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星的一畝田 七旬知識型Youtuber燃燒教育魂

幾乎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年代,有些退休後的民眾藉經營社群平臺分享生活日常,開啟退而不休的第二人生。累積訂閱數逾10萬的YouTuber「瑞星的一畝田」,由70歲的退休校長李財星與家人共同經營,記錄家中1分田種植的各種作物,同時希望藉親身實驗傳遞正確農業知識,以及最新的耕作觀念,體現「活到老學到老」精神,也顯示利用網路平臺推廣農業栽培、管理技術的潛力。

撰文╱洪與成 攝影╱王士豪


▲李財星(右)、黃瑞珠(左)夫婦經營「瑞星的一畝田」YouTube頻道,分享田間生活與農業知識,追蹤人數突破10萬大關。

李財星
主要經營平臺:「瑞星的一畝田」YouTube訂閱數10.9萬人
代表作:「九層塔要不要剪花?」、「三星蔥盆栽種植」、「木瓜種植方法教學」

「大家好,我是阿星!」蹲在一叢九層塔前的李財星熱情地與觀眾打招呼,接著示範為九層塔修剪花的技巧與栽培要領。只見他熟練地將九層塔頂部紫黑色花穗一一剪下,隨後影片特寫九層塔的花穗以及側芽,藉以仔細說明修剪要領——將頂芽的葉與花一同剪掉,保留側芽繼續長葉。李財星並提醒,「九層塔就是要經常修剪,才會長得茂盛」。

「瑞星的一畝田」頻道2019年成立,創立之初的經營方向以分享食品製作與烹飪為主,直到大約2021至2022年間,頻道訂閱人數明顯增加,李財星分析,「那時候有放烹飪、種植兩種影片,發現種植的影片流量比較好。」頻道因此專攻農業種植。

依照季節變化,種植各種水果、蔬菜,頻道上累積記錄、栽種的作物種類多達數十種,並依照不同作物,分門別類建立播放清單,讓網友從包括播種到收穫前的管理、害蟲的防治方式,掌握作物栽培過程遇到的各種問題與解方。

近幾年若在YouTube搜尋種植九層塔、地瓜葉等作物的栽培知識,瑞星的一畝田常出現在最前面幾項搜尋結果中。今(2024)年8月,頻道成立5年之際,一舉突破10萬訂閱里程碑,獲得YouTube頒發的獎牌,「像小時候發獎狀的感覺!」李財星笑著形容。他也一躍成為農業知識型YouTuber。

分享務農日常與網友交流知識 家人組「跨國團隊」分工經營頻道

李財星每支影片詳細地介紹各式各樣栽種技巧,或讓人以為他是農業相關背景出身;事實上,李財星直到退休後才擁有自己的田地、展開農耕生活。過去服務於教育界的他,曾擔任嘉義縣鹿草國中、溪口國中等校校長,並於2007年獲師鐸獎肯定,妻子黃瑞珠也是公務人員退休。

兩人最早與農業的淵源皆來自務農的上一輩,黃瑞珠家裡種植柳丁等果樹,李財星父母是佃農,從小跟著家裡種田,「我到大學畢業前還在幫忙種田,直到分發教職。」兩人退休後,於2010年在嘉義市郊區買了1分地耕作,重回年輕時與土地互動的時光,「本來是想說好玩,再來有自己種的一些健康、無毒的蔬果可以吃。」

李財星說,務農之初並沒有對外分享田間日常的想法。直到2019年,因為黃瑞珠在社區大學學習影片剪輯,兒子與媳婦於是建議兩人結合所學與生活,才開始經營YouTube頻道。頻道名稱從李財星與黃瑞珠名字各取一字,瑞星的一畝田從此「對外開放」。昔日的「李校長」也化身「阿星老師」,繼續扮演傳遞知識角色,如今已累積拍攝近千支長、短影片。

遠在日本的兒子、媳婦也參與頻道經營。平時李財星主責種植,也擔綱影片內容規劃、解說栽培技術與拍攝,以一支手機搭配腳架,獨自進行拍攝作業,黃瑞珠則在旁協助,並與媳婦合作進行剪輯、上字幕等後製。

李財星的媳婦有時也會依照影片設計,擔任提問者角色,以一問一答方式引導李財星解說,或提醒影片拍攝細節,「她會跟我說哪些地方要怎麼拍,像蚜蟲很小,沒有近照遠遠拍看不清楚,有時候會用放大鏡照著再拍;還有拍片角度也要不同。」網路社群經營也由媳婦與黃瑞珠一同負責。


▲退休後購地務農10多年,李財星夫婦平日齊力照顧田間作物。

親自操作交叉比對確保資訊正確 結合時事、擁抱AI浪潮傳遞新知

李財星說,頻道經營內容除了記錄田間正種植的作物,也會搭配時事,分享網友可能感興趣的內容。例如今年7月凱米颱風造成香菜價格飆漲,8月初拍賣價一度來到每公斤1,000元,李財星就錄製短片「現在種香菜可以賺大錢?」說明香菜的產季與價格飆漲原因,並建議夏天想吃香菜的網友可在家種植耐熱品種,「香菜少的時候,很多人就會想看這樣的影片。」

「我們希望傳達正確的知識。」或許是從事教職多年累積的習慣,李財星特別強調片中資訊的準確性。影片中介紹的種植知識,主要來自農業部的農業知識網、農業試驗所的文章,或者至嘉義大學、中興大學進修的課堂內容。為達成經營頻道的理念,他還會搭配實際種植的經驗交互對照,「我會從實作當中驗證知識,實際從事農業比較能互相印證。」

「我印象深刻的是木瓜。」李財星舉例,曾經田裡有棵只開花、不結果的雄性株木瓜樹,坊間流傳許多結果的方法,包括在枝幹上用刀割劃或用筷子戳穿,或者將植株矮化,讓木瓜樹察覺自己受傷後激發繁殖機制,「生物有危機的時候,會想趕快傳宗接代。」李財星親自實驗各種方法,經過1年多觀察,終於在矮化後的木瓜樹上找到果實,「木瓜的生命力真的很奇妙。」

不僅做田間實驗,李財星也學習農業新科技,親身示範如何使用電動農機具、前往智慧農業週直擊最新農業技術,他說,「以前所有智慧農機展我都有參加,既然做了YouTuber,也吸收一點農業知識跟網友分享。」面對近年興盛的AI風潮,他曾請ChatGPT推薦種植方式並親自實驗,也在最近使用AI為影片配音,擁抱潮流不落人後。

藉影片與農友、粉絲教學相長 推廣有機盼保護土壤永續農業

分享務農日常、累積一定追蹤者後,李財星也遇到不少樂於交換心得、提供栽種建議的同好,「看我們影片的,大概是喜歡種田,或者退休後種一些植物蔬菜的。」有的觀眾會提供自己的種植經驗,或者推薦適合特定季節的作物,讓李財星田裡的作物更豐富,也增加拍攝影片的素材。今年他就依網友推薦,種植俗稱「皇宮菜」的落葵,稱讚「耐熱又好種」。

本身種的作物多樣,也樂於接受網友「許願」挑戰新作物,但李財星強調「術業有專攻」,「農業的東西無止境,種植什麼作物都要種得好,真的不容易。」其他農友的田地因此成了李財星拍攝的對象。他偶爾向鄰近田地專攻特定作物的農友討教,了解種植的品種,有的農友知道李財星正在做農業YouTuber,更樂意讓他直接拍攝田裡實況,讓觀眾認識專業的栽培技術;前不久,李財星甚至前往外縣市的茶園觀摩,了解種植茶葉的知識,考慮未來嘗試栽培,「過去都認為平地種茶很難,以前的確是這樣,但現在已經有發展,像四季春可以在平地種植。」

透過與農友交流,李財星深感每種作物栽培都有門道;1 0多年的栽培經驗,環境對農業的影響同樣讓他深有體會,「天氣、蟲害、土壤都是挑戰。」近年因氣候變遷,夏季溫度屢創新高,加速田間勞動體力消耗,也影響作物發育,即使夏天盛產的瓜類結果率也下降,「天氣太熱,苦瓜也不一定能種得很好。」

農業部門近年來透過各地農業改良場等機構,規劃農民學院課程,包括推廣有機農法等觀念,李財星分享課後心得,指出臺灣的農藥、化肥用量多,擔憂傷害土壤,「以前我們都以為田地是用之不竭取之不盡,再這樣下去這片土地會被我們用到沒有生產力。」

李財星希望保護土壤達成永續,自己種綠肥,或利用田裡的廢棄物做堆肥,嘗試用生物性資材防治田裡的害蟲,「盡量不要用浪費能源的方式種植」,並當成影片題材向網友推廣,「朝有機的方向努力,讓看影片的人知道有這一條路。」

YouTuber求新求變「如走不歸路」 擬推廣健康飲食觀念拓展觀眾

成為YouTuber到擁有10萬訂閱,李財星雖表示拍影片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但仍要持續吸引網友對頻道的關注,「(經營YouTube)這一條路是不歸路,一直要有新的片,也要去找還有哪個方向可以拍。」他並稱1天工作時間8小時中,大約花5到6小時在製作影片與種植,為了拍片,在田間工作的時間比以往更長,為的是把每個步驟與細節拍得更清楚,「如果我都不拍片,種植速度大概可以增加兩三倍。」

拍攝影片雖讓務農日常花費更多時間,但李財星樂在其中,希望頻道流量能維持水準,同時發展其他拍攝主題,開拓不同年齡層觀眾,「目前主要觀眾大概是快要退休,或已經退休的人。」他說,未來可能會介紹特定作物怎麼吃才健康等觀念,「吃得健康不一定是種植的人才需要重視的。」或可搭上近年受到重視的校園食農教育,「希望影片有更多人看,對更多人有幫助。」

閱讀完整內容
豐年2024/10月

本文摘錄自‎

瑞星的一畝田 七旬知識型Youtuber燃燒教育魂

豐年

2024/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