眾低於市價的優惠方案,但必須定期在臉書分享監測的空品狀況,「資訊公開才有意義,藉由分享讓更多人關心空氣品質的好壞。」

當社群效應擴散,不到一星期,一百台空氣盒子全部認養完畢,他又緊急追加了五十台。目前台中市共有近四百台空氣盒子,其中將近兩百台都是由他推動認養。
這一路走來並非沒有阻礙。空氣盒子等簡易測站也曾被質疑,不如環保署測站準確,成為推動的挑戰之一。

對此,空氣盒子計劃推手、中研院資訊科學所研究員陳伶志表示,空氣盒子是為了鼓勵民眾,「自己的環境自己救。」因為必須兼具準確性和低成本,不可能像動輒數百萬的官方測站精確,但由於布建在一般生活環境中,反而貼近民眾實際感受。

至少透過資訊公開,讓過去只能憑主觀判斷的空氣品質,有了客觀的參考數據。未來研究團隊還能進一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分析,找出可能的污染源,對症下藥、改善空污,「這其實就是所謂公民科學的實踐,」陳伶志說。

在江慶洲等人推動下,空氣盒子逐漸遍及中部其他縣市。全台空氣盒子數量更達四千多台,甚至還進軍海外,布建到韓國、印尼等地。

因為公民力量集結,讓改變成為可能,關心空污的民眾也愈來愈多。

空污小旅行,看見污染怎麼來的

一月二十六日早上九點,四十多位來自北中南的民眾趁著週末假日,參加主婦聯盟舉辦的「中台灣污染小旅行」。其中,有人是大學生、上班族,或環保人士,還有媽媽帶著剛上小學的孩子來參加。

一整天,一行人去了台中火力發電廠、煤灰掩埋場、彰化榮成紙廠,還有雲林麥寮六輕,只見大夥戴著口罩,用手捂住臉,忍受刺鼻臭味,近距離觀察污染源。

「想讓大家因此『有感』,進一步思考,我們的環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執行委員許心欣說,之所以舉辦這場小旅行,就是為了提升民眾意識,除了了解空污,也反思造成的原因,「我們能不能也試著提出解決方案,要求政府、企業改善?」
▲「沒想到那麼嚴重!」一趟小旅行,走訪排污大戶,實際感受空污嚴重性,試圖藉此喚起更多人對環境的重視。

未來,主婦聯盟也計劃培訓空污特派員,透過專家面對面教學,帶領特派員回到社區,運用簡易測站,了解不同時間、地點的空污狀況,進而做成報告和其他人分享。

「賦權」(Empower),是推動公民科學的關鍵。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郭憲文也說,「民眾要有能力去了解所處的環境,健康的環境才可能形成。」

他表示,由於空污問題很複雜,一般民眾難以掌握全貌,大多只能消極面對,但若透過專家協助,教導民眾相關知識,制定出合理行動方案,就可能化被動為主動,集體要求政府、企業拿出辦法,積極防制空污。

「這沒辦法一步到位,但聚沙還是可以成塔,」郭憲文表示。
雖然和歐美國家相比,台灣民眾的環境意識仍需要時間培養,但只要有愈多人願意跨出第一步,改變的契機就始終存在。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667期

本文摘錄自‎

熱血爸爸帶頭衝 催生台中半數空氣盒子

天下雜誌

2019/3月第6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