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暈車?行前4招預防

近年參加走入山林的活動,經常搭車上山,發現會暈車的人還真不少,有次幾乎佔了27人座中巴的前四分之一的位子。印象最深刻是去年搭大巴士到阿里山之行,從南投服務站開往嘉義奮起湖的山路上,坐在前座的兩位朋友開始暈車,雙手拿著塑膠袋斷斷續續地嘔吐。 劉秀枝專欄
抵達奮起湖後,我們興高采烈地吃起便當,兩位受暈車所苦的朋友臉色蒼白地坐一旁,完全沒有食慾。這段山路並不特別彎曲,應該是在台北上車時,好心的主辦人請大家吃豐富的早餐,漢堡、水果和咖啡都下肚的關係。

暈車(動暈症,motion sickness)很常見,約三分之二的人在一生中都曾有過暈車的經驗,尤其是6∼12歲的小孩,女性比男性多,華人又比歐美人多。睡眠不足、懷孕、偏頭痛者較易暈車。暈車有家族傾向,如果父母其中之一曾經暈車,其兒女暈車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倍。

暈車的症狀通常慢慢發生,開始可能只是覺得有點累、不舒服、不能專心、肚子稍脹,接著感到頭暈但並非旋轉,臉色蒼白、噁心、嘔吐,嚴重時可能身體缺水而虛脫。輕微者只要下車,就立刻恢復,症狀通常不超過24小時。

暈車的機轉目前並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是控制我們身體平衡的系統不協調之故。司管人類身體平衡主要有3個系統:視覺、內耳的前庭(包括耳蝸與半規管)和本體感受器(讓我們閉著眼睛也能感受身體的動作),並經我們大腦與海馬區根據過去的經驗加以詮釋,加上小腦的協調功能,才能保持平衡。

當大腦察覺這3個系統不協調時,就會出現暈車的症狀,因此暈車也會受到心理因素影響,而且前庭功能完全喪失的的人,是不會暈車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不少會暈車的人自己開車則不會暈,那是因為他手握方向盤,眼睛直視,腦中可以預測車子的方向而心裡有準備之故。難怪多年前和朋友開車經山路,只有我不暈車,3位會暈車的朋友都搶著要開車。

出發前1小時先吃藥預備行進中望向遠方固定處較不易暈

去年搭小巴通往宜蘭太平山的山路時,坐在司機旁邊的一位朋友開始暈車,幽默的司機說:「換你來開車好嗎?」未來自動駕駛車普及,不需全神貫注控制車子行進的方向時,也許暈車的人會增加?
動暈症不僅出現在暈車,還有暈船、暈機、坐雲霄飛車等遊戲、3D電影或戴虛擬實境的裝置等都可能引發。有次我請住院醫師和我一起看病理玻片,兩人在雙眼顯微鏡前對坐,我快速地前後左右移動玻片以找出病兆。一抬頭,發現他臉色蒼白,原來是快速的移動讓他頭暈了。

如果事先知道山路彎曲或海浪洶湧,而且有暈車體質,最好在出發前1小時先服用抗組織胺等藥物預防,但可能有頭暈或想睡的副作用,開車者不宜服藥。

大部分的動暈症都可以用改善環境或改變行為來預防或改善:

1 慢慢適應:先從短程且緩坡的車程開始,多坐幾次,逐漸遠程旅遊。車行每1∼2小時下車休息幾分鐘,讓平衡系統逐漸習慣。

2 選擇較不顛簸的座位:車子選擇坐前段,最好是司機旁邊的位子;船舶則選中間且下層座位較佳;飛機則選靠近機翼座位。因此搭遊覽車出遊時,就需要同伴們的體諒,讓暈車者坐前座。

3 行車時:可以假想自己在開車,眼睛看遠方的固定處;不要看書、電視螢幕或窗外風景,最好閉上眼睛或戴墨鏡;坐正且頭不要亂動;可以聽音樂或擦精油等讓自己放鬆。不要和同座者討論是否會暈車,也要避免觀看正在暈車嘔吐的同伴,以避免誘發症狀。

4 飲食和睡眠:上車前或車子行進時,不要吃得太飽,要避免油辣食物或咖啡,以免加速嘔吐。但也不能空腹,否則體力會不支,可以上車前吃些點心,在行車時喝少許水以止渴。長途旅行前一晚要有充足睡眠,保持身體最佳狀態。

閱讀完整內容
康健雜誌第278期

本文摘錄自‎

為什麼會暈車?行前4招預防

康健雜誌

2022/第2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