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人、缺新藥 感染科能否再次護台灣?

抗生素抗藥性奪百萬人命 WHO示警公衛危機


台灣經歷三年疫情,成功守護國人健康及經濟表現。然而面對全球抗生素抗藥性危機,國內感染管制卻面臨「缺兵、缺武器」等困境,醫界示警,若不改善恐難因應下波大型感染疾病。

撰文/鍾泓良

各國挺過三年新冠肺炎疫情,但疫後一場隱形的「抗生素抗藥性」危機,正在全球快速升溫。缺人才、缺新藥的台灣,該如何接招?

台灣防疫成績了得,除了仰賴政府政策與全民配合,更要歸功守護國人健康的醫療院所感染科人才。然而,現階段全球正面臨一場「抗生素抗藥性」的重大風暴,當被視為「現代醫學基石」的抗生素,失去治療、預防能力,即使是小手術、拔牙,都可能惡化成奪命的感染併發症。

也因此, 抗藥性又被稱為「沉默流行」(silent pandemic),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全球二○一九年有一二七萬人因抗生素抗藥性直接死亡,四九五萬人間接死亡,相當於每十分鐘就有一人因此喪命;同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將其視為全球十大公共衛生危機之一。

危機來襲,台灣卻存在感染管制人才不足、既有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以及國內缺乏新型抗生素三大困境。醫界示警,再不改善,恐難撐過下次大疫。

為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在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主辦、《今周刊》共同協辦「後疫情時代下半場——醫療隱憂與解方」閉門座談會,嘗試集結官方及醫界建議、找出藥方,未雨綢繆地備戰下場疾病。

無健保給付 導致人力缺口大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祕書長黃建賢指出,國外研究原本預估,疫情下的台灣一年應損失二六四九億元、約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九%;但在疫情控制下,實際僅損失九七九億元,挽回○.五%的GDP;除了官民協力,感染管制人才更功不可沒。

然而,疾管署前署長、三軍總醫院特聘醫師張峰義在會中報告,韓國的標準是每一百床,須有一.二位感染管制人力,而台灣感染科醫師卻被要求僅用六分之一的人力,達到一樣的抗生素管理結果;若台灣要達到韓國一樣人力標準,至少需要一一一三位感染專科醫師,但實際的人力缺口高達三四二人,其中又有逾半數區域醫院,僅有一位感染科醫師。

他補充,國內感染科面臨新舊更迭,一一年時,每年平均有四十八位報考感染專科醫師,二一年僅剩下二十二位。與此同時,過去五年每年有七位感染專科醫師退休,但未來五年將增加至每年十二人;如此一進一出,台灣人力缺口只會持續加大。

為什麼感染科人力不足?張峰義受訪時進一步解釋,像是抗生素的使用、管理,並無健保給付,「某種程度都算是做義工。」多數醫院也不重視感染管制人才的聘用,醫師薪資也較其他專科醫師落後一截,導致愈來愈少的學生投入感染科,即使是感染專業畢業,考量薪資也不願留在醫院服務。

而當感染管制專業人力減少,連帶導致抗生素控管失靈,就會讓抗藥性惡化。張峰義以克雷白氏肺炎菌抗藥性為例,感控人力較充足的醫學中心,二二年較二一年相比,抗藥性成長率下降約一成;但相對人力較缺乏的區域醫院,同期抗藥性則上升十八.二%。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及《今周刊》共同舉辦「後疫情時代下半場—醫療隱憂與解方」閉門座談會,探討台灣如何備戰未來疫情?攝影·陳睿緯

採取價量脫鉤 鼓勵藥廠研發

「抗生素是支持現代醫學最重要的一個武器。」張峰義表示,若抗生素無效,包括外科手術、慢性病治療等醫療行為,則通通都無法進行;但同時間新型抗生素因為使用愈多,愈容易增加抗藥性,進而導致抗生素的效果減少、價格變低,也就是存在「療效愈好、營收愈低」的反市場效果。

因此,許多過去會投入抗生素研發的國際大藥廠,都選擇放棄相關研發,但是當既有抗生素出現抗藥性危機時,新型抗生素研發就刻不容緩。

對此,各國政府都陸續釋出對應措施,鼓勵藥廠投入抗生素研發,例如美國國會就提出《巴斯德法案》(Pasteur Act),也就是建立一個讓價量脫鉤的訂閱計畫,未來十年內編列一一○億美元 (約新台幣三三九二億元)預算,鼓勵藥廠投入抗生素研發。

然而,即使國外研發新型抗生素,也未必能在台灣上市使用。據WHO報告,一七年至二一年共有十二種新型抗生素,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歐洲藥品局(EMA)核准上市;但目前為止,只有三種在台灣取得藥品許可證上市,其餘九種尚未通過。

張峰義擔心,若台灣本身不具有研發抗生素能力,又在引進新抗生素時耽擱,或藥廠因台灣市場過小,在缺乏法律保障下,不願來台,等於失去面對新型疾病、抗藥性細菌的「戰備武器」。

針對缺人力、產生抗藥性及缺新抗生素三大困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提出「抗微生物製劑管理及感染管制品質提升計畫」,盼依嚴重感染症照護評估,納入健保支付項目。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說,他希望該計畫可成為健保永久的改善醫療方案,形成更多人願意投入感染專科的誘因,若政府真有企圖心解決抗藥性問題,可參考日本提出的五年計畫作法,從長計議。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回顧,台灣○三年經歷SARS的慘痛經驗,才讓國內感染管制精進。現階段防疫、感染管制無健保給付,但實際上,只要有小小投資就能對社會有很大幫助,例如台大醫院在SARS期間採買的乾洗手,與額外衍生的感染醫療成本,效益比是相當於投資一元,可回收二十三.七元。

對於醫界呼籲投入更多資源,衛福部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坦言,健保每年在抗生素上花費約一三○億元,僅占健保總預算八千億元的一.六%,比率不算高,因此只要醫界有新型抗生素需求,健保都願意提供更多預算協助。

衛福部疾管署感染管制及生物安全組長陳婉青則透露,疾管署在疫情後有重新盤點國內感控人力,將在二五年爭取中長程的「國家型抗生素管理計畫」,希望有足夠預算,鼓勵醫院提供誘因,設置足夠的感控人力。

同時間,衛福部也從醫院評鑑及感染管制查核作業著手,藉此讓醫院加強配置感染科人力。根據一九年「醫院感染管制查核作業查核基準公告」,醫院要達到「優良」等級,總床數五百床以上醫院,每三百床須聘有一位感染科醫師;每二五○床,聘有一位感染科護理師。

而按二三年公告基準,總床數五百床以上醫院,要達到「 優良」, 感染管制護理師已從二五○床降至兩百床;二四年疾管署則盼將感控查核優良標準,下放到三百床以上醫院,但目前仍在蒐集外界意見。
專案輸入辦法 應急醫院需求

對於國內抗生素抗藥性的問題,陳婉青指出,二五年將推動的「國家防疫級抗生素管理計畫」,目標在五年內,將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率下降,例如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MRSA)感染率降低十五%、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CRAB)下降一成,並將抗生素的使用量降低五%。

針對新型抗生素上市情況,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則盤點,目前十二種新型抗生素中,有些公司已經破產,食藥署正積極釐清代理權歸屬,也與藥廠密切聯繫來台代理申請;而像是歐、美、日等國已上市藥品,或國內有醫療緊急需求的新藥,都提出精簡審查程序,有利加速上市。

此外,醫院若有緊急需求,可透過「專案輸入」管道來台。她舉例,二三年八月下旬有醫院表示,病人為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併發嚴重感染,國內抗生素已無效果,當時周五申請專案,食藥署隔周一就核准,並無拖延情況。

至於「 台版巴斯德法案」,吳明美不諱言,食藥署預算相當有限,再加上國內生技產業也難以投入抗生素的研發,認為應把重心放在加速引進新抗生素的程序上。

面對全球抗生素抗藥性危機,台灣「缺兵、缺武器」難以應戰,既然政府及醫界都已看到問題,提出相對應作法,接下來須加速推動落實,避免問題惡化。

【名詞解釋】感染管制人力
包含感染科醫師、感染管制師,以及感染管制護理師等。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4/1月 第1411期

本文摘錄自‎

缺人、缺新藥 感染科能否再次護台灣?

今周刊

2024/1月 第14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