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不用再躺保溫箱?人造子宮五年內問世



■目前,早產兒存活率的問題是,雖然救活了,但強效保溫箱反可能損壞器官,後續帶來經濟、社會成本。法新社 十月初,英國媒體《衛報》 報導, 荷蘭安荷芬科技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研發人造子宮,獲歐盟最大研究與創新計畫展望2020(Horizon 2020)贊助,最快五年內問世。

提案人醫學中心(Máxima Medical Center)婦科醫師奧伊(Guid Oei)解釋,早產兒存活的關鍵妊娠期落在第二十四週至二十八週之間,這個內建感應器、挹注礦物質的仿羊水昏暗氣囊,力求還原母體環境,讓早產兒「看、聽、聞,就像在母體子宮一樣」,而且可提高存活率逾九成。

他進一步說明現行保溫箱的限制,調節輸送高強度氧氣與營養的功能不佳,直接打進早產兒尚未發育完成的器官,反而經常造成肺部缺陷、腦性麻痺或失聰等器官損傷。當前的人工子宮研發目標都是想突破前述限制,讓早產兒在具備孕育胎兒條件的仿真子宮裡繼續發育。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早產併發症造成全球一百萬名五歲以下孩子死亡,高居頭號死因。每年有一千五百萬名早產兒,半數無法存活;妊娠期二十六週以下出生的倖存者有一半難逃殘疾命運。


美國非營利組織優生優育基金會(March of Dimes)指出,早產兒每年為全國帶來近三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千億元)社會成本。除了醫療花費,還有早產兒身體復健及特殊教育津貼等。美國醫師沃夫柏格(Adam Wolfberg) 補充,妻子生下早產兒後辭職育兒七年,「企業徵才跟人事交接也是無形成本。」

律師:恐有道德爭議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律師蘿曼妮絲(Elizabeth Chloe Romanis)警告,除了不確定人造子宮可能帶給早產兒何種長期生理影響,研發單位選擇受試者的標準也可能面臨道德爭議:「是要救活生存機率極低的早產兒?還是要拯救長得比較大、存活機率高的早產兒?」

兩年前,費城兒童醫院就推出名為生物袋(biobag)的人造子宮,孵育相當人類妊娠期二十三週的早產羊胎兒長達二十八天。之後小羊出生,檢查數值時顯示正常。(文●林儀欣)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669期

本文摘錄自‎

早產兒不用再躺保溫箱?人造子宮五年內問世

商業周刊

2019/第16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