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烏龍到底紅什麼?

泡一杯少年人的夢

紅烏龍到底紅什麼


紅烏龍,一款在臺東誕生,年方十五的特色茶,在茶改場與茶農的苦心鑽研下,為鹿野茶區打出漂亮逆轉勝。如今二、三代青農登場,這群各懷專長的年輕人,將如何改變臺灣茶的江湖風貌?

文_ 曾令愉/ 旅讀 圖_ 曾令愉/ 旅讀、Wikimedia Commons、紅烏龍合作社、女兒不懂茶 設計_ 陳巧廷/ 旅讀


◎紅烏龍合作社

初遇「紅烏龍」,不禁困惑:是紅茶?烏龍茶?還是紅茶加烏龍茶?

答案皆是,亦皆非。紅烏龍,是一款臺東鹿野土生土長土研發的特色茶,琥珀茶湯澄亮如紅茶,滋味卻有烏龍的韻。在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的分類中,紅烏龍因具有部分發酵的性質,被歸類在焙香型球形烏龍茶;有些坊間茶行則依其口感近似蜜香紅茶,將紅烏龍定位在紅茶類。

這究竟是什麼茶?

不紅不烏龍,亦紅亦烏龍

不像蜜香紅茶以味覺印象為命名方式,紅烏龍的名字「看」不出風味,但直觀地透露了其製程:前端先走紅茶的製程,萎凋發酵後,再接烏龍茶的製程。與其他部分發酵的焙香型球形烏龍茶(如鐵觀音、凍頂烏龍茶)不同在於,紅烏龍將揉捻的工序提前於殺菁之前進行,讓茶葉劇烈地發酵後,才進行殺菁與烘焙。這種近乎紅茶充分發酵的作法,特別適合鹿野茶區低海拔溫暖氣候中所生長的茶,讓紅烏龍富有熟果香的甜蜜滋味,且十分耐泡,冷泡熱泡皆宜。

這款誕生於二〇〇八年的新興特色茶,其出現並非偶然:必須在低海拔的臺東茶區、必須有臺東茶改場與兩代返鄉青年的產官協力、也必須有臺東各式各樣甜蜜熱帶水果帶來的風土想像,方能突圍鹿野茶區低迷的困境,破繭而生。


◎紅烏龍合作社

這一杯,很青農

聊起紅烏龍的歷史,鹿野青年茶農張一鳴說,「二〇〇八年茶改場把紅烏龍研發出來,開始指導茶農這項技術,當時我父母正回臺東創業,他們就是當時的返鄉青農。」二〇一七年,張一鳴回臺東跟爸媽一起工作。從種植、生產、管理乃至銷售,對於茶產業的每個流程環節都有心得,並為了找出紅烏龍茶風味形成的秘密,投身成為專業品評師。

近幾年鹿野茶區,不少二、三代青農陸續回鄉,和上一代一同經營茶業,模式都與一鳴家相似──很懂得種茶的上一代,結合有靈活思維的新生代。例如上將茶園二代林廷瑀原本是設計師,返鄉後打造全新品牌「女兒不懂茶」,十分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新一代帶回勞動力,更帶來新視野。其中最特別的,是二〇二〇年「紅烏龍合作社」的出現。有鑑於早期臺東紅烏龍品質參差,臺東女兒釧南雁決定成立一個平臺來打團體戰,由合作社建立品質把關機制,以優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茶葉,並推廣行銷,在地茶農則自發參與並負責生產。這一舉,將原本各自奮鬥的茶莊力量整合起來,為紅烏龍的產銷穩定了質與量。

茶愈貴愈好喝?

有紅烏龍合作社的夥伴為基礎,大學攻讀經濟的張一鳴,在合作社做了一件特別的嘗試:舉辦紅烏龍競標媒合會。

在傳統高端茶葉市場,臺灣人仰賴「比賽茶」為依據,在競賽中獲得愈高等級的茶,代表其品質愈優異,愈能訂出好價格。但這種判斷方式,難免讓消費者與茶葉之間少了一層自我感受的過程,且這種「愈貴代表品質愈好」的評判,並不適合風味多元並陳的紅烏龍茶。

「紅烏龍合作社收的茶,品質都經過把關。但每一支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喜歡的,你不一定喜歡。」於是,張一鳴參考國際精品咖啡豆競標媒合會的作法,現場三十支紅烏龍樣茶一字排開,標示茶莊、茶種、風味,但不寫分數,讓參與者直接杯測,並採匿名競標的型態,不受人情壓力,自在地競標,「難的是,你得用自己對茶的真實感受,決定願意出多少錢來買這支茶。」這三十支競標茶,不會在市面上出現,惟有得標者能獨享。曾有來自臺南的甜點師,將標到的紅烏龍茶葉與甜點一起組成中秋聯名禮盒,大增話題。

有個老生常談的行為心理學論題:香醇的紅酒比較貴,還是昂貴的紅酒比較香?當價格形成人們的預期心理,便影響感官賞味經驗。張一鳴設計的競標會,打開了一扇門,通往不為價格所囿的經驗─無預期,卻很有感。

為臺灣手搖飲世代說茶

除了產銷觀念的創新,紅烏龍茶更是一款適合走向國際,也十分適合喝手搖飲長大的「茶小白」(注)入門的茶。曾採訪多位紅烏龍茶農的Podcast 頻道「呵呵茶」主持人周中平說,紅烏龍口感基調近似紅茶,並且能結合臺灣精緻農業的面向,加上發音易懂易記,在國外推廣頗富優勢。桃園大榮茶行司茶人鍾駿楠則說,以類近的風味譜系而言,老茶友可能還是會比較習慣凍頂烏龍茶,但對於初次走進茶行的新手,風味強烈的紅烏龍則是相當適合入門的茶品。

我也是個茶小白。記得初次接觸紅烏龍茶時,對其風味的描述詞「果香」、「蜜香」、「梔子花香」、「松木香」等,莫名感到親切。同行一位媒體前輩說:「紅烏龍那些形容詞,其實都是講咖啡的嘛!老一輩哪會這樣說茶?」我頓時了解自己的熟悉感從何而來。

對此,一鳴笑說這些風味描述詞彙確實與咖啡互通,但並不是任意挪用,「茶改場為了方便消費者找茶,也為了向國外行銷時能有較精準的溝通語言,在二〇二〇年推出『臺灣特色茶風味輪』品評系統,紅烏龍茶的品評語彙也是建立在此基礎上。」

訪談中,張一鳴有句話值得玩味:「我關心的不只是田裡的事,但我必須了解田裡的事。」讓我想起曾訪問一位政界長輩對近年農村聚落興起文青咖啡館的看法,對方說,這與世代交替有關,「過去第一代重點在生產,關心如何把茶葉咖啡種好,經營店面只是加減做。但二、三代不一樣,這些南北漂或海歸的年輕人,他們帶著新的想法回來做。」

紅烏龍,從臺東鹿野茶區的田園裡紅起來,紅的卻不只是田裡的事,更是跨世代攜手打破框架的創新,也是臺灣茶文化充滿想像的未來。

注_「小白」原指網路社群中不守禮儀的白目鄉民,後衍伸為對某一領域不熟悉或狀況外的菜鳥。此指對茶葉陌生的新手、門外漢。
閱讀完整內容
旅讀2023年10月號第140期

本文摘錄自‎

臺味江湖_紅烏龍到底紅什麼

旅讀

2023年10月號第1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