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創造零雜物的清爽人生

清空身邊的「冗物」,讓身心靈都得到解放
斷、捨、離,創造零雜物的清爽人生



自從影音平台Netflix推出近藤麻理惠實境節目〈Tidying Up with Marie Kondo〉,協助客戶掃除凌亂,打掃衣櫃、把衣服摺成可以立起來的模樣,在歐美興起一陣整理潮流。播出以來,已經引起《富比士》(Forbes)、《財星》(Fortune)、《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等各新聞媒體報導「近藤效應」(Kondo effect)。

近藤到客戶家中進行一對一指導時,總是穿著正式套裝,並先向房屋致意,也就是找一塊空地坐下,閉眼感受家中的氛圍,「這樣做,這個家會告訴我該怎麼整理。」這個儀式看起來不太客觀理性,但其實能幫助客戶靜下來思考,自己理想中的家應該有的樣貌,讓房子不只是房子,而是成為自己的家。

其實,不論是想改善健康,讓精神變好;提高效率,讓事業走強;清理思緒,保持心情愉快;提升整個身心靈,讓運勢跟著正向翻轉。所有的改善,其實都可以只是舉手之勞,那就是學會「整理」。

環境整理好,等於一年多兩周時間

整理,不是一項只會花時間的工作,反而可以幫你節省時間。根據日本調查統計,一般上班族每天在辦公室找東西的時間高達40分鐘,1年約等於浪費173小時在尋找上;如果回到家也是一樣,1年就等於花上兩周在找東西;60年下來,就白白浪費了兩年。換句話說,只要把辦公桌與居家物品整理好,做到快速取用,你就比別人多了兩年的人生。

日本知名風水師李家幽竹曾說,「人的運勢,來自於對環境的整理術。」

她表示,萬物皆有壽命,新東西有著強大的旺氣,但隨著時間流逝,旺氣逐漸散失,最終成為惡氣之物。所以放任自己在堆滿無用舊雜物的空間中生活,人生的運勢自然會變得低下。李家強調,想要幸運就要懂整理,這正是召喚幸運的基本準備。

「整理就能改變命運?怎麼可能這麼簡單?」多數人會這樣問,或許是因為從小大到,爸媽總是要求我們把東西收好,但東西變整齊了,好像也沒變得比較幸運。

然而近藤以自己的整理經驗明白指出「因為大家原本以為的整理都做錯了」,以為把身邊的各種用品都收納整齊就是整理,但「收納根本不可能解決整理的問題」。

這項領悟,來自近藤某次苦惱地環視房間,明明雜誌收在雜誌架上、書本放在彩色箱內、各種小物都用不同尺寸的隔版或小盒定位,各種東西都收納好了,但房間還是不整齊。

在絕望中,她試著重新審視那些收納物品,才驚覺裡面其實幾乎都是不需要的東西,「換言之,我做的不是整理,只是物品的填裝作業,把不要的東西蓋上蓋子,裝作沒看見而已」。

近藤表示,把東西收起來,乍看會誤以為問題好像解決了,但當收納空間填滿,環境又會亂成一團,就必須想辦法再次進行收納⋯⋯於是陷入「不斷整理但始終整理不好」的惡性循環中。

這點,正是許多人對「整理」兩個字的既定印象,也是從小到大一聽到爸媽說「趕快去收房間」就頭大的原因,因為那是永遠的徒勞無功,當然也無法改變自己的運勢。

整理不是收納整齊,而是學會捨棄

「整理,首先要從丟東西開始。」近藤表示,沒有取捨的整理,其實等於讓自己生活在倉庫中,只是不時把東西搬來搬去而已,還是徒留一堆晦氣的無用之物。

反之,透過鑑別需要、剔除無用的整理,你便會戲劇性地看見,只留下必要物品的空間,居然可以變得這麼清爽。更重要的是,你將從這一刻起踏入「整理的終點」,不只生活環境再也不會變亂,更能看見自己人生理想的模樣。

這是因為透過「捨棄」,你已經將所有不需要的東西趕出身邊;換句話說,只有對現在的自己來說,最必要、最適合,仍舊存有價值的物品,才會被留在這個空間中。

當一個人不胡亂堆積物品,也會經常更換必要的物品,空間中自然不會散落任何雜物,也就是說,根本不需要任何高明的收納技巧,就能維持環境的整潔。

如此一來,整理只剩下養成「用完把東西歸位」的習慣,零雜物的清爽人生,正蓄勢待發接收更多好運。
從決定留下什麼,察覺對生活的期望

這個從「收納」到「捨棄」的整理思維轉變,正是「捨的整理術」。這個概念,是由以「斷捨離」一詞獲得日本2010年流行語大賞的《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所帶動。

「斷捨離」分別代表「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及「脫離對物品的執著」3件事,藉由不斷捨棄不符合現有需要的物品,找回清爽而真實的人生。

捨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要做好取捨,一個人必須先建立「丟棄的準則」;而這個準則該怎麼決定,完全來自「你對人生的期望」。

山下強調,整理時要選擇的,其實不是「要丟掉的東西」,而是「要留下的東西」,但判斷一件物品是否適合當下的我,不了解自己的話根本做不出準確的決定。

擁有哪些東西,其實某方面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觀。若看不清哪些東西才是自己需要的,就會在徬徨中,把東西不自覺地留在身邊以防萬一,於是不知不覺,讓自己在物質或精神上,都被雜物淹沒。

山下表示,取捨物品時最重要的依據,就是「需要、適合又愉快」;近藤則用「觸摸時會不會有怦然心動的感覺」來形容,透過真心面對自己「擁有一件東西的理由」,看見其中是否隱藏了愚蠢、糊塗或缺點。

例如因為愛面子而買了不適合的衣服、貪戀虛榮而買下的包包,如今都束之高閣,成為不需要、不適合又不愉快的物品了。

唯有察覺這些物品背後所隱藏的情緒,才有機會建立正確的取捨之道;而領悟之後,就等於斷絕了某一項執著或不安,進而讓理想的自己逐漸浮現。

在取捨間了解自己,找到正確的努力之道

一旦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取捨標準」,不只是對於物品,對於人生中其他有形或無形的事物,也都能因此做出更果決的判斷。

正如《大整理術》作者坂戶健司所說,要善盡整理之功,最先要做的,其實是整理思緒:了解自己對於生活中的每一項投入,到底是認真的想要,還是只是隨便想想。明辨兩者的差異,才能分辨專注在哪些事情上才能實現理想,哪些又是沒有意義的人生虛耗。

然而要理解自己、確認目標,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坂戶建議,不妨從最具體明確的物品開始,在取捨之間一步一步了解自己。有了比較明確的想法,再擴及無形的資源,例如對資訊的吸收和對時間的安排。

一旦能夠持續進行這些整理工作,必定會對自己理想中未來的樣子日趨明確,進而找到正確的努力之道,減少不必要的冤枉路,早別人一步達到成功。

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特刊第23期

本文摘錄自‎

斷、捨、離,創造零雜物的清爽人生

經理人特刊

2019/3月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