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AI導入田裡 元沛推動共生新農法

環境共生 兼顧經濟農作與環境永續

文╱林鳳琪、王昱翔

元沛農坊
成立/2015年
規模/成員3人、外部合作專業伙伴16人
產品/永續設計、無毒農產專業契作、科技農業系統服務、IoT設備租賃、顧問服務


▲測量株高、穗長,並拍下上傳雲端,成了這群科技農民的新日常。張智傑 攝

2019年雙十國宴上,出現一道驚豔眾人的手工甜點:1982法式冰淇淋(下稱1982)。這杯來自台灣的冰淇淋,早因多次摘下世界四大美食獎「A.A. TASTE AWARDS」全球純粹風味評鑑三星殊榮而名揚國際。

雖是法式冰淇淋,1982食材全都MIT。除了採用南投紅玉紅茶、埔里百香果,就連用來取代化學添加物,增加穠稠感的米澱粉,也出自元沛農坊的契作有機稻。

過去,農業生產為求經濟極大化,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破壞環境;近年來,人們為了環境永續,倡議有機農耕,卻難以克服昂貴、品質、產量都不穩的挑戰。

環境與經濟農耕,難道真的無法共生共存嗎?在台灣,有一批像元沛這樣的科技新農,正努力以AI建立系統解方,讓經濟農耕與環境共生露出一線曙光!

提起元沛,1982創辦人吳書瑀盡是肯定,「不管產量、品質都穩定,也比一般有機米便宜,」雙方合作已長達四年。

元沛打造兼顧經濟農作與環境永續的「共生新農法」,關鍵就藏在花蓮玉里這片七公頃的契作稻田裡。

入夏以來,元沛創辦人兼執行長許又仁三天兩頭就往花蓮跑。這天,他一出玉里火車站就租了機車,直奔近年才返鄉的契作農夫劉成仁的稻田。

沿路兩旁,一畝畝金黃稻穗看似豐收,許又仁卻說其實「空包彈」不少。

架物聯網氣象站,找出稻熱病因

這兩年稻熱病嚴重,玉里產量驟減,老農民無計可施,農藥與化肥愈下愈重。但玉里土壤屬砂壤,農業肥料下再多地力仍快速流失,非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讓土壤等環境惡化更快,稻作病蟲害更嚴重,陷入惡性循環。

許又仁強調,就像人生病發燒,不找出病因根除,一味地吃抗生素,劑量愈吃愈重,結果讓免疫力下降,健康惡化,「其實,人的免疫力好,病就不容易上身,農作也是。」

為找出稻熱病因,對症根除,許又仁把實驗室從新竹搬到玉里鎮。2019年,在鎮上架設物聯網氣象站,透過即時連線建立數據庫,再透過系統分析法,找出稻熱病因。

另一面,許又仁也將AI科技導入田裡,例如,結合手機App等隨身數位行動載具,導入影像辨識與雲端監控,透過秧苗成長、稻禾色澤、稻穗長短、田間生態等各種影像,以建立數據資料。

更搭配無人機,拍下水稻生長過程後,再藉AI影像分析,將每一筆結果化作數據。他強調,藉助科技,不管有無經驗的農人都能靠這套系統,一鍵搞定農作數據,並透過系統,即時找出問題,對症解決。

許又仁說,歹年冬,卻正是元沛推廣科技防疫最好時機。透過平時累積的數據庫,抽絲剝繭後,抓出農耕過程中,從環境、氣候、土壤、種子、秧苗、灌溉、施肥等各環節錯誤,才能建立完整的解決方案,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盲點。

元沛就藉助這套系統化解方,抓出玉里鎮稻熱病因。許又仁解釋,病因之一是日夜溫差大;病因二,砂壤稻作,灌溉施肥不易,不易從土壤得到養分等。

除了配合氣候,在作物吸收效益最高的時機灌溉施肥、避免過藥、過肥之外,為徹底改善砂壤問題,許又仁找上工研院合作,將廢棄稻穀經高溫碳化後,變身沃土混入農地裡,改良了玉里土壤貧瘠問題。
農家子弟,從廢棄物展開循環經濟

其實,許又仁走入農田的初心,得從故鄉南投開始說起。

出身南投農家,他一方面對農業有著尋常人難以理解的情感,另一方面卻從小就認清務農靠天吃飯的宿命。

「農家子弟絕不會想做農!」拒絕踏上務農宿命的他,沒料到的是,取得清大奈米工程與系統博士後,繞了一圈,頂著科技人的光環又回到田裡。「關心人有很多面向,如果人類社會要永續,基本生存要素很重要。」

放棄高收入,心裡滿是旁人無法理解的使命感,「農業與環境密切相關,卻是台灣最缺乏科技應用的產業之一。」許又仁說。

2015年創辦元沛,首年結合廚餘與堆肥技術,讓「農廢成農資」,一戰成名。2017年又攜手宇陽能源,在屏東大豐畜牧場導入豬糞沼氣發電,實踐農汙變綠電的循環經濟。

但許又仁仍不滿足,「農業要翻身,就得結合科技,找出系統化解方,」去年短短一年的時間,他從花蓮玉里五分實驗田,又吸引不少志同道合的返鄉青農,加入AI科農,契作面積成長14倍,達七公頃。
吸引下游業者加入,建立永續市場

隨著第一期稻作收割後,許又仁的腳步仍未停歇,早備妥另一帖永續抗病解方:用碳化稻殼改善土質,強健水稻組織;並利用焚燒副產物的木醋液,防治紋枯病等。

許又仁的熱情與驚人意志力,不僅說服劉成仁,也吸引不少農產品下游業者,像是小農餐盒,或希望合作開發癌症患者營養餐的業者。

許又仁形容,元沛就像是永續農業共生圈的樞紐,一面用科技改善生產、引介資源,也串聯支持永續的消費者與市場,建立堅不可摧的生態系。

小農飯盒負責人郭睿杰表示,公司靠著元沛農業數據,具體列出了綠色消費的環境影響力,與消費者溝通。

雖然目前台灣有機及友善耕作農地,占耕地總面積仍只有1%,但共生新農法,顯然已露出一線曙光。「我相信事情做對,資源自然會來,」許又仁眼神堅定說:「社會總是需要有人做有意義的事!」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雜誌410期

本文摘錄自‎

把AI導入田裡 元沛推動共生新農法

遠見雜誌

2020/第4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