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倫林道和人倫工作站
圖、文|張錦德、版面構成|Jin
端午佳節與朋友來到雙龍部落,展開雙龍林道的探索,然後意外走到了人倫林道西支線。「人倫林道」一開始是由西向東,隨著海拔的提升,在林道旁看見一整排野地中的風鈴—毛地黃。「毛地黃」是典型的歸化植物,原產於西亞、歐洲一帶,1911年由日本引進台灣,栽種於中、高海拔山區,成為山區常見的野生植物。下午4點來到林道轉折處,有一岔路往北去,研判是人倫林道北支線,再往前沒多久就來到停機坪。停機坪位在治茆山與北巒大山之間的鞍部,過往是當地幾個原住民部落交通往來的古道,日治時代還是中之線警備道的一個要塞,附近曾有一處「巒大山警官駐在所」,只可惜如今已灰飛煙滅,找不到任何痕跡。
銀河跨過停機坪
停機坪上長滿毛地黃,已經有隊伍在此紮營,他們預計隔天前往治茆山。此時雨勢變大,我們往前走進林道內紮營,雨來得快去得也快,雨停後太陽還未落山,殘餘日光照亮整個山區。此時霧氣全消,東南方的東巒大山、東郡大山、無雙山等南三段各個山頭,瞬間站回原位,彷彿從未離開過。
第二天一早,收好帳篷卻發現原本在林道紮營的朋友竟然折返,原來林道再往前又崩毀,路反而是停機坪旁的小徑。上切沒多久又接回林道,卻不續走林道,而是穿過林道後繼續上切,就這樣切幾段小徑又回到林道。這條應該是近年來才開發的小徑,會選擇小徑而不走林道,應該是林道上多有毀損。
「每一條林道都有一輛野狼機車。」這雖是玩笑話卻又帶著幾分真實,林道上就有一輛打檔機車,不過從外表來看更像是光陽王牌,因為車頭有仿賽的頭燈罩,油缸上印著Honda,至於其他可辨識的油漆、貼紙則已剝落。王牌是1985年上市的檔車,這輛車的前輪碟煞看起來還相當新,保守估計在80年代中期,乃至於90年代,人倫林道還能行走機車,這也符合林道的歷史資料。
人倫林道是巒大山區重要道路,因鄰近的人倫社而得名,原先是為伐木所需而修築,起點位於巒大事業區83林班,就是目前省道台21線80.5km的新山村附近。自1959年起開始修築,費時2年完成,此時完成的林道才22km。後續林道延伸至巒大事業區161林班,長度達到46.6km,之後再因運材及造林業務而延長修築,後續規劃路線長達近70km左右。在1996年賀伯颱風前,林道還能通到52km處,而位於45km左右的北巒大山與治茆山之間的鞍部,林務局還特別拓寬開闢停機坪。
初訪牡丹園
之後的路沿著林道繼續往前,路上還看見被鋸過的斷木,上面被紅漆畫上大大的X字,還有南投林管處所釘的鐵片寫著:「偵辦中」。看看日期是2018年2月,顯然這段路不只被山友利用,還有山老鼠藉此來盜伐。朋友說:「經過時,檜木香氣撲鼻而來,很香。」檜木香氣聞起來確實舒服,卻是推倒一棵巨木所換來的代價,人說草木無情,但那清晰鋸面,仍讓人觸目心驚,巨木被利鋸切斬的霎那,真的不會痛嗎?巨木化作撲鼻香氣瀰漫林間,也願樹靈如那清爽的香氣,在林間昇華。
中午經過一顆看似三角點的基石,四面立面分別刻著「台電」、「濁水」、「BM3」「762」是台電在民國76年(1987年)2月所立的圖根點。下午2點,林道再度出現岔路,一條繼續向西,另一條則迴轉向北,而且爬坡向上。看著離線地圖,西行的林道會盤旋向上,不久後來到上方。我們選擇迴轉向北的林道,沒多久林道旁竟然出現荒廢、巨型的鋼構鐵架,原來牡丹園到了。
位於人倫林道37km的牡丹園,可說是人倫工作站的大門,根據資料,該地氣候環境適宜,是當時國內唯一種植牡丹花的地方。林務局曾在此栽種400多棵牡丹樹,品種約25種,在牡丹花未完全綻開時,由專人剪下並直送給當時的總統夫人宋美齡。
今日牡丹園已無往日的繁華盛開,是由一水泥建築與數塊戶外花圃所構成,水泥建築內也有紅磚堆砌成的花圃,周遭圍繞著鑲有木窗的牆面,有不少的木窗上還保有完整玻璃,只是上面長滿青苔、蕨葉,以及一層層污垢。至於水泥建築上方,則有鋼構的鐵架充當梁桁,橫豎交錯的彎曲鐵架,拱出如鳥籠般的圓形屋頂。
至於戶外花圃,與水泥建築內類似,保有花圃平台、鋼構鐵架,更外圍則由鐵絲網充當園區牆面。不論是戶外、室內,花圃上都有幾株大樹,穿過鋼構鐵架,研判是當年牡丹園荒廢後,自行找到生命出口的喬木種子。
人倫工作站
離開牡丹園後林道結束,由一條直直向上的階梯步道取代,步道兩旁,一層接著一層,每層平台上佇立著木造房舍,這些房舍與牡丹園一樣殘破不堪,不過也有不少房舍還保有過去的建築模式,正苟延殘喘、不服輸的與時間抗衡。這些是人倫工作站的員工宿舍,大多以紅磚堆砌成地基,上頭立有木柱、橫梁,並由木板釘成牆面,屋頂則是鐵皮,有的剝落,有的堆著滿滿的松針。至於門大多被拆除,有的窗戶還在,不過更多都只剩下窗框。
從門外往內看,有一間房間還有傳統浴缸,上面貼滿馬賽克小磁磚,那是60、70年代的產物,如今在很多眷村保留區仍看得到。山上氣溫低,尤其是冬季夜晚最低溫可達零度以下,要在山上抵禦寒冷的生活,就不知這小小浴缸,能為木工帶來多少的溫暖。
階梯盡頭來到一寬敞平台,面對著山壁則是一面石砌牆壁,牆頭上立了一排鐵製欄杆,欄杆上還掛幾面圓形鐵牌,其中三面依稀看得出寫「防」、「火」、「防」。除了防火,就不知還要防什麼?牆底則有兩座水泥階梯緊鄰牆面斜斜向上,階梯相對呈現一V字形。
循著水泥階梯走上牆頭,原來又是一層平台,這裡有一棟木造房舍,是當年人倫工作站的行政中心,也就是辦公室。事實上走入牡丹園,就是進入人倫工作站範圍,牡丹園屬於工作站最下層,其次為宿舍群,第三層則是寬廣的平台,第四層也是最上層,則有行政中心。
行政中心的完整性有如常見的日式房舍,格局方正,比起下方宿舍群中任何一間房舍,面積要大上許多。只可惜也是斷垣殘壁,幸好還有三面牆保留下來,空白牆面上,有各年代的登山社團所留下來的塗鴉。而剝落的牆面,可以看見其內部的鋼筋竟然是竹片所編,這是傳統建築工法「編竹夾泥牆」,台語俗稱「竹屏仔壁」。
至於前方牆面,大門已不見,剩下的則是大小木窗,大多沒有窗戶,是四面牆中最殘破的一面,因此有山友用塑膠天幕綁在牆上用來遮風避雨。這些消失的木窗、木門,應該是被歷年來的山友拿來生火吧!這是遠在山林間,各棟山屋、工寮的悲歌。
看見南三主稜
前方平台也相當開闊,一旁還有一間廁所,廁所外的百葉門還保留,大概是嫌髒吧?沒有人願意拆廁所門來生火,結果保留到今天,這不正是莊子所說:「無用之大用」。從戶外平台望出去,隔著郡大溪溪谷,對岸展開一片連綿壯闊的山脈,東郡、東巒、無雙等南三段名山迆邐向南而去,島內最深入的縱走路線就在眼前。
下午2點半來到人倫工作站,扣除午餐時間,也走將近4小時,這段路走起來輕鬆愜意。抵達時已經有一隊伍在辦公室內,詢問下才知道是從人倫林道17km旁的人倫分站(新人倫工作站)啟登,沿著西巒大山西北稜線直上西巒大山,然後翻過山頭來此,這是現行爬西巒大山的大眾化路線。
好傢伙!這是921大地震後,山友開闢攀登西巒大山的路徑,從海拔1,550m的人倫分站出發,直上1,500m來到海拔3,080m的西巒大山,整條路是又陡又滑,因此山友戲稱西巒大山為「膝軟大山」。而這一隊登山隊不但辦到,還重裝上陣,超強的肌耐力與意志力,讓人佩服。
這晚我們在另一旁的福利站過夜,隔日金色的陽光不吝嗇地灑在工作站上,瞬間工作站金光閃閃。領隊站在福利社外,藉著窗外平台煮食,不時呦呼室內的隊友幫忙遞出麵包、起司,那畫面彷彿回到伐木時期的工作站,不時有人進出辦公室,而福利社外排著一排人,正準備將賺來的工資購買生活必需品…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