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酷暑遇上冷氣,預防現代人的夏季病

中暑、熱衰竭、冷氣病、熱感冒⋯⋯燠熱的夏天每日反覆地從炎熱戶外走進涼爽的冷氣房,冷熱交錯下,教人不生病也難。該怎麼做才能舒舒服服地度過這個夏天呢?

炎炎夏日,冷氣可說是走到哪開到哪,當戶外與室內的溫度過於懸殊而冷熱交錯時,適應不良的人很容易就會感到不舒服。由於氣候變遷,未來夏季恐怕只會越來越熱,這種「現代人的夏季病」亦將更形頻繁,每個人都應學習怎麼自保。
漢唐經方學堂講師梵中翔表示,正常人在夏天時體表溫度會升高,人體會藉由排汗與小便散熱,以維持恆溫。萬一這兩條路都走不通,體內大量積熱,即可能導致小則中暑,大則熱衰竭等病症。

心臟弱、排尿有困難者是中暑的高危險群

何以有些人無法順利從汗與尿排熱呢?梵中翔進一步解釋,人體表面有層隔離外邪的衛氣,心臟管理衛氣,並決定體表毛孔的開闔。當衛氣不足,無法擋住外邪,毛孔又該開未開,邪無法隨汗而出,人就出問題了。因此,只要心臟或生成衛氣的其他臟腑有問題,就直接影響到排汗功能。

同時,心臟力量不夠也會影響體內水道循環系統的正常運作,而使小便不利。因此,梵中翔歸納,舉凡心臟弱者或是平日排尿有困難的人,都是容易中暑或熱衰竭的對象。

中醫師閻利利則指出,中暑還分為「寒中暑」與「熱中暑」,前者是在冷氣房裡久待,又食生冷食物,因冷氣封鎖毛孔而流不出汗,熱在體內淤滯,就形成了頭暈、噁心、手抖等不舒服的寒中暑現象。熱中暑則是流汗過多,造成體虛,嚴重的還會演變成熱衰竭。

梵中翔以經方觀點補充,人體陽面(後背、手背面、腿前外側)流的是汗,亦即廢物;陰面(前胸、手掌心、腿內後側)流的是津液與水分,屬營養物質。熱中暑雖大量流汗,卻流了許多陰面汗,暑熱還在體內,營養物質反倒流失了,所以人才會虛弱。因此,判斷自己流的汗是排毒,還是虧損,從陽面流汗或陰面流汗即可探知。
少吹冷氣多運動養成流汗擦乾的習慣

除了中暑與熱衰竭,閻利利也提出另一個夏天常見的疾病「熱感冒」。她解釋,當體內有熱時卻感冒了,很容易形成所謂的「熱感冒」,其症狀是口乾舌燥、喉嚨痛、流鼻涕等,這種「寒包熱」感冒因體質不同而變化多端,建議就醫處理。梵中翔對體內有熱又遇上病邪的觀點,推論為《金匱要略》的「痙」病。他以為,痙病患者的津液本來就不足,熱又在體內消耗特定部位的津液,有些患者就可能出現抽筋或角弓反張等問題而更形複雜,同樣皆應就醫診治。

由於中醫有所謂的「伏邪理論」,閻利利強調,病邪進入體內會經六經傳變、由表入裡(六經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6條經脈),導致小病變大病。表面上這場感冒好像已經沒事,實際上是病邪深入內裡潛伏著,等到多年後再發成大病。許多麻煩的疾病,如急性腎炎、外感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風濕性關節炎等,都是多年前的一場小感冒所引起。由於多年後病患已遺忘了當年的那場小病,醫者也未追究,就當作新病治療,以致許多人都輕忽了小感冒的嚴重性。

因此,追根究柢,一開始就當避免冷熱交錯造成的疾病。至於防避之道,閻利利說,夏天本該流汗,應該盡量少吹空調,培養自己對熱的耐受性。若非吹不可,或是夜間睡覺時,可調高溫度至26度,然後開半面窗保持空氣對流。

在穿著上,她建議不妨學學中東人的寬長袍子,這類長袖寬鬆的純棉衣服可吸汗通風又防曬,還能防止中暑與日曬性皮膚炎,一舉數得。梵中翔以為,炎熱的夏天就像是在做24小時熱敷,最適合排濕,此時應多運動、多喝水、少吹冷氣,並養成流汗擦乾的習慣。對於陽面流汗的人,可多喝水補充,陰面流汗的人則可吃點水梨與好好進食,補充營養。

中暑的解決之道

閻利利說,無論寒中暑或夏季飲食不暢引起的腸胃炎,「藿香正氣水」都適用。對此,梵中翔表示,因經方派中醫以為寒中暑是熱天沖冷水澡或吹冷氣,使三焦循環系統遇冷突然當機有關,患者會有體重、無口味、想吐噁心之感,此時,「瓜蒂湯」效果不錯,但若不想吃藥,喝點熱薑茶,熱隨汗出也有功效。

若是熱中暑,閻利利的方子是喝「烏梅湯」(煙燻烏梅2兩、廣陳皮3錢、生山楂2兩、洛神花1兩,加冰糖煮2千cc水,濃縮成熱膏,稀釋食用),或是「生脈飲」(西洋參1錢,麥門冬3錢,五味子10粒。以保溫杯加水悶泡10分鐘即可)。兼有心悸、心慌、四肢發軟、舌苔淡白不厚的人可飲生脈飲,舌苔厚重者則食「綠豆粥」,也可加點健脾的小米或是養陰的南瓜,達到利尿解暑清熱目的。

梵中翔說,熱中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刮痧,熱隨痧出,暑氣就消了;若要吃藥,「白虎加參湯」即可…閱讀完整內容
Money錢 月刊132期

本文摘錄自‎

中醫養生 預防現代人的夏季病

Money錢

2018/9月號第1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