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追求或者嚮往不生氣的親密關係,認為生氣這個情緒讓本該是愛與美好的關係充滿了衝突、爭執和痛苦,把生氣視為傷害關係的洪水猛獸。 前陣子我帶領的一個「跟情緒做好朋友」的成長團體裡,其中一個成員這麼說:「我覺得生氣和吵架就是在毀掉一段關係。」所以她總會在伴侶的相處互動中用盡各種方式避開它或消滅它。這恐怕不但是對生氣這個情緒的誤解,也是對於真正美好的親密關係的誤解。因為真正的親密,是我們可以好好生氣。或者反過來說,唯有我們可以好好生氣,才能擁有真正高品質的親密關係。 《青蛙王子》說了什麼? 你一定讀過《青蛙王子》的故事,有趣的是,這個故事有兩個版本。在最早的版本中,青蛙被公主「厭惡地砸向牆」後,立刻變成了一個英俊的王子。可是在後來的版本裡,青蛙卻是在被公主「親吻」之後才變成了王子。我在這兩個版本的變化裡,看見了人們對於美好愛情、美好親密關係的誤解。 在最初的版本裡,創作者格林兩兄弟敘說的是:原本一直服從國王爸爸「應該要信守承諾」的教導而壓抑忍耐的公主,最後在真實的表現出生氣(把青蛙砸向牆壁)之後,才得以遇見從青蛙變成王子的真愛。而後來的版本就加工美化為:公主在生氣的舉止之後,對著被摔傷、躺在牆邊的青蛙道歉──這意味著對於自己生氣的由衷懺悔:「我錯了,我不應該生氣。」而且只做到這樣還遠遠不夠,原本生氣的公主,還必須繼續把行為昇華到無上溫柔、善良、大愛的「親吻」,這時候青蛙才會全身發出金光,變成王子,傳達著:「唯有不生氣,性格善良、高貴聖潔的公主才能遇見真愛。」 生氣,讓你跟真愛更靠近 如果你喜歡或認同的是後來版本的《青蛙王子》,很可能你就會在親密關係中極力避免讓(真實的)生氣情緒出現,也會把自己或對方生氣的時候視為關係崩解的末日。但是完美得純淨無瑕的童話,只會留在小孩睡前的床邊故事裡,沒有辦法走進真實的人間。 所以我們還是回到格林兄弟想給我們的啟示寓意:如果《青蛙王子》是一個關於親密關係的寓言,那麼小公主把青蛙重重地扔向牆壁──這個一點也不符合溫柔善良的公主人設的破壞性動作,卻讓公主得以遇到真正的王子。格林兄弟真正要說的是在得到真愛這件事情上,真實表達一些看上去具有「破壞性」的情緒,比如生氣,遠比我們原本以為的忍耐壓抑下假裝的溫和善良還來得關鍵且重要。 涵容真實情緒 滋養個人與關係 這其實也很呼應心理學的視點。 一方面是,如果我們不能在關係中真實存在、真實靠近、真實連結,外表看似再完美的關係,最終都只是讓人感到疲憊、感到整個人被掏空。而所謂的「真實存在」,就是指我們真實的感受情緒、真實的想法、真實的期待,能夠被我們自己覺察並且表達。從這樣的個人真實存在作為起點,才能進一步向外創造親密關係裡的真實靠近和連結。 這也是為什麼薩提爾女士會把「真誠一致」視為一個人成年之後,自己走上整合成長之路所收穫的美好果實—當我們為自己創造第三次誕生,原本在原生家庭中形塑的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這些「求生存」的應對姿態,將能夠進化成為全新的「(真誠)一致性」的應對姿態。 另一方面是,如果我們在親密關係中,能夠得到生命最初與主要照顧者關係的需求—「被涵容」,我們將會感到莫大的滋養和安心感。只是,這裡所指的涵容和我們幼時有所不同。當我們已經長大成人,自己身心都具備力量之後,這個涵容,不僅來自關係中的他者,也要來自我們自己本身。也就是說,不論是好的情緒,或者是像生氣這類通常被貼上破壞性標籤的情緒,都能夠被我們自已涵容接納,並且允許在關係中真實流動。 不表達憤怒,是一種對親密關係的拒絕 一般來說,人們不願或不敢在關係中表達憤怒,最主要乃因擔心會對關係產生破壞性的傷害。雖然的確有心理相關的研究調查支持這樣的看法,但是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如果伴侶之間不表達憤怒,反而會降低親密關係的滿意度。你也許會好奇,為什麼越來越多伴侶傾訴著「不表達憤怒」對親密關係將造成傷害?因為在看似體貼容忍、維護成全的表象之下,不表達真實的憤怒其實是在傳達一種「對親密關係的拒絕」。 我們知道,在一段關係中,當雙方能夠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這意味著對彼此的敞開和連結的意願。另外,情緒本身即是有意義的,它讓我們和真實的自己有所連結。以生氣這個情緒來說,當我們生氣的時候,其實隱藏著未被滿足的期待,或者覺得關係中出現了一些很嚴重的問題,需要被看見、被調整。 如果在關係中能夠表達生氣,這意味著我相信我們可以通過溝通,彼此一起去解決關係中的問題。但是隱藏憤怒,就是一種不具有信心也放棄連結的意圖,對彼此關閉的狀態。這種封閉和拒絕,往往是對方能夠察覺出來的,有一項研究中就顯示:「相比於對表達出的憤怒做反應,人們對伴侶未表達的憤怒更敏感。」
學習在關係中好好生氣 雖然不表達生氣也是在傷害關係,但是我們的確在生活中,看過或者真實經歷過生氣對於關係造成的負面影響。所以真正的重點不是落在兩端的「生氣」或「不生氣」,而是學習如何在關係中「好好生氣」。 學習「好好生氣」的一些小技巧: 1. 很多人常說「都是他讓我生氣」,其實這是一個對於情緒的錯誤觀念,也往往會在情緒表達後,接續發生一連串彼此的攻擊和爭鬥,完全遠離了想要相互靠近的初衷。首先我們要記得這句話「行為是別人的,情緒是我的。」我們需要真實表達情緒,但是我們也需要知道每個人都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如果懂得運用薩提爾冰山圖的人就能了解,一個人的憤怒未必完全是對方的錯,因為每個人的偏好、信念以及過往的經歷,都在影響著他對於對方行為的「解讀(想法)」,和隨之被勾起的「感受」。如果我們能建立這個新概念,我們就不會停留在「受害者」角色上,覺得對方需要為你所有的情緒負責,也可以避免一表達就是大爆發的情緒模式。 2. 任何時候都練習跟自己說「我們是盟友,而不是敵人」。所有糟糕的關係,都是用「競爭(廝殺)」創造出來的。反過來說,良好又親密的關係,是用「合作」連結產生的。我們是盟友,意味著我們兩個不是站在對立面,而是站在彼此身邊互相支持。如果我們能在平時多強化清晰這個內在意念,就能在表達憤怒時,仍能了解我們的目的只是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讓對方慚愧或者感到羞辱。畢竟親密關係不是戰場,最不需要的就是爭輸贏或對錯。即使贏了面子,輸了情感,也是雙輸的局面。 3. 好好生氣的第三個重點在於:專注表達行為帶給你的感受,而不是指責對方的行為,或者詆毀、羞辱對方的人格。比如說,傷害性的生氣表達語句是「你是個月光族,這樣的理財觀念實在是太糟糕了!」,或者「你生氣就掛我電話,真的是很沒教養!你到底懂不懂『尊重』兩個字怎麼寫?」如果轉換成好好生氣的語句就會是:「我很不安,因為我們對理財的觀念很不一樣。」、「你掛我電話,讓我很傷心、很孤單,覺得你從關係中離開了。」 薩提爾女士說,成長進化後的關係是一種「你存在,我也存在」的狀態,也就是關係中的兩個人都既能好好的、完整的存在,也能以看見並接納對方存在的方式作出連結。能夠好好生氣,就是在展現這樣真實的美好,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值得也都能夠擁有的幸福。 胡慧嫚 心理諮商碩士,薩提爾成長模式認證合格諮商師,臺北義務「張老師」志工。著作:《溫柔是我,剛強也是我:來自薩提爾的生命啟發》(方智出版)、《找回聲音的美人魚》(心靈工坊)。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