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自然食物-邦查農場野菜復興計畫

是草?還是菜?
不說不知道,台北世貿對面一排路樹底下,都是「菜」。
邦查農場的野菜文化,在全球氣候異常的危機中,闖出一條生路。
原來,大自然給予的好食一直在身邊。

「你們一定要再回來,阿美族人喜歡交朋友,一起吃過飯就是朋友,一定要再回來。」這是邦查農場的主人蘇秀蓮,送給來訪的旅人,最窩心的道別。

位於花蓮光復的邦查,是馬太鞍部落最早成立的有機農場,蘇秀蓮的創業故事本身就是一齣苦甜分明的精彩大戲。歷經家暴離婚、返鄉就業完全不被看好,她總是選擇極富挑戰的那條路走:「因為相信自己,好壞我都思考過了,也願意負責。只有開始行動,才會知道這個選擇對不對,就算錯了,還是有調整的機會,停留在原地想,事情永遠不會變好。」

天下雜誌《微笑季刊》:誠食款款行Ⅱ 春季號
二○○一年的桃芝颱風,幾乎將光復鄉的所有農地摧毀殆盡,洪水過後,在一片死寂的土壤中,生長在田邊的野菜居然絲毫不受影響,還冒出新芽,這景象讓蘇秀蓮看見邦查農場的重要使命:推廣野菜文化。「吃野菜是阿美族非常重要的生活樣貌,我們在採集與食用的過程中學習,成為終身不忘的技能,在山上工作,爸媽要我們採野菜來煮湯,如果在溪邊,就抓一些螃蟹小蝦丟進去一起煮,在田邊就加南瓜、芋頭,偶爾會丟蝸牛進去增加潤滑度,有什麼用什麼,一樣的野菜,隨著環境的不同,可以有很多元的滋味呈現,完全就是因地制宜的生活創意。」

蘇秀蓮發現,野菜不只是屬於家鄉的獨特風味,更是在不可逆的氣候變遷時,極度重要的生存資源。口感鮮明且略帶苦味的野菜,在推廣之初很難取得大眾的青睞,「至少願意嘗試吃野菜」,是推廣野菜重要的第一步,她開始在網購口碑極佳的邦查蔬菜箱中,提供一項當季野菜與烹煮的食譜,試做野菜燉飯、著手研發突破想像的多元菜譜。從乏人問津到指定野菜蔬菜箱,清香微苦的山林滋味,逐漸在城市中蔓延開。

天下雜誌《微笑季刊》:誠食款款行Ⅱ 春季號
「現在的鳳梨與釋迦,只有甜味沒有香味,市場不再欣賞果實原本的香氣,一昧追求甜度,這樣的水果有什麼好吃的,吃糖就好了呀!」蘇秀蓮無奈地說到,一面採摘田中剛成熟的苦茄,直接吃,一陣嗆腦的苦味,苦皺了臉,她興味盎然的繼續說,「吃苦茄最好的時機就是在它剛轉翠綠的時候,最好吃,這是人類定義的成熟。但大自然會把苦茄熟成到鮮艷的橘色,這是我保種的最佳時機。」除了耕種與推廣,邦查是少數擁有野菜保種技術的有機農場。極端氣候影響,野菜種子每年都需要重新保種。種子是有記憶的,它只能適應當年度的氣候樣貌,比如去年九月瘋狂下雨,就要留下當時還能生存的種子,為無法預期的氣候變異做準備。

天下雜誌《微笑季刊》:誠食款款行Ⅱ 春季號
在邦查農場裡,不准講八卦、不能談辦公室戀愛、要求絕對完整的工作日誌,完全違反阿美族人愛好自由的隨意個性。正是因為蘇秀蓮了解族人的優缺點,也體認到與時共進的重要性,打破過去共耕時期的鬆散,制定規律的生產計畫,讓農場能夠穩定出貨。不到十年的,已成為花東地區重要的示範有機農場,規模也從四分地拓展到十六公頃。農場目前的十二名正職員工,都是當地居民,主要是二度就業婦女與年長工作者,回饋部落,給努力的人機會。

二月寒流來襲的光復山上,體感溫度只有八度,蘇秀蓮準備起八寶湯與木鱉子煎蛋,搭配八種野菜熬煮,少許鹽巴調味,煮湯前要先充分搓揉,破壞結構、釋出香氣,將所有食材滾至熟爛,湯底因為豐富的葉綠素呈現清澈的黃綠色,入口後各具特色的香氣釋出,尾韻是熬燉過轉苦為甘的苦茄清香,不同於主流味覺所定義的「好喝」,細細品嚐,這就是大自然真正的味道呀!「酢漿草球莖,夏季長得更大顆,甘甜多汁,在山上玩耍渴了就找來吃!」蘇秀蓮說阿美族小朋友不用花錢買零食,大自然甘仔店在不同季節裡,都準備了零負擔的好吃零嘴。無論山野或海邊,只要有鹽巴、辣椒、火與水,阿美族人就能變出一桌佳餚,只要願意花時間了解,大自然的給予一直夠用。

天下雜誌《微笑季刊》:誠食款款行Ⅱ 春季號
「若餐桌上,從未出現苦味,便養出不願意吃苦的孩子。」當你越能接受甚至欣賞多元的滋味,人生與味覺的各種風景,不再只有好壞之分,都是滋養、都是經驗,都是無可取代的生活軌跡。保存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不同的生活樣貌繼續存在。

吃不了苦嗎?來一碗野菜湯吧。

文 林苡秀 攝影 羅正傑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微笑季刊》:誠食款款行Ⅱ 春季號

本文摘錄自‎

同行 厚食聚落

天下雜誌《微笑季刊》 :誠食款款行Ⅱ 春季號

2017/3月 第1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