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3歲的林蜂在核電廠、十八王公廟前賣肉粽近50年,童養媳的她從小跟著婆婆採茶、種田,賺錢養家。年近半百才開始做生意,在工地賣涼飲、檳榔、麵包,後來靠著賣肉粽賺不少錢。
走過近一世紀的人生,視為依靠的丈夫、二兒子相繼過世,孫子今年也因肝癌病逝,看透生離死別依然包粽、擺攤,她得養活有身心障礙的長子與孫女們,那是她卸不下的擔子。歷經婚變的女兒江春蘭現在也回家幫忙,跟著媽媽學著接下傳承的責任。
撰文:謝君怡 攝影:王均峰、楊弘熙 編輯:蔣欣倫 設計:吳智弘 繪圖:王聖光
▲已經93歲的林蜂在石門十八王公廟前擺攤,賣肉粽近50年。
鋒面滯留,新北市石門、三芝一帶連日大雨,林蜂沒出門擺攤,坐在自家客廳和女兒江春蘭一起包肉粽。大盆子裡五十斤蒸熟的圓糯米已拌進醬汁,空氣中泛著鹹香。撕去桂竹葉捲曲部分,彎成漏斗狀,裝進滿滿的糯米飯與滷過的豬肉、炒過的菜脯,再用粽繩綁上活結,過程不到五秒鐘。
▲林蜂肉粽內餡包著炒香的菜脯與黑豬肉塊,大肉粽加入香菇,米粒Q彈、甜鹹適中。(10元/小顆,20元/大顆)
紅蔥頭爆香
熟米拌醬汁
「現在年紀大了、手腳比較慢。我包粽快五十年了。」林蜂已經九十三歲,動作一點也不慢,聲音宏亮,「我最早是在發電廠(核一廠)賣,後來去十八王公那裡,彼陣還沒有什麼人賣肉粽。」新北市石門區的十八王公廟,供奉著清朝欲渡黑水溝來台卻遭遇海難的十七人與一隻忠犬,早年信眾用麻油雞、油飯祭拜,後因攜帶與食用方便衍生成粽子,發展出石門獨特的粽產業。
「最近一天包一百五十斤的米,差不多一千八百顆,端午節快到了,有人訂。」包到一個段落後,林蜂緩慢地起身,要熬煮下一批拌入糯米飯的醬汁。膝蓋退化,她用雨傘充當拐杖,緩步走向陳舊的廚房。
鐵鍋擱在由灶改建的瓦斯爐上, 「二十多年前才改,古早還要燒柴咧。」 先下豬油,油熱放入紅蔥頭爆香,「一定要紅蔥頭,用油蔥酥比較快,但不會香。」炸到變色,再加進辣椒粉、胡椒粉、五香粉、醬油等調味料,不顧女兒反對,該加什麼全都露,「還要一些滷豬肉的滷汁。」
石門粽各家作法大同小異,決定味道的關鍵就是醬汁,雖然有固定比例,林蜂還是不放心讓女兒製作,堅持自己來。「米蒸熟再攪拌,以前要用大煎匙一直攪,二十斤米攪得要死。」
林蜂十幾歲就會包肉粽,教她的是與她情同母女的婆婆,「人家如果說不要嫁,我都說緊嫁,我出生四十二天就嫁尪啊!」帶著笑容這麼說著,但她從冠上夫姓開始,肩上的擔子就愈來愈沉重。
▲林蜂(右)的女兒江春蘭(左)幾年前婚變回家,現在在家幫忙,平日也會出門擺攤。
強悍童養媳
核電廠營生
一九二七年出生的林蜂是童養媳,原生家庭富裕,卻把她與窮困夫家的男嬰交換,「娘家想要兒子,二邊互換,娘家還補貼八十元給婆婆。」公公行動不便,靠婆婆幫人種田、採茶養活一家老小,「我嘸識字,窮得要死,哪有辦法讀書。」等長大一些後,她就跟著出門工作,「婆婆有疼我啦,對待我像女兒,我說要去看戲,她就說:『好! 妳去看。』都沒關係。」
二十多歲時嫁給大自己三歲的丈夫,生了六個孩子,卻有二個兒子早夭,一度傷心到想要舉家搬遷基隆,「阮尪欲去做礦工,厝邊說做那個不好,叫我們幫他種田。」農忙之餘,夫妻倆到工地做工,拉拔孩子長大。
「都是媽媽賺錢養我們的。」江春蘭指著房子,「這間就是她買地建厝。」林蜂個性跟婆婆一樣韌性與強悍。不是靠種田、擔磚頭翻身,一九七一年底,核一廠興建,四十五歲的林蜂進去當雜工,「做五天就不做了,看到幾千個工人都沒東西吃,想說賣東西賺比較多。」不識字也沒人教,林蜂就是有辦法批麵包、飲料、檳榔來賣。
「我揪朋友做夥,她說員警那麼多,不敢。員警有什麼好怕的?有一次他們拉我,我打回去啊!」為了賺錢養小孩,怎樣都得衝。工地沒有福利社, 水泥與油漆包商會幫忙掩護,「老闆會說:『工人等著要喝涼的,我叫人來拿。』」甚至用工程車幫忙偷載貨進去, 連林蜂的出入證明也是他們辦的,「做工一天賺不到三十元,賣吃的可以賣好幾千元。」
肉粽生意也是那時候開始,「古早我婆婆包粽,生米下去炒,再下去水煮,就是現在的南部粽。」原本林蜂要賣這款,但厚工又費時,才想到把糯米蒸熟、拌醬汁,再用桂竹葉包起來就好。
昔廟前賣粽日入十幾萬
一顆十元,鎖定的顧客是「坐辦公室的」,「吃頭路的人愛吃好,包豬肉、菜脯。工人只吃麵包,吃不起粽子。」辦公室禁入,她拜託裡面比較熟的人幫忙拿進去,一間放八十顆,錢讓顧客自己投。偶爾有人沒付錢,林蜂也不計較。買賣爽快,還會給優惠,與各方關係佳,生意好到讓她在幾年間存到四十萬元,買下一塊地蓋房子。
「後來電廠下藥(填鈾)之後就不讓人進去了。」她轉移陣地到十八王公廟擺攤,那時廟前包含林蜂僅二、三個肉粽攤。八○年代台灣人瘋大家樂、六合彩,廟裡香客、遊客眾多,逢週末車子一路塞到白沙灣。
▲早期林蜂肉粽在十八王公廟前的商店街有店面,但後來因政府整頓遭拆除。(翻攝Google map)
林蜂當時有個鐵皮屋店面,請了四、五個員工幫忙,「黑壓壓的人一直進來,要算數量、收錢,不讓客人拿他也硬拿,肉粽被搶光,錢還收不到。」 她後來直接跟遊覽車司機談條件,「不要來攤位,要多少打電話來,一箱一箱搬上遊覽車分,一萬元我讓他賺一千元。」連嫁出的江春蘭也用夫家名義在隔壁當起「女兒賊」賣粽子,「不夠就跟媽媽拿來賣。」
那些年真的賺不少,「有過一天賺十幾萬元,我們家曾經是這條街最有錢的。」不只生意興隆,原本當板模工的二兒子,一路拚到當建商,身家上億元。「人一輩子該賺的錢賺完就會離開了。」林蜂表情落寞地說,一九九五年, 七十二歲的丈夫因心臟病病逝,同年底二兒子也意外離世,「才三十八歲。落雨天,他在工地開堆高機,被高壓電電死。本來想說有這個兒子可以依靠…」 老人家聲音愈來愈小,即使是二十五年前的往事,她依舊不捨。
兒子的遺產林蜂沒有介入處理, 「留上千萬元我連十元都沒有拿,都給媳婦,讓她養孩子,我自己賺的就夠用了。」不願拿這筆錢的另一個原因,是林蜂還要幫著大兒子養家,不願落人口實。
「阮子死(瀕死)三次,不會死就不會死,撞到腦,有卡憨。」三十多年前長子與媳婦雙載出車禍,媳婦身亡,留下三個身心障礙的孩子,生意正好時養一家子也不算辛苦,只是時代改變, 十八王公廟人潮減少,加上後來廟前整頓,鐵皮屋店面被拆,生意大不如前。
▲擺攤數十年,林蜂培養不少死忠顧客,還有人會特地從中南部上來看她是否還在擺攤。
年邁不畏苦仍堅持出攤
像欠子女債, 林蜂這輩子都在為後代辛勞,「不會教小孩啦!不會打小孩,小孩子都不乖。」這幾句話幾乎是含在嘴裡說,長孫愛喝酒,今年四月肝癌病逝,辛苦攢的存款都成了醫藥費, 「二、三年花了好幾百萬元,人嘛是嘸去啊。」講到這,她終於忍不住哽咽。讓她憂心的還有麼女江春蘭,女兒年輕時也遇車關險死,傷癒後家人把她捧在手心,連地都不讓掃,要她玩樂無須工作。「我比較廣交,以前揪朋友到淡水喝酒喝七千多元,二哥會幫我付帳。」講話海派、略帶江湖口氣的江春蘭招認年輕時叛逆愛玩,母親也拿她沒轍。幾年前她因丈夫外遇離婚回家,林蜂頻碎唸:「叫妳要注意,講不聽啦! 錢也被騙光了。」
母女倆相愛相殺,講話刀光劍影, 林蜂感嘆:「我毋好命啦!九十幾歲還在包粽子。」江春蘭頂嘴:「妳足番ㄟ! 叫妳不要做妳硬要。」現在願意且能夠接棒的只剩下江春蘭,除了幫忙包粽, 洗米、蒸米這些要反覆彎腰、搬重的工作,就由她處理。
林蜂現在還是堅持出攤,「自己賺比較實在。」只是年紀大了,逢年過節或週末才會出門。「我擺攤大家都對我很好,連茶都幫我倒好。」賣肉粽將近五十年,林蜂培養不少死忠顧客,有人特別從遠地來捧場,「他說:『阿嬤我一年來巡一遍,看妳還有沒有在這邊賣肉粽。』」
活到九十三歲,丈夫、兒子、孫子相繼離世,人生萬般事不由人,林蜂唯一可以掌控的是手中的肉粽,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她數十年如一日堅持靠自己,「賺夠用就好,其他都沒關係。」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看透生死 高齡扛重擔林蜂肉粽
鏡週刊
2020/第193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