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憂鬱拉警報 解心病仍欠三大配套

免費諮商預約一夕爆滿 高風險個案轉介率高達三成


衛福部補助年輕人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機會,短短一個月就近乎額滿,顯示政策「投對藥」,但高風險個案轉介、青少年通訊諮商,以及如何讓院所機構不「虧本」等配套,仍須長期規畫。

撰文/陳子萱

「因為經費下不來、預算不夠,我有遇到已經預約並初談完的個案,因衛生局通知免費名額已滿,而不得不轉為自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執業諮商心理師林上能談到政府推出「年輕族群免費諮商方案」的搶手情形,擔憂個案若有經濟壓力,中途退出諮商體系,難被政策安全網接住。


▲在免費方案推動下,目前已有三成的高風險轉介率,顯見成效。但補助如何成為長期制度,持續接住更多失落的年輕人?取自桃園市政府網站

近年憂鬱症有年輕化趨勢,但年輕人因缺乏資源、不知如何求助,導致就醫率低,成為隱憂。對此,衛福部今年八月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規畫六千個名額,提供十五至三十歲民眾每人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而截至八月底,已有五七○二人使用(逾一萬人次),當中二十四到三十歲使用者占七成,未成年占六.二%,評估高風險轉介個案也高達三成。

眼看短短一個月就快衝破補助人數,衛福部九月初緊急加碼,預計新增一萬六千多名(約四萬九千多人次)服務人數,目標今年度總服務人數達兩萬兩千餘人,目前總經費已逾一.○七億元。

不過,即使中央加碼,與實際需求仍有大段落差。根據健保署統計,二○一六至二一年間,十五到三十歲年輕族群,有精神科相關診斷者自二十二.一萬人暴增至二十九.二萬人,總健保就醫人數占比, 則由四.八%成長至七%。

由此看來,在就醫前的潛在心理諮商需求人數,勢必更多。尤其政策祭出後,雙北八十幾家的諮商機構幾乎一夕之間「爆滿」,林上能點出,未來如何在年輕族群心理健康上長期投入資源,而非短期止血,應是政策規畫的重點之一。

政府布建的安全網,能否接住高風險族群和青少年仍待長期觀察;但從目前方案執行結果來看,已凸顯三大問題。
問題一》轉介後續資源不足

針對方案執行一個月,當中有三成高風險個案轉介率,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相當意外,直指「這數字是偏高的。」

一般而言,民眾怕被貼標籤,不願到精神科或身心科就診。即使大專校院學生有心輔中心資源,但等待名單太長,經常排不進去,都是憋到幾個月後才去看診,蔡長哲說,「曾經有個案跑來門診時說:『我再等一兩天可能就跳下去了』。」

轉介就醫率高,代表政策確實能為年輕心靈伸出援手,卻也凸顯不少人心理健康是久病成疾,只差最後一根稻草就會把人壓垮。蔡長哲攤開衛福部近八年統計,在各年齡層的自殺率普遍呈下降趨勢的同時,唯獨十五到二十四歲自殺率穩定上升,「二○一四年約是(每十萬人口)五人,到了二二年,竟然來到十人,變成兩倍。」

蔡長哲點出,政策規畫三次免費諮商方案,像是「急診的檢傷分類」,有個制度開口,讓年輕族群得以進入心理治療或醫療系統裡。不過轉介後,若仍缺乏補助資源,年輕人是否又會從安全網裡流失?他認為,政府應從執行成果思考,是否再針對高風險族群持續投入資源,否則沒有銜接,「這三成的人可能真的去跳樓,再也接不到了。」
問題二》通訊諮商 未成年者遭限制

此外,提升諮商資源的可近性、便利性,也是必要配套。目前使用方案的未成年約占六.二%,顯示兒少也有諮商需求。但根據衛福部《心理師執行通訊心理諮商業務核准作業參考原則》規定,透過電話、視訊等方式進行的「通訊諮商」,得年滿十八歲才適用,可能漏接了不便走進諮商機構的青少年。

「我曾有個案是拒學的孩子,雖然願意嘗試跟心理師談,但完全出不了家門,在這種情況,我們要怎麼持續提供諮商服務?」

林上能點出,法規設計雖是為了讓主管機關便於管理心理師執行業務,衛福部也曾在會議中指出,兒少議題很多都與家庭相關,因此不宜讓他們在家使用通訊諮商,「但這就有一點先落入了假設。」

林上能認為,個案適不適合運用通訊諮商,可以在哪些環境使用,「都應回歸到心理師的專業評估。」通訊諮商的大門仍應為兒少族群敞開,況且免費諮商方案正是沒有經濟能力的青少年所需,他建議,主管機關仍應盡可能暢通多元的諮商管道,供個案選擇。


▲衛福部在8月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15歲到30歲年輕族群,每人3次免費的心理諮商。取自衞福部臉書

問題三》財源不足 機構院所虧本做

另一方面,諮商需求大增,如何穩定供給面,攸關政策能否走得長遠。免費方案推出後,各地供不應求,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在第一線疲於奔命;但實際上,院所機構幾乎都是「賠錢」做。

林上能舉例,剛出道的心理師在北部執業的鐘點費約兩千元,還有機構營運抽成,此次方案僅以一六○○元計算,即使肯定政策,仍對許多機構增加營運壓力。

而對身心科、精神科等醫療院所來說,進行心理治療更是虧本。以健保給付的成人四十分鐘「深度心理治療」為例,健保點值為一二○三點,用健保點值約○.九元換算,僅有約一千元鐘點費,還會被醫院抽成,醫師晤談鐘點費甚至不比年輕心理師,「所以不太可能用健保來做心理治療。」蔡長哲說。

理想上, 心理治療的自費市場和健保市場應該並存,除了挹注更充足的資源到心理及精神醫療,提高健保給付,增加醫師投入的誘因之外,制度上也要持續協助民眾進入自費市場。

蔡長哲認為,健保大餅已經難再被瓜分,「 各科都在搶資源,不是你少就是我多。」應另外成立一個針對心理或精神治療的獨立專門基金,就像長照基金、毒品防治基金一樣,才能確保相關經費穩定且完整供給,這筆錢也可以應用在社區衛政、司法精神治療等面向。

林上能則建議,免費諮商方案可從「補助」角度,提供民眾更彈性的服務方式,讓每人三次共四八○○元的補助能夠自主分配。例如,可選擇三次諮商免費,或六次諮商、超額部分自負。

他解釋, 例如三十歲的上班族經濟壓力相對小,可以和心理師討論規畫六次的完整諮商,雖依每次兩千的基本行情價計算,但有政府補助、平攤每次補助八百元,其餘費用自負。

而北部以外的諮商費用約落在每次一千二百元,民眾也能規畫可負擔、符合需求的次數。這既可以回應不同年齡層的經濟能力、各地價格不一的狀況,也讓價碼對得起心理師專業。

衛福部回應,此次方案是經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等七大公協會共同規畫而成,從三成轉介率來看,已有效篩選出高風險個案,及早介入預防。

目前方案為試辦計畫,對於相關補助能否長期推動,衛福部並未承諾,僅強調會視成效滾動修正。

年輕諮商方案一出,各地需求湧現,顯現政策投對藥。但如何進一步解決心理治療供需兩端的困境,藉此次短期方案,擬定長期的調整規畫,給予心理師、精神科醫師應有的回饋,才能接住更多失落的年輕心靈。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3/10月 第1401期

本文摘錄自‎

青年憂鬱拉警報 解心病仍欠三大配套

今周刊

2023/10月 第14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