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貴之=文 自行車文化中心=照片資料協力
昭和30年代
短暫如煙火的第一次自行車旅行熱潮

▲昭和30年代拍攝的「有自行車的照片比賽」投稿作品之一。照片中可見位於狹山湖的場景,當時是自行車旅行的熱門地點,東京也頻繁舉辦自行車旅行活動。資料協力=自行車文化中心
到了昭和時期,經歷了戰爭的動盪,自行車一度成為戰後復興的實用工具,無暇用於娛樂。直到昭和30年代,戰後的經濟逐步恢復,自行車才重新被視為一種休閒活動,「自行車旅行」的概念由此普及。
當時,一首名為《青春自行車旅行》的歌曲風靡全國。這首歌由被稱為「日本版貓王」的小坂一也於1957年演唱,是丸石自行車與《日刊體育報》合作推廣自行車旅行的宣傳曲。歌曲大受歡迎,並促成了昭和時期的第一次自行車旅行熱潮。
「騎行吧,騎行吧,嗚呼~ 嗚呼~!( サイクリングサイクリングヤッホーヤッホーー)」 這句對昭和時代的人來說耳熟能詳的詞彙,出自《青春騎行》(青春サイクリング)這首歌。這首歌由當時被稱為「日本版貓王」 的知名歌手小坂一也演唱,發表於昭和32年(1957年)。
這首歌是丸石自行車公司與《日刊體育報》合作推出的,作為推廣騎行文化的宣傳歌曲。歌曲當時大受歡迎,隨後也出現了許多以青春與自行車為主題的歌曲。那個時代正是空前的「第一次騎行熱潮」時期。
當時正值集體就業的年代,大量來自地方的單身年輕人湧入城市。週末,他們聚集在一起參加自行車旅行活動。當時,登山也成為了一股熱潮,但作為假日的戶外休閒活動,自行車旅行不僅是一種野外娛樂,也被視為男女相識的社交場合。
然而,這次熱潮在昭和32年曇花一現,持續時間短暫,僅約一年便告終。原因包括指導員不足、自行車價格昂貴,大多數人僅能租賃自行車,此外,當時道路狀況差,也發生不少起交通事故,眾多原因讓熱潮嘎然而止。不過幸好「自行車旅行」這個概念卻留了下來。
昭和36年(西元1961 年),日本頒布《體育振興法》,自行車旅行作為一種健康的體育活動受到政府的鼓勵。隨後成立的日本自行車協會(JCA)致力於推廣自行車旅行,並培訓指導員。照片中可見指導員吹哨帶隊的場景,這樣的畫面某種程度上展現了日本文化中的集體特質。
從工具到娛樂日本運動型自行車的興起

▲上/當時的自行車出口主要面向美國。昭和39年(1964年)的日美富士品牌目錄顯示,他們已推出頗具專業水準的旅行車,令人驚訝。
日本國產的運動自行車,早期版本多為內裝三段變速,這是受到英國自行車文化的影響(就像一般自行車的氣門仍然使用英式氣門一樣)。由於英國地形相對平坦,內裝變速的設計已足夠應對。然而在日本,自行車一旦進入郊外,立刻面臨山地挑戰,內裝變速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日本自行車迅速引入了外裝變速機(俗稱「變速器」),使齒輪比大幅提升。
昭和30年代後期,外裝三至五段變速搭配半罩鏈條蓋成為標準設計,這一配置逐漸轉向應對多山地形的旅遊車需求。到了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進一步加速運動型自行車的開發,引發了第二次自行車旅行熱潮。
此時因受到鳥山新一博士引入的法式騎行文化影響,日本開始製造前後搭載外裝變速器的山岳旅行車。
從城市出發的自行車,逐漸成為運動型自行車,這些車型針對長距離旅行進行了優化,逐漸從單純的運動型車,發展成適合遠途旅行的日本特色旅遊車,並與競技車分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昭和40年代
發現日本自我的旅程時代
昭和40年代是日本高度經濟成長的巔峰時期,其標誌性的活動為1970年的大阪萬博。此時,日本國有鐵道(國鐵)推出的「發現日本」 (Discover Japan)宣傳活動,對日本人的旅行觀念產生了深遠影響。
萬博結束後,為彌補旅運需求下降,國鐵於1970年10月啟動了這項活動,並以「美麗的日本與我」為口號,鼓勵個人旅行。
廣告由電通策劃,極具創意的海報引發熱議,因而有「西方的曼丹(Mandom),東方的發現日本(Discover Japan)」的成功佳話流傳至今。這一活動對於只知道團體旅行的日本人來說,首度有「我的旅行」的概念開始出現,加上經濟成長帶來的疲憊感,讓日本人開始有了前往心靈故鄉旅行的動力。

▲昭和40年代,年輕人們的旅行景象。前架上放著行李包,鞍座環繞著輪行袋,車上也備有泥擋和發電燈,這種裝備完整的「旅遊車」風格正是當時的典型。他們的背包裡更放著爐具,如斯貝爾爐或8R等汽油爐,常使用小型汽油爐在山頂享用咖啡。從大學自行車社的環日本之旅到尋找路牌的旅行,各種旅行方式都有其獨特的主題。資料協力=自行車文化中心
昭和40年代後半期,日本的旅遊自行車文化逐漸穩定成熟,並在這種個性化旅行潮流中遍地開花。此時的自行車旅行不再僅是團體活動,而是各自追求獨特旅行風格的象徵。
昭和49年(1974年)開始連載於《少年キング》雜誌的漫畫《サイクル野郎》(由荘司としお創作)也對這一時代產生了巨大影響。這部漫畫講述了兩名中學畢業後,騎自行車環遊日本的少年故事,書中細緻描繪了他們旅行中經過的各個地區,少年們也因此憧憬著「有一天環遊日本」。
1971年,美國興起了自行車熱潮,這促使日本的自行車製造商和零件製造商在對美國的出口中獲得了豐厚的收益。國內市場上也有許多種類的旅行車,自行車的黃金時期來臨了。
因此,昭和40至50年代(1970年代)是第三次自行車熱潮的時期。這一時代,將自行車旅行作為愛好的群體相當龐大。
有了輪行車 感覺無論去哪裡都能到達
在《サイクル野郎》中,憧憬自行車旅行的少年,在父母的支持下,買了一輛配有兩顆前燈的少年運動車。與朋友們一同穿上當時流行的牛仔風格衣服,開始奔馳在郊外。
進入中學後,他騎上了像Roadman那樣的下彎把入門車。到了高中,為了加入自行車社團,他便購買了一輛大眾品牌的旅行車。隨著年齡增長,他成為了一名狂熱的自行車迷,並開始在工坊訂製專屬的自行車。這就是他的人生自行車路程。
當時,製造商的運動型自行車層級中,頂端的是配有四個包的露營車。這與今天的專業公路車方向不同,這一點相當有趣。
在那個旅行自行車風靡一時的日本,「輪行車」成為了核心之一。昭和40年代,家中自有汽車的擁有率仍然較低,旅行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鐵路。當時,許多年輕人也選擇輪行車的模式,將自行車拆解後放入專用袋子,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到達目的地。

▲受自行車迷喜愛的輪行車,片倉シルク・PR10。左側是被稱為「シルキャン」的四側袋露營車型,當時是最令人憧憬的款式,屬於大眾製造車中的頂級之作。資料協助=自轉車文化中心
當時,將帶有防護罩和行李架的自行車放入輪行袋內是非常困難的。為此,便發明了一種方法:將頭管部分拆解,連同前輪一起拆下,稱為「頭管拆卸輪行」。
為了讓輪行風格變得更加簡便,各家公司都進行了精心設計。從引入歐洲車型外觀和裝備的貝尼自行車101開始,還有配備獨特頭管拆卸機構的片倉シルク・PR10、富士・カセット等,這些車型成為了輪行車的熱門選擇。
那時,鐵路旅行、自行車和輪行袋,讓人覺得只要有這些,就能去任何地方。然而,隨著汽車成為主流,自行車愛好也逐漸從旅行轉向更加積極的運動活動。熱衷於輪行的時代,隨著昭和時代的結束而成過往雲煙。
如今,自行車的旅行文化,再次逆流時光回到了我們身邊,反觀現代,您所需的工具已經齊全,只要擁有合適的心態,也許自行車旅行的時代將再次來臨…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