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殭屍、好兄弟、陰神:別傻傻分不清

人們畏懼死亡,而鬼就是死亡的象徵……

林美容─文




人死為鬼, 這是鬼的基本定義。而漢人文化中,大部分的人死後都成為某家某姓的公媽,受到子孫定期祭祀,就已經不是漂泊無依的鬼魂了。而有一些生前對國家社會人民有貢獻的人,死後成神,或是進了忠烈祠,自然也不是鬼魂。漢人的文化一直有這樣的機制,要減少孤魂野鬼的數量,其中最大的機制就是集塚立祠這樣的社會行動,把一些孤魂野鬼轉化成陰神(陰神那節再細談)。即使如此文化性地消減,理論上鬼魂的數量是無量無邊的,一如理論上我們祖先的數量也是無量無邊的,因為隨你算到多少代都可以,歷代歷朝以來,無始以來,又有多少人出生,又有多少人死亡,自然鬼數亦無可算計。

鬼是令人害怕恐懼的,因為人們畏懼死亡,而鬼就是死亡的象徵。漢人文化又發展出一種削減對鬼的恐懼的文化機制,就是創造集體的鬼這樣的概念,並且對之加以祭祀(好兄弟那節再細談),那麼剩下的散鬼就沒那麼多了。人們經驗或是談論的鬼故事,其中所涉及的鬼,就是這些個體戶的鬼了。可偏偏鬼故事又特多,這當中的道理其實就是沒被收編的,也就是最真實的。漢人的鬼有一些刻板印象,走路不著地,飄飄渺渺,白色,披頭散髮等等,有些人看得到或是感應得到,大部分的情況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氣運不佳的時候,可能就被卡到陰,或是被煞著,被問著,然後就惹出一些身心的問題。但其實人鬼殊途,陰陽兩隔,一般的情況下,鬼是不能隨便出來擾人的。即便是有些冤屈的鬼魂,也需向東嶽大帝或是閻王取得討報令,才能去向讓他冤死的人報復。

殭屍

本來以為台灣並沒有殭屍的傳聞和故事,當然有關躺在棺材的死人突然起來的故事是聽聞過,但那也不是殭屍。直到去年聽一位年輕朋友講述了南部一處沿海的村莊,據說海邊有一座山的地理很好,是村人為亡者埋葬的所在,不過卻出現有些墳墓因為得到日月精華,致使其中的屍體成為殭屍,而殭屍會在晚上出來抓人,把人抱住,然後被抱住的那個人會痛苦兩三天之後死亡。殭屍是穿著壽衣內裡那件白色的衣服出來的,抓完了一個還會再抓,一直到天亮才回去。這故事聽起來滿恐怖的,其實是反映了風水的兩難,大家都要好風水,但是風水太好了,似乎也會有問題。

殭屍是鬼嗎?當然是鬼,但墳墓中產生出來的殭屍,是有子孫祭祀的,似乎又不是鬼了。人們印象中的殭屍大概是從電影裡面看來的,雙手平伸,走路一跳一跳的,既不像人,也不像鬼,只能說是一種暫時的鬼的型態。但顯然從上述的故事看來,和許多捉交替的水鬼一樣,捉交替之後,似乎他們的問題得到了緩解,但被捉交替的人卻喪了命。或許這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生命牽引生命,無論是向生,或是向亡。

好兄弟

好兄弟就是前文提到的集體的鬼。台灣祀鬼風盛,農曆七月被視為鬼月,一整個月是地府的鬼從鬼門關出來在人間享祀的時間,以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為普渡祭典的最高潮,各地大多在這天舉行普渡或是盂蘭盆的祭典或是法會活動,祭祀的眾鬼會包含為國捐軀的三軍將士,過去因械鬥死去的亡魂,無主的孤魂野鬼等等。因為眾鬼從地府被釋放出來,所以是集體的鬼魂的概念,人們以好兄弟稱之,實則祭祀的心理是希望他們吃飽了、喝足了,能夠回歸他們所當去之處,不要在人間騷擾危害,所以普渡具有地方淨化的意涵,人們不惜花費鉅資,大魚大肉,誦經演法,無非希望孤魂得所安慰與安頓。市場的攤商在七月份自然忙碌,市場的普渡稱作「市場普」,便通常在七月末舉行,有時甚至到八月一日才辦。市場普渡越來越蔚為風潮,其實彰顯當今社會,市場逐漸具有里社的性質(特別是台北市內許多里民活動中心會設在傳統市場),所以市場普渡除了市場內的攤商參加之外,附近的居民也多少會有人參加。

陰神

台灣各地存在著一些陰神廟,主要就是百姓公廟、大眾爺廟、有應公廟、大墓公等,這些都是過去人們在耕作的時候,在田裡或山邊,撿到一些無主的枯骨,人們就把它堆積一處,日久成堆,大家就會共議建祠,這種陰祠通常是沒有廟門的「三面壁」的小祠,祠內的祀神也大多沒有神像,只簡單用木牌或石刻寫著:百姓公、大眾爺、大墓公、萬應公(或有應公),甚至有些王公廟也是陰祠。南部比較會稱呼聖公或聖媽,表示男女都有。不過祭祀的時日久了,也可能會塑像。

所以這些陰神基本上有祭祀的神體,有香爐,有祠,這個建祠的社會行動便叫做集塚立祠,彰顯先民在拓墾的過程中對不幸沒有子孫祭祀的先亡者的理解與尊重,當然很大的程度也是因為還怕他們為鬼為厲禍害人間,必須加以文化性的處置。人們加以立祠祭祀之後,他們就已經不再是孤魂野鬼了,但有些人仍會習慣性的以其孤魂野鬼的前身稱呼他們,這是大錯特錯的事,因為陰神也是一樣可以護佑人們的,只是護佑的方式和正神不太一樣而已。

林美容。美國加州大學Irvine 分校社會科學博士(一九八三),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歷任台大考古人類學系助教,中研院民族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曾任台灣宗教學會創會會長。研究專長為文化人類學、民間信仰、民間佛教、台灣民俗,代表著作有《漢語親屬稱謂的結構分析》、《鄉土史與村庄史》、《祭祀圈與地方社會》、《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台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野》、《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台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台灣鬼仔古》等。 閱讀完整內容
皇冠雜誌 2023/8月 第834期

本文摘錄自‎

鬼、殭屍、好兄弟、陰神:別傻傻分不清

皇冠雜誌

2023/8月 第8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