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副作用 提防感冒、腹瀉引起心肌炎

疫苗引起的心肌炎多屬輕症,一週內就能恢復正常

口述●吳書豪 整理●李宜芸


▲輕微的心肌炎約1週內就可恢復正常,少部分重症患者可能會進展到心臟衰竭,須復健並長期用藥。

幼童或年輕人因心肌炎而驟逝的悲劇時有所聞,加上新冠肺炎疫苗施打,罕見的心肌炎副作用成了新聞的焦點,詢問胸悶、不舒服是否是心肌炎的病人也增加不少。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副秘書長吳書豪表示,施打mRNA疫苗的其中一個副作用是心肌炎,然而疫苗引起的心肌炎在最高風險的族群中,機率低於十萬分之六・七,而症狀多半較輕微且可完全恢復,建議民眾不必過度擔憂,施打疫苗仍是利大於弊。以下為專訪口述紀要:

從心臟亂跳到食欲變差 這些症狀都可能是心肌炎

心肌炎的病因很多,大致可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兩類。感染性心肌炎最常見,病因以病毒為大宗。過去文獻指出與腺病毒、腸病毒有關,但近年因為檢驗技術進步,微小病毒、人類皰疹病毒和C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比率也大幅上升。此外,病毒感染造成的心肌炎,有時是源自於小時候的感染,只是當時病毒潛伏在身體伺機而動,等到免疫功能下降才爆發出來。

非感染性心肌炎的病因則包含酒精攝取、藥物使用(如化療藥物、抗生素、疫苗等)、蚊蟲叮咬、甲狀腺亢進、免疫疾病、放射線治療等。而近期施打的新冠肺炎疫苗,若屬於mRNA的疫苗,如BNT與莫德納,也有極少數的機率引發心肌炎。但不管是藥物或施打疫苗所導致的心肌炎,症狀一般較輕微,演變成猛爆性心肌炎的機率低。

雖然兩類心肌炎的病因不太一樣,但是症狀卻大同小異。典型的症狀包括喘、暈、和疲倦等心臟無力的表現;心跳過慢、過快導致的暈厥和心悸;或心律不整帶來心慌慌、坐立難安、心跳漏拍的感受。非典型症狀則表現在全身的不適,因心臟狀態差,可能引起腳水腫、食欲變差、腸胃蠕動差,腹瀉或嘔吐等症狀。若同時合併心包膜炎,還會引發胸痛,這類型的病人深呼吸或躺著的時候,胸痛都較為明顯,因此偏好坐著。
四十歲以下男性為好發族群

雖然這些症狀非特異性,許多問題如貧血、肺部有問題都會喘,腎功能、肝功能不好也易疲倦,所以要正確的診斷心肌炎,還需要檢查心電圖、抽血檢驗,再加上因為心肌炎多半發生在四十歲以下的男性,這族群的人較少心臟血管阻塞。因此如果四十歲以下的男性主訴心悸、心跳亂、胸悶痛等不舒服時,就要提防心肌炎的可能。目前尚未有定論為何男性較易罹患心肌炎,部分文獻推測可能與性荷爾蒙有關,這也可從停經後婦女較易出現心包膜炎中得到應證。

只要不適症狀在休息後未獲得改善,症狀持續兩至三天甚至短時間內加劇,就須趕緊就醫。心肌炎有一定的危險性,萬一進展到心臟「當機」,就容易引起休克甚至死亡。根據日本的研究發現,所有猝死的病因中,心肌炎比率約三%,不可不慎。也常有心肌炎的病人在加護病房,前一秒還在吃東西,下一秒心臟就停擺需要急救的情況。
心臟內科常比喻心肌炎有如颱風過境,目前沒有針對心肌炎的特效藥物,只能以支持性的療法,等待身體的風暴結束。約一成的病人可能進展到猛爆性心肌炎,僅有四分之三的病人可以存活下來。

病人可能因為腸胃不適、噁心嘔吐等非心臟不適的症狀就醫,就瞬間昏倒失去意識,檢查未發現心臟阻塞,心臟功能卻停擺。除了一般性支持藥物外,也可能進一步使用抗病毒藥物、免疫抑制藥物、類固醇,強心升壓等藥物來支持身體度過風暴,嚴重的話可能需要人工心臟幫浦甚至葉克膜,一般而言,非猛爆性心肌炎的病人存活率極高,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度過難關。
打疫苗仍是利大於弊

心肌炎該怎麼預防?目前沒有特殊的方法。因為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仍是大宗,平時做好個人清潔衛生、飯前洗手還是最重要且基礎的事情。再來就是定期施打流感疫苗,可預防流感引發的心肌炎。因新冠肺炎疫苗引發心肌炎的新聞,許多人對於新冠肺炎疫苗與流感疫苗有所疑慮,但是只要打疫苗,就能降低新冠肺炎以及心肌炎重症的機率,整體來看仍是利大於弊。

另外,流感疫苗是傳統死菌疫苗,與mRNA疫苗並不相同,並沒有心肌炎的副作用,民眾可以安心施打,預防流感變成重症甚至演變成心肌炎。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781期

本文摘錄自‎

疫苗副作用 提防感冒、腹瀉引起心肌炎

商業周刊

2021/第17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