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交互作用超劑量,中西藥併用怎麼吃?

中藥不僅在華人地區盛行,也日漸深入歐美國家地區;西方人對中藥的了解,從原本的懷疑陌生,到今天也逐漸接受了。然而,中藥也是藥,有它的藥性與副作用,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不僅要慎選中藥來源,也得注意中西藥併用的問題,才能遠離藥物副作用。

八十六歲資深藝人脫線(陳炳楠)日前因朋友介紹,將偏方當水喝。由於脫線原本就有腎功能問題,又未定期洗腎,再加上誤信偏方,種種因素導致腎衰竭,住院四十五天後才救回一命。衞生福利部呼籲民眾,由於草藥成分複雜且安全性未經證實,若隨意服用將危害自身健康,生病應至醫療機構接受診療,依醫囑服藥,健康才有保障。

台灣人喜歡吃中藥燉補,不少人認為中藥是炎黃老祖宗用藥傳承的智慧,所以能「有病治病、沒病強身」;還有更多人以為中藥藥性溫和,比較不傷身體。但真是如此嗎?如果您有慢性疾病,需要長期以西藥控制病情,在這種情況下,中西藥併用會不會吃出問題?目前也有不少臨床醫學指出,中醫治療能改善開刀化療後帶來的不適,實際的情形又是如何?本期專訪中西藥學皆精通的台中榮民總醫院藥師蘇敘銘,請他來和熟齡族朋友一起來談談中西用藥常見的迷思和問題。

勿聽信偏方中藥安全五步驟保健康

台灣人喜歡吃中藥燉補,也認為中藥重調理,然而新聞常有報導,有民眾因誤信來路不明的中藥,導致身體健康嚴重受損。由此可知,慎選安全可靠的中藥,是保障身體健康的第一步。如何挑選安全可靠的中藥,來為自己的健康加分呢?蘇敘銘表示,民眾仍普遍存有「吃中藥,有病可治病,沒病可補身」的錯誤觀念,甚或聽信偏方,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中藥來服用。

對此,衛福部中醫藥司在今年(二○一八年)二月發布用藥宣導,提醒民眾中藥用藥安全五撇步:「停偏方,看中醫,聽仔細,選合格,用對藥」,所謂停偏方是提醒民眾勿聽信偏方、勿購買來路不明的中藥;生病時,要看合格的中醫,停止不當看病及隨意購藥用藥行為;就診時,病情要說清楚,醫師的囑咐要聽仔細;用藥時,要選衛生福利部核准有許可證字號的中藥藥品。

至於,服用中藥與洗腎有沒有直接的相關性,蘇敘銘指出,在台灣導致洗腎最大的原因是糖尿病,約占了四成以上,所以禍首並非中藥。他進一步強調,中藥與草藥不同,在藥物諮詢案例上,會看到有些民眾錯把草藥當作中藥來服用,甚至道聽塗說當成保健品,這是相當危險的事。

通常藥典所列出的中藥,大多經過前人長期臨床實驗所彙編,且累積了相當多的實證智慧。此外,這些中藥多半經過炮製,安全性高;但是一般草藥並沒有經過長期的臨床實驗,當然就沒有辦法證明服用後,對人體肝腎或其他器官是否造成傷害,當然會有傷身的風險。

 

那麼,關於中藥含有重金屬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蘇敘銘說,在早期的傳統中藥,的確會把金屬元素如銅、金、鉛、汞等當作用藥配方,如我們所熟知的硃砂;然而,現今的中藥早已不採用也明文禁止。但民眾若誤信來源不明的中藥,仍有可能吃進含重金屬成分的中藥,這就會傷害腎小管,進而引起腎功能病變。

長期服用補身?超量反傷身?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枸杞能使氣可充,血可補,陽可生,火可降,風濕可去,有十全之妙用焉。」至於黃耆,則說是「補藥之長」。不少民眾在眼睛感到痠澀疲累時,喜歡泡個菊花枸杞茶,藉此消解雙眼的疲勞;而在寒風颼颼的冬日時節,煮鍋熱騰騰又美味的黃耆排骨湯,不僅寒意全消,也替自己疲累的身體補充元氣。

中藥在華人的社會裡,早已融入常民生活,甚至成為美食料理的一部分。但中藥也是藥物,可以經常或長期服用嗎?對此,蘇敘銘說,在中藥藥材的分類品項,有所謂藥食兩用(同源)的藥物,這類中藥相對來說是較溫和的,而今年二月衛福部中醫藥司也公告了可同時做為食品使用的中藥材品項,更將原本的兩百一十五項刪減至三十七項。這三十七項藥食兩用中藥材包括百合、荷葉、龍眼肉、大棗、芡實、蓮子、薏苡仁、赤小豆、菊花等;屬於調料類的則有生薑、蒜、小茴香、八角茴香、羅勒、花椒、胡椒等。由此可知,這些中藥材已經與我們的日常飲食結合在一起了。不過,蘇敘銘還是再次提醒我們,中醫理論基礎有體質之分,例如體質偏熱的民眾若長期吃熱性補藥,則有可能導致上火,輕則口舌生瘡,重則發熱出疹,進補前應先了解自身體質,並諮詢專業建議。

中藥在華人的社會裡,早已融入常民生活,甚至成為美食料理的一部分。

副作用?相輔相成?中西醫合併治療遵醫囑

有人說中西藥理論基礎不同治療方式與成效也大不相同,若合併混用會有副作用;但也有人說,西藥注重精確和結果,中藥則重調理和整體,搭配得當可以達到相輔相成的功效。兩種看似南轅北轍的說法,究竟在臨床藥學的案例,又是如何?蘇敘銘認為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要確切了解中藥和西藥是否會產生相關的交互作用,是因為中西醫不僅理論基礎不同,藥物使用的劑量多寡、配伍組成等因素都會影響醫療結果。就中醫常見的例子來說,如被廣泛使用的加味逍遙散,此配方含有當歸,而當歸具有升壓作用,但為什麼配伍組成後,反倒具有降壓的效果呢?其中的原因就在於,藥方組成中含有牡丹皮及山梔子,而這兩味中藥有涼血降壓的效果。在臨床上,中醫治療確實能改善和舒緩疾病所帶來的不適症狀,所以我們要尊重醫師的判斷,但若服用後有不適的症狀,也一定要告訴醫師。另一方面,如果病患同時服用中西藥,也務必要主動告知中西醫醫師,如此才能找出引起不適的真正原因。

蘇敘銘並舉臨床上採用中西藥併用改善病情的案例,指出現在有很多癌症或神經內外科的病人,都會在西醫治療外,另尋求中醫治療。他在臨床上即曾遇到一位腦腫瘤的年輕病患,自三年前接受放射治療後,斷斷續續產生相關不適反應和症狀,如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嗜睡等,這些副作用讓一個原本在生活上可以自理的人,轉變為無法自理,甚至無法清楚表達言語,生活上的一切全都得仰賴他人照顧打理,後來接受中醫治療後,康復成效顯著。直到今天,這個病人病況仍持續改善中,現在已能清楚表達,也可以自行操作代步工具。

中西藥服用順序與安全間隔

如果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那麼服用中西藥物的安全間隔時間是多久?中西藥服藥的優先順序又是如何?台灣民眾中西藥併用的比例相當高,很多人對於這些問題都很關心。

蘇敘銘表示,中西藥間隔兩小時是一個大約的通則,但這就保證一定安全無虞嗎?其實,更細部的問題還得要考慮西藥的半衰期,以及與中藥是否會產生交互作用。不過,就目前的臨床經驗來說,很少遇到間隔兩小時還發生不適的案例,但為了確保自身健康及用藥安全,也請務必諮詢醫師的建議。最重要的是,民眾要謹記正在服用的藥物,必須主動告知中西醫師。至於中西藥的服藥順序,建議以西藥服藥時間為主,之後若要服用中藥,則往後延一至二小時。但有時考慮病人有較複雜的中西用藥問題,還得顧及藥物作用與服藥順從性,在這種情況下,則會建議病人飯後改成飯前服用,如某些補養類藥物在飯前吃吸收更好。

慢性病患者若已接受西醫治療,還能再服用中藥?會不會產生交互作用?對此,蘇敘銘指出,臨床上比較要小心的是有凝血問題的病人,若中西藥牽涉到凝血問題,皆會提出警示標語並追蹤病人凝血檢驗的相關數值。如果已經在服用西藥抗凝血藥物,但還想要服用中藥,就必須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而在生活飲食中常見的中藥如人參類、丹參、當歸、川芎等,也務必要小心使用。

至於想要了解更多中西藥交互作用的資訊,建議可以上網查詢「中西藥交互作用資訊網」或「奇美藥劑部中西藥交互作用」,這兩個網站的藥物資料是許多藥師平常就會參考的;但記得若查詢到相關可能產生交互作用的藥物,也不要驚慌,待回診時告知中西醫師,視專業醫師的診斷決定是否需調整藥物。

蘇敘銘提醒民眾,中藥用藥安全五步驟要謹記在心,切勿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

蘇敘銘 提供

閱讀完整內容

Life Plus 熟年誌2018年6月號

本文摘錄自‎

中西藥併用怎麼吃?

Life Plus 熟年誌

2018/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