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3月下旬到5月初是梅子產季。(攝影╱陳建豪)
臺灣每年3月下旬到5月初是梅子產季,主要產地包括高雄、南投、臺東等地,其中高雄是最大的梅子產地,南投的信義鄉農會透過多樣行銷方式推廣國產梅,例如成立「梅子夢工廠」販售各種梅子相關產品、舉辦一系列的體驗活動,讓大人小孩感受DIY動手做的樂趣。
梅子採收方式分為竿採與手採,前者收穫量高,是主要收成方式,但容易傷到果實,影響賣相與品質;手採雖然耗費人力且收穫量少,但果實較為完整,用途更多,價格也更好。 /br>
梅子小知識:
梅子與相關製品可幫助消化、解酒、緩解暈車暈船、潤喉止渴等,更有防止食物腐敗的作用,這也是日本常見在便當中央放一顆醃梅子的原因;另外,常見的零嘴烏梅,其實是梅子製成的中藥材,具有止咳、易肝養胃等功效。
梅子最常見的用途仍是食用,隨著成熟度變化,口感與色澤不同,適合製作的食品也有差別。例如,六、七分熟的梅子,外觀呈現鮮綠或略帶緋紅,適合做成脆梅,八、九分熟外觀漸黃時,則適合做成Q梅。
近年來,農糧署推廣國產梅,也帶起愈來愈多民眾在梅子產季發揮創意,將梅子加入白蘭地、琴酒等不同基底酒自製梅酒,上述兩種熟度的梅子都適合製作;如要做成紫蘇梅、蜂蜜梅等蜜餞製品,隨著氣候、醃製環境不同,也會產生獨一無二的風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