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千顆肝與腎 雲林兄弟醫師傳奇

「大小李伯」同獲終身成就獎


一個是台大醫院的神級醫師,一個是任期最久的健保署長,李伯皇、李伯璋也同時是台灣器官移植史的關鍵人物。他們倆七十年的兄弟情深,從雲林虎尾一個普通的公教家庭開始。

文/李若雯 攝影/鍾士為

一九六○年代末,溫州街台大學生宿舍裡,一個大學生正忙著幫到自己宿舍備考的弟弟洗內衣褲。

當時他們都沒料到,一甲子後,這對來自雲林虎尾的兄弟,將成為台灣器官移植史上的關鍵人物,並在今年同時獲得台灣移植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

畢業自台大醫學系的李伯皇,專長是肝臟移植,除了曾經完成台灣首例肝臟和腎臟同時移植,還曾完成台灣首例無心跳捐肝者手術。

一手建立台大肝臟移植團隊的他,在醫院地位宛如「掃地僧」,每當醫院遇到棘手案件,常半夜急叩李伯皇前來救援。

專長為腎臟移植的弟弟李伯璋,除了一手擘建成大腎臟移植團隊,還曾任器官捐贈登錄中心董事長,全面提升器官捐贈風氣,他更是台灣在任最久的健保署署長,任期長達六年八個月。

兄弟均如此傑出,其實他們來自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公教家庭。


【小檔案】
李伯皇(右)
出生/1947年
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臨床研究所博士、美國匹茲堡大學器官移植研究員
經歷/台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義􅂥集團義大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李伯璋(左)
出生/1954年
學歷/北醫醫學系、成大科法所、京都府立醫大移植外科研究員、加州洛杉磯分校外科研究員
經歷/成大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器官捐贈登錄中心董事長、台南醫院院長、衛福部健保署署長

李伯皇與李伯璋出生於雲林虎尾,父母育有兩男兩女,李伯皇是大哥,李伯璋則是老三,兩人相差七歲。

早期公教人員經濟拮据,但李家仍十分注重教育,李父將家中三合院閒置空間出租給老師補習,以此換取孩子免費聽課。

台大醫學系哥哥,幫弟弟洗衣

作為長子,李伯皇從小就懂得愛護弟妹。妹妹李容慧回憶,兒時過年,兄妹常用撲克牌押錢玩,李伯皇若贏錢,便會在遊戲結束後將錢如數還給弟妹。

李伯皇對家庭有強大責任感,母親多病,李伯皇便在佛前許願吃早齋,同時立志當醫師照顧母親。靠著日夜苦讀,考入台大醫學系。

北上求學,他不但得養活自己,白天上課、晚上兼家教,寒暑假還得回虎尾幫忙農忙。這時他卻發現,念初三的弟弟李伯璋課業落後,李伯皇便每週寫信為弟弟打氣,還替弟弟擬定詳細讀書計劃。

考前,李伯皇更直接把弟弟從虎尾接到台北的宿舍,為了讓弟弟專心讀書,雖然自己在醫學系的課業忙碌,仍幫弟弟洗衣、做家務。

李伯璋苦讀一個月後,順利考上師大附中,三年後進入第二志願台北醫學院醫學系。

當年台灣器官移植技術,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九六七年,台大醫師李俊仁完成亞洲首例腎臟移植,讓隔年進入台大的李伯皇心生嚮往,大五時便應徵當李俊仁的助理。

哥哥李伯皇 完成台大首例肝臟移植

但這工作十分艱苦,白天得幫忙替實驗用的豬隻移植肝臟,晚上還得當「看護」,一旦豬在術後出現狀況,得立刻回報、解剖,常為此徹夜未眠,與李伯皇同時期的另兩名助理,都不堪勞累而離開,只有李伯皇堅持了下來。

那是個醫學屢創紀錄的年代,一九七六年,李伯皇參與了轟動全台的忠仁忠義連體嬰分割手術。一九八六年,李伯皇赴匹茲堡大學學習,並在回國後完成台大首例肝臟移植。

因李伯皇兒時是左撇子,後來才被矯正,因此他也以動手術時可「左右開弓」,名聞全台。

但即使成了大醫師,李伯皇仍保有鄉下孩子善良純樸的心。護理師張繡樺的父親,正是由當時任職桃園醫院的李伯皇進行腎臟移植。當年只有小學的她清楚記得,一次全家陪父親回診時,李伯皇發現只有台大醫院有藥物,他還親自開車,載著他們從桃園到台北取藥。

至今,她仍記得當時李伯皇說,「我爸爸有交代,大家都是從南部上來的,很辛苦,遇到南部人要多幫忙。」

另位病患家屬張惠清也回憶,十幾年前母親開刀,主治醫師李伯皇清晨、晚上都前往探視,家人私下包了紅包,回家後卻發現這筆錢被以母親名義,捐給肝病防治基金會。

「所有病人都要一視同仁,」李伯皇坦言,做到台大外科主任,元首級的人物他也看過不少,但重點是不能對任何病人有特殊對待,該怎麼做、就得怎麼做。


▲李家四兄妹關係緊密,至今仍常聚首。左至右為李母李許玉釵女士、小妹李容芬、老二李容慧、老三李伯璋、老大李伯皇。右圖:李伯皇(右)與李伯璋(左)同時獲頒台灣移植醫學會終身成就獎。(王建棟攝)

弟弟李伯璋 南部器官移植開路先鋒

相較於哥哥李伯皇的沉默、穩重,從小備受兄姊呵護成長的弟弟李伯璋,則外向、樂天,他喜歡看電影、運動,在北醫時不但當過校刊總編、參加山地服務團,還當過「張老師」。

雖然興趣多元,李伯璋卻堅持投入器官移植研究。

起初李伯皇並不太支持,認為器官移植「不是賺錢的科,而是服務的科」,家裡有一個人做就夠了,李伯璋仍執意跟隨哥哥腳步,畢業後到李伯皇當時任職的桃園醫院實習。

為讓弟弟迅速上手,李伯皇還拿著襪子模擬人的胃部,一針一線教弟弟如何進行胃切除手術。

而李伯璋也沒讓哥哥失望。之後他拿到公費補助,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深造,回國後成為國內腎臟移植權威。

多年下來,兄弟兩人經手的病患無數,單是移植就超過一千顆肝與腎。

一九八八年,成大醫學院徵才,李伯璋決定南下成大擔任外科教授,當年器官移植仍多在北部,李伯璋可說是開路先鋒,李伯皇僅對弟弟說,「做好是你的,做不好也是你的。」

當李伯璋首次在成大進行移植手術時,李伯皇還特地南下,看著他動手術,好讓弟弟在心頭有個依靠。

爾後,李伯璋成了奠基南部器官移植的關鍵人物,在二○一一年被延攬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協助完善器捐制度,同年並擔任台南醫院院長,成功在四年內,將台南醫院從虧損五千萬元的賠錢貨,逆轉為盈餘七千萬元。

「他常說『帶人要帶心』,」台南醫院護理主任謝立韋回憶,當年,李伯璋一方面透過整建醫院大廳、開刀房、洗手間,逆轉民眾負面印象,二方面利用獎勵金,縮小當時佔多數的約用人員和公職人員的薪資差距,提升員工向心力,同時提高手術費,吸引成大醫師到南醫執業的意願,讓病患知道,在南醫也能看到成大醫師。
永遠的大哥,一生的榜樣

二○一六年,李伯璋擔任健保署署長。作為醫生,他非常清楚,這是個絕對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家人也一致反對。

但如同他過去的所有關鍵決定,他又詢問李伯皇意見,這回李伯皇投下同意票,還協助說服李伯璋的兩個兒子。

李伯璋上任那天,李伯皇送來裱框書法,僅有素樸的幾句話,「不要想太多,以平常心做事,別人看得到」。

帶著哥哥的祝福,李伯璋陸續推動健保資源雲端共享、健保部份負擔新制等重要改革。

兄弟倆一生幫人醫病,這十年身體也出現狀況。

二○一三年,李伯皇發現罹患肺癌,六年後,李伯璋也檢查出腎臟癌,腫瘤位置在腎門,「剛好長在不好的地方,」回憶起弟弟的病情,李伯皇仍一臉憂心。幸好兩人都因發現得早,病情順利獲得控制。

雖然七十歲了,李伯璋在李伯皇面前,仍是那個尊敬大哥的小弟,說話總讓哥哥先說,走路也讓哥哥走在前面。

他坦言,至今他下意識地還會有點害怕哥哥。

一次和同事聚餐,同事忽然說,「你哥哥來了,」他頓時相當緊張,就怕哥哥看到他桌上的酒杯不開心,「因為哥哥標準很高,」他笑道。

對李伯璋來說,哥哥不僅是他的恩人,也是他醫界的前輩,他一生的榜樣。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3/12月 第788期

本文摘錄自‎

移植千顆肝與腎 雲林兄弟醫師傳奇

天下雜誌

2023/12月 第7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