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味江湖_藥燉排骨一盅入魂

冬令進補‧ 滋養四季

藥燉排骨一盅入魂


臺灣夜市有三寶:蚵仔煎、臭豆腐、藥燉排骨,雖然三者各有勝場,但一旦入冬,湯醇肉鮮、香氣勾人的藥燉排骨便占了上風。

曾文正/旅讀 圖陳育陞、麥翔雲/旅讀、蘇秀珍 設計_ 楊美娟/旅讀


▲©陳育陞/旅讀


時序入冬,涼意如水取代了溽熱的夜。走進喧嘩的夜市,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誘人的中藥材香氣,和混著微微肉香,勾動著過客的靈魂。

被香氣催眠的食客不知何時已坐定在位置上,一碗盛滿黑色湯汁與排骨的美饌送到面前。喝下一口,那是溫潤滋盈,營養甘甜的湯汁;拿起一根大骨,沾著豆腐乳醬,燉得軟爛的骨邊肉就這樣融化在味蕾上……

細火慢熬出好湯

藥燉排骨原名為「藥頭排骨」,所謂的「藥頭」就是藥湯,即十全大補湯。

要做好一碗好吃的藥燉排骨可不簡單。首先需要找齊十二種藥材,再經過至少三、四個鐘頭燉煮,直到所有藥材的精華融入湯內,苦澀的藥味都被蒸騰發散後,一鍋滿滿中藥精華才算熬製完成。接下來,還得把所有藥材撈出瀝清,燙熟後的排骨入藥湯鍋中再熬二個小時。

有些店家會特別講究食材,隨著季節不同來替換部分藥材,使湯頭不會太燥熱或太寒,讓客人能一年四季都能享用,就連排骨部位也大有學問。

一般來說取自於胛心肉內的豬軟骨是首選,內質實,油花也香;肋排則是正統選擇,一支支的豬骨含肉,是許多饕客大啖藥燉排骨時的最愛。腹脅部位的五花小排,也就是所謂腩排,膠質滿滿,風味絕佳,只是價格有些高,而且若非事先向肉販預定,並不好購得。

一盅入口冷風不懼

上好的藥燉排骨,以十多種的中藥材下去燉煮,湯頭清澈不混濁,湯汁濃郁甘甜,帶點微微酒香,順口好喝不苦澀,更不油膩,熱呼呼的喝進肚子讓腸胃有舒適感;湯內的排骨要膠質豐厚,骨邊肉要軟而不爛,讓人有吮指回味樂無窮的感動,肉一入口,慢慢散發出肉質與藥材的甘甜味,再沾點辣椒醬油提味更棒,讓人忍不住一根接一根吃,吃完肉再喝湯,讓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

完食後,身體暖呼呼的,一股熱氣貫穿全身,漸次流入五臟六腑,彷彿化身武林高手,真氣走遍全身,冷風不懼,百毒不侵。

如果還腹中還有空間,有人會佐以麻油麵線,讓養身層次再升級,有人則配上一碗滷肉飯,讓飯的甜香、滷肉的鹹香,搭配藥燉排骨,層層香氣,層層口感,幸福滿足更升級。這就是藥燉排骨的魅力!


▲1-3_藥燉排骨湯頭口感溫和不燥熱,多數店家還會供應白飯或麵線同食,吸飽藥膳湯頭之後的麵線美味無比,是冬季臺灣街頭最饞人的好滋味。


一段刻苦持家記憶

藥燉排骨之所以如此飽受臺灣食客歡迎,與華人「滋補」的觀念有很大的關係。

藥燉排骨所使用的材料是豬肋骨,也就是人家說的「臏仔骨」。在五十多年前,物資匱乏的時代,這個部位在可說是相對便宜的部位,家庭主婦們為了好照顧自己的孩子,就發揮了前所未有的創意,將藥材與這到乏人問津的「臏仔骨」結合在一起,變身為夠補充孩子營養的藥膳料理。可以說,藥燉排骨的前世是臺灣人民節儉刻苦精神的縮影。

後來,一些有生意頭腦的人看到了切入的商機,掌握了臺灣人愛吃補的想法,於是開始販製藥燉排骨。經過不停的改良與嘗試後,原先帶有濃厚中藥味的藥燉排骨,逐漸演變成如今甘甜鮮醇郁,口感更為大眾所接受的改良版。

目前,臺灣市面所販售的藥燉排骨,多半是採用古方十全大補湯的中藥材去熬煮,相對適合體質偏冷的人吃,其中又以中藥材──桂枝最能發揮祛寒補虛的功效。但如果是有內熱及燥性體質的人吃藥燉排骨的話,可能會產生過於有過於溫補的反效果出現。這類體質的人最好能食用藥湯內比較涼補的中藥材,如麥冬及玉竹等,這樣中和起來的效果就不會過火了。

南洋版雙胞胎:肉骨茶

曾赴星馬旅遊的朋友,對於當地流行美食肉骨茶大概不會陌生。肉骨茶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華人所喜愛的一道燉湯美食,與藥燉排骨不但食材相差無幾,就連起源也是一樣刻苦勤儉精神的展現。據說,肉骨茶起源於早年華人在南洋等地碼頭當苦工時,偶爾會有當歸、黨參、枸杞子、甘草、桂皮等藥材散落,有些勤儉的華人就將其收集,再買些豬肉、碎骨等一起燉煮,以補充體力。

由相似的材料與煮法看來,肉骨茶與藥燉排骨根本是雙胞胎,只是因應不同的地域、環境和氣候,而製作出風味各異的料理罷了。 閱讀完整內容
《旅讀》2022年12月號第130期

本文摘錄自‎

臺味江湖_藥燉排骨一盅入魂

《旅讀》

2022年12月號第1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