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沛的南海漁場,在中國主導權力遊戲中面臨危機?

克里斯多夫.杜伯曾經在南海捕獲一尾300公斤的黑槍魚。他說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當時的漁獲量還很豐富,他總是能滿載而歸,有數十尾鮪魚等珍貴魚類和許多其他不同的魚。「這裡就沒辦法那樣了。」他說話的同時望向蘇祿海,那是他過去四年來進行捕撈作業的海域。他擁有兩艘有舷外托架、名為「班卡」的菲律賓傳統漁船,就停在附近的淺水海域,曝曬在烈日下。

撰文:瑞秋.貝爾ᅠRACHAEL BALE 攝影:亞當.迪恩ᅠADAM DEAN
國家地理雜誌第184期
▲一名工人用大槌子敲鬆菲律賓聖多斯港一艘中國貨船上的冷凍鮪魚。過度捕撈加上海事糾紛,已經造成南海的魚群大幅減少。
國家地理雜誌第184期
▲旗魚和其他高價值的魚類,如鮪魚,已經愈來愈難在南海找到了。南海是全球最大的漁場之一,如果衰竭將會危及數百萬人的生計和糧食安全。

杜伯坐在家門外的木製長椅上,他家是一棟豎立在海灣上的高腳屋。他有四個小孩,其中一個正用一隻手臂環抱他的腿坐著。後方的曬衣繩上,穿舊的T恤和短褲正隨風飄曳。他看了妻子莉亞和其他孩子一眼後說:「現在能不能養活家人全憑運氣了」。

杜伯住在巴拉望島上有25萬5000名居民的普林塞沙港。巴拉望島形如細長的手指,東邊是蘇祿海和菲律賓群島,西邊是面臨主權爭議的南海。杜伯是超過32萬名傳統上依賴南海為生的菲律賓漁民之一,如今他和愈來愈多漁民一樣,轉移到生態資源較不豐富的海域捕魚了。

這是因為大約八年前,中國開始在這個海域採取比較強勢的作為,不但加強恫嚇非中國籍的漁民,最後還在有主權爭議的島嶼上蓋起軍事設施。而杜伯在看到朋友的漁船遭到中國海警船的水砲攻擊後,就再也不去南海捕魚了。「前一分鐘才看到一架飛機飛過,接著海軍艦艇就來了,」他說:「如果我們繼續去那裡捕魚,或許就沒有機會回到家人身邊了。」

杜伯的決定反映了這個海域日益升高的緊張情勢,造成海域內天然資源和其他利益的爭奪戰愈演愈烈。面積360萬平方公里的南海,在經濟、軍事以及環境上皆極具重要性:每年透過這片海域進行的國際貿易往來約為5兆3000億美元;這裡的生物多樣性幾乎比地球上其他所有的海洋生態系都豐富,漁產更提供了食物和工作機會給周邊的十個國家。

其中,汶萊、中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臺灣和越南對南海主權各有主張。如果演變成軍事衝突,中國和美國(菲律賓的長期盟邦)兩大世界強權可能會捲入其中。這也是南海主權爭議引起全球關注的原因。

另一項事態嚴重但較少受到關注的威脅是:過度捕撈。南海是全球最重要的漁場之一,超過370萬人在這裡謀生,每年創造的產值達數十億美元。但是歷經數十年來毫無限制地捕撈後,魚群正在減少當中,讓倚賴這些漁產的快速發展中國家在糧食安全和經濟成長方面也面臨威脅。

中國主張擁有幾乎整片南海的權利,將一片廣大海域界定為在歷史上歸中國所有。但是按照國際法,這個範圍已經涵蓋到其他國家的水域。涉入南海主權爭議的其他所有國家,包括菲律賓在內,都是基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主張權利。
國家地理雜誌第184期
▲一名菲律賓漁民拿著船員們捕捉到的部分漁獲朝岸邊涉水前進。
國家地理雜誌第184期
▲這些黃鰭鮪被送到素有菲律賓鮪魚之都美名的聖多斯漁港。南海的漁獲量幾乎比任何其他海域都多,但這樣的榮景可能不會維持太久了。
國家地理雜誌第184期
▲一名漁民扛著從南海捕到的旗魚。
國家地理雜誌第184期
▲國際爭議加劇了對南海枯竭中的資源的競爭,另一方面,競相捕魚又使得爭議惡化。照片中的菲律賓漁民這次選擇待在本國海域作業。
國家地理雜誌第184期
▲菲律賓漁船梅莉莎號上的燈光吸引魚群靠近並浮上水面。菲律賓、中國、越南以及臺灣的漁民都會在這些幾乎不受管制的水域工作。
國家地理雜誌第184期
▲一名菲律賓漁民在普林塞沙港的漁村裡修補漁網。
國家地理雜誌第184期
▲在菲律賓最大的納沃塔斯複合式漁港,工人把從南海捕撈回來的漁獲進行分類。魚是這個區域的居民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因此漁場崩潰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紛擾之海

根據國際法,沿海國家擁有海權,包括在距離海岸370公里內的海域進行探勘和開採自然資源的權力。不過,這些專屬經濟區(簡稱EEZ)在南海這樣的區域可能引發激烈爭議,因為這裡的國家密集分布,海事主張和權利可能會互相重疊。
國家地理雜誌第184期
2013年,菲律賓向位於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對中國提出訴訟。中國拒絕參與仲裁。2016年7月12日,仲裁庭判決的結果支持菲律賓所提出的幾乎所有主張,並宣告中國在1996年正式承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時,就放棄了任何基於歷史而主張權利的可能。中國表示不接受仲裁庭的判決。

南海的主權爭議使漁民之間的競爭白熱化,爭相捕撈的結果也加劇了主權爭議。今天部分海域的魚群還不到60年前的十分之一。

「這有可能成為全球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漁場崩潰事件之一。」在南海研究島礁的邁阿密大學海洋生態學家約翰.麥克梅納斯這麼說: 「可能有好幾百種魚類將發生魚群崩潰,而且崩潰的速度可能會相當快,一個接著一個。」

當沿海水域的漁產耗盡時,許多漁民就會冒險越過國家界線,進入有爭議的海域謀生。與此同時,中國開始積極協助本國漁民以穩固其海域主張,包括強化海警警力、將漁船軍事化、推廣對燃料以及船隻改良的補助。甚至還有一項補助專門讓中國漁民前往有爭議的南沙群島周圍海域作業,這座群島位於中國最南端(海南島的一個港口)以南約900公里處。

「較小型的〔中國〕漁船前往南沙群島捕魚的唯一理由,就是因為有人付錢要他們去。」美國華盛頓特區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的格雷戈理.波林說。他表示中國侵略性的舉動加快了魚群的耗竭。

中國也在南沙群島的島礁上建造人工島嶼以 利軍事設施的設立。「實際占領決定了主權,不是國際法。」華盛頓特區國家戰爭學院的東南亞政治與海上安全專家柴克力.阿布沙說:「中國試圖透過建造這些人工島嶼,以及讓其他國家無法取得該海域天然資源的方式來伸張其主權。」

菲律賓卡拉延市的轄區包括南沙群島的部分島嶼,前任市長歐亨尼奧.比托-奧農公開支持菲律賓的南海主權主張。他對中國利用漁民來強化對該海域的主權主張有第一手觀察。

他在筆記型電腦上打開「Google地球」,找到了南沙群島的中業島。那裡有包括少數軍人在內的大約200名菲律賓人臨時居住,他們的存在代表菲律賓對這座島嶼的主權主張。比托-奧農指給我看中國主張擁有的渚碧礁離中業島有多近,近到島上的居民在晴天時能在地平線上看到它。

距離更近的是據他說把島礁周圍的魚撈光了的中國漁民。他告訴我:「過去三年來,中國的漁船來來去去,一艘走了又來一艘。」他還說那些漁船總是停在能從島上看見的範圍內。

只要南海的衝突持續下去,要規範漁業活動就近乎不可能。「有七套互相重疊的漁業法規時,你會搞不清楚是在執行哪一國的法律。」波林說:「各國都會為了自身利益故意違反其他國家的漁業法。」因為遵守另一個國家的法律,等同於接受該國對這個地區的管轄權。

當有國家試圖保護自身的漁場時,緊張局勢就會升高。2012年,一艘菲律賓海軍軍艦試圖逮捕在距離菲律賓海岸約222公里的黃岩島海域作業的中國漁民,理由是懷疑他們非法捕魚以及盜採紅珊瑚、巨硨磲蛤和鯊魚。當時有一艘中國海警船介入,不讓菲方逮捕中國漁民,造成雙方在海上對峙。十週後雙方同意撤離。不過菲律賓軍艦離開後,中國海警船卻滯留不去,實質上控制了這片海域。

由於過度捕撈,漁民眼見他們的漁獲量-還有魚的體型-都愈來愈小,因而引發了危險的循環。有些菲律賓漁民轉而採取危險又非法的捕魚方式,像是以自製炸藥炸魚和使用氰化物毒魚,氰化物能使魚暫時昏迷、游速變慢以更容易被捕捉。兩種方式都會造成珊瑚和其他魚類的死亡,這種連帶損失會使海洋更快面臨過度捕撈的危機。

然而,對島礁傷害更大的是中國大規模進行的人工造島和盜捕巨硨磲蛤。為了取得巨硨磲蛤,盜獵者必須挖開一整片礁石,海域內有紀錄的礁石破壞多數是因此造成的。這又轉而影響到魚群。當礁石被破壞時,整個生態系就會崩解。巖礁魚類失去了棲地,鮪魚等遠洋魚類少了重要的食物來源,而一處礁石的幼魚也不再能補充其他礁石的魚群。

在南海,「我們所看到的很可能是大約半數的島礁面臨嚴重衰退。」麥克梅納斯說:「這是全面性的破壞。」專家說,實施區域合作管理,包括大幅減少漁船數量並限制某些捕魚方式,會非常有助於南海漁場的永續發展。但波林懷疑這樣的計畫是否能及時成形以避免漁場崩潰。

「要實施區域合作管理,就得把爭議放下。」波林說:「這是有可能的,只是可能性不大。想要有一套成功的共同管理系統,第一步就是對談論的是哪個區域有共識。」他說,如果其他國家以國際法作為主張基礎,但中國仍堅持其擴大的主權主張,共識就不可能發生。因此,隨著鄰近的國家消極地袖手旁觀,或者是鼓勵本國的漁民繼續捕撈,南海的魚群-也就是這片海域的主要資源-正在消失當中。


這是新聞幕後系列首度登場,由《國家地理》的作者和攝影師自現場報導。本篇報導由《國家地理》特別調查小組負責製作,並由班德基金會和木虎基金提供贊助。補充報導由奧羅拉.阿爾門德拉爾提供 ··· 閱讀更多
國家地理雜誌第184期

本文摘錄自‎

消失中的南海漁場

國家地理雜誌

2017/3月 第1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