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肺在呼救 你我能做些什麼?

台灣PM 2.5年均濃度,去年是14.1μg/m3(微克/立方公尺),首度達到我國自訂的15μg/m3,但仍比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值10μg/m3高出40%。國家衛生研究院在2015∼2018年間所做的研究,推估台灣PM 2.5濃度改善到10,每年罹患肺癌人數可以少815人, 肺阻塞和中風少1,100和3,053人,並省下45億元醫療費用。

台灣很小,空污會流動擴散,這島上的人,都在同一條船上。一群不忍只在診間看病人生病、選擇站到前線倡議的醫師、為氣喘兒投入環保運動的母親、穿梭校園播下關心社會環境種子的大學教授,是為世代空氣正義奮鬥的群相;他們需要你我加入,思考各自能著力的點、採取行動,一同拯救我們自己和下一代的肺。


文.羅真


▲圖片來源:翁銘佑提供

為了孩子 不當空污順民
推動高雄 空氣正義運動


文.邱淑宜 文.羅真


▲天下資料

從北部搬到高雄後,年幼的孩子開始有了氣喘,發作時晚上躺著無法好好睡,我整夜坐著抱她,讓她靠在我身上睡,醫生告訴我唯一解決之道是搬離高雄,因為空氣品質太差。」10多年前因為工作搬到高雄,舉家再搬遷談何容易,自救救人,為了孩子,王敏玲一頭栽進高雄空氣正義運動,奮戰至今。

她是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這個頭銜,完全不在她人生計劃中。孩子週歲時王敏玲舉家南遷,呼吸幾年高雄的空氣,孩子在上幼稚園前出現氣喘,感冒後經常晚上喘得無法睡覺,「墊高枕頭還是喘,我就坐著讓孩子靠在我身上睡,高度才夠。」醫生勸王敏玲搬走,說高雄空氣品質就是這樣,「我有點嚇到,為什麼大家要接受這種環境品質?為什麼大家都要當順民?」

不向現實屈服,她投入空污議題,「我床頭書、小說、散文全都收了起來,換成各種會議或環評報告!」當時的台灣,還沒有訂出PM2.5(細懸浮微粒)的空氣品質指標,也還在使用舊式的空污指標(PSI)。

無異味不代表空氣乾淨
只看空品亮紅燈還不夠


了解愈多愈心驚,原來高雄工業區居民分分秒秒與空污為伍,「田野調查時,常聽當地阿伯說空氣好酸(很多污染物有酸味)。」當她每次訪完工業區等公車,不遠處大煙囪林立,加上排放難聞柴油廢氣的各種化學槽車一輛輛駛過眼前,「在那樣的環境中等公車,你就會很清楚意識到吸進大量廢氣。」

「即使空氣中沒異味,也不代表你吸入肺裡的空氣是乾淨的,」王敏玲說,台灣民眾這幾年都認識了PM2.5,不少人出門前會查看空氣品質指標,「但不要以為橘燈或黃燈就沒問題,」因為除了濃度外,PM2.5表
高雄做為石化鋼鐵重鎮,可說集各種有害空氣污染物之大成,包括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各種重金屬等。政府相關單位雖已進行空污改善,「但管得不夠多也不夠快,」她說,以空氣中的有害空氣污染物而言,2017年9月環保署公告的草案表示第一波將納管72種,結果今年年初發布實施卻僅說優先納管22種,「台灣這方面的管制已經落後國外這麼久,只管22種實在不夠。」而在電力上,燃煤污染造成的健康問題備受全球矚目,台灣燃媒發電比重確實略有下降,但政府在備轉容量率上的思維太陳舊,備轉容量準備了太多,還是讓南部多承受了很多明明可以減少的污染。

看過不少對工業區居民污染的研究,王敏玲認為真實情況很可能比研究結果嚴重,「居民承受的健康風險遠比學者做的研究要高,不管是大社、仁武、林園、大林蒲,我跟工業區附近居民認識多年,看過、也聽過太多人罹患癌症走掉。」這幾年也有不少人搬到高雄後發現情況不對,主動找上王敏玲熱心地說想幫忙推動改善空污,但後來發現改變現狀實在太難又太慢,一個接一個搬離高雄。

王敏玲最難過的是,生病的人最後只能自己在暗處裡面悲傷。她感慨,今天如果家庭經濟支柱(假設是爸爸)罹癌住院,誰去照顧他?如果請不起人只能媽媽去照顧,但家裡沒人賺錢、沒人煮飯打掃、也沒人簽小孩聯絡簿,時間久了整個家可能出什麼狀況,一個家如何維持?「空污不只是環保問題,也是醫療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肺癌成為台灣新國病,整個社會正為空污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

閱讀完整內容
康健雜誌第275期

本文摘錄自‎

我們的肺在呼救 你我能做些什麼?

康健雜誌第275期

2021/第2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