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傳統的傳統市場

新竹市場為今日東門市場前身,新竹市場於1977年改建為今日的東門市場。

現在提到逛菜市場最直接的聯想到傳統市場。雖說是「傳統市場」,但市集以此形式出現在台灣也才約一百年的時間,「傳統市場」出現之初可說是當時十分先進的設施了。

圖片來源
新竹市場日治時期明信片,國家圖書館提供。
新竹市街圖,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文/王昱登


▲新竹市場為今日東門市場前身,新竹市場於1977年改建為今日的東門市場。

市場和日治時期所帶來的衛生觀念息息相關。原先台人的生活用品買賣,就是群聚於人潮熙來攘往之處販賣商品。店主們可以自行決定販賣物品的形式,不同種的商品互相混雜,從日人公共衛生政策的角度來看便是雜亂和病菌孳生的溫床。因此台灣各個大城市中紛紛建立起公有的市場,由政府建設攤位設施,並建立起污水排放系統,同時也對攤販們徵收稅金來維護公共衛生。
新竹市場的濫觴

明治33年(1900年)新竹市場成立,所在的位置即是今天的東門零售市場。從約1930年代所出版的日治時期臺灣明信片中可以看見,此是兩層樓的仿西式紅磚建築。新竹市場帶動了人潮,攤販數量不斷上升。大正14年(1925年),南門分場(即今日南門市場)成立,隔年又增設北門分場(位置大約為今日大同路與北大路路口)。

當時市場的商業形態和今天大家所熟知的傳統市場沒有太多區別,除了生鮮蔬果魚肉之外,販賣各式生活用品商鋪聚集,從種子、布料至藥品,應有盡有。市場帶來的交易行為也不只局限於建築物之中,鄰近市場的街道上也會有群聚的私人店鋪。

從昭和8 年(1933 年)所繪製的市區改正圖上,可以看見現今新竹市的幾處公有市場,東門、南門,皆是沿襲自日治時期所建的消費市場。不過從今日其他幾處公有市場的脈絡來看,傳統市場自日治時期開始,但不僅止於此。戰後,軍眷隨國民黨政府移入,新竹也出現許多眷村,因生活習慣及聚落位置,眷村鄰近區域紛紛出現許多市集。今日的士林市場及關東市場,便是由此而生。眷村市場的特別之處,與眷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除了農作物及生活用品的販售之外,麵食早點、臘肉香腸攤商,都會特別留駐於此處。

當菜市場成為「傳統」市場

零售市場的古早味以及無可取代的人情味,是站在當下這個時間點看見的樣貌,市場起因於衛生環境卻也沒落於衛生環境,更現代、明亮、乾淨的超級市場,量販店的競爭,使得各個市場不再像以往活絡。消費型態轉變是必然的,販賣生鮮食材的市集隨著時代演進,只會追求更新鮮更安全的交易方式。不過逛菜市卻仍是我們這一代人共通的經驗,傳統市場在現代人的心中已必然是個和故鄉連結的代名詞,儘管身處異地,相識的場景仍讓人回味。
1.北門市場2.東門市場3.南門市場
昭和8 年新竹市街圖,可以看出東門市場與南門市場和今日的市場位置相同。


閱讀完整內容
貢丸湯vol.21

本文摘錄自‎

不傳統的傳統市場

貢丸湯

2020/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