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鍾惟喬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專家指出,雖然AI 會取代大量人力,但也會因此創造新職缺,自駕車、無人機以及智慧農業便可望成為駕馭AI 的3 大領域。AI 利用深度學習等技術後,驅動的機器人能夠理解人類行為,幫助人類決策,當前在這個領域的科技包括蘋果Siri、微軟Cortana、亞馬遜Alexa 以及Google Now 等虛擬助理,聊天機器人也屬於這個範疇。雖然這些AI 應用仍處於相對簡單的階段,但未來5 年後處理能力將大幅提升,能夠因應自駕車等更複雜的情況。
藍領階級受威脅
雖然2008 年的金融海嘯與中國對原物料與製成品需求降溫,一般認為是全球就業市場嚴峻的主因,但先進科技也取代更多人力,加劇全球化的衝擊。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wC) 的報告顯示,美國就業被自動化科技取代的風險最高,未來15 年美國有38%的工作面臨被機器人和AI取代的高度風險,德國的比率為35%,英國有30%,日本有21%。 AI 浪潮來襲,卡車司機、計程車司機、工地勞工及組裝線人員可能會因此失去工作。《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Rise of the Robots:Technology and the Threat of a Jobless Future) 一書作者福特(Marin Ford) 認為,自動化技術日新月異將造成藍領階級的工作遭遇威脅。
例如:製造商已大量採用機器人完成當初藍領勞工的工作。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 每週使用160 台機器人組裝400 輛車;iPhone 組裝大廠鴻海也計劃旗下工廠要引進100 萬台機器人;大陸推動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更設定一年生產10 萬台工業機器人的國家目標,目標是2020 年每1 萬名工人配置150 台機器人,提高機器人密度。
AI 是自駕車的未來
在汽車領域,大家最耳熟能詳的AI 應用是自駕車,雖然自駕車概念已存在數十年,但直到近年AI 應用越來越多,汽車產業才開始認真思考自駕車。AI 宛如擦出生命的火花,賦予身體正確指令的頭腦,AI 能理解如何做出跟人類一樣的反應,譬如判斷其他車輛前進方向、天氣狀況及路況等問題。
日本汽車大廠豐田(Toyota) 在2015 年成立美國研發部門,以求加快在AI、機器人及先進材料等領域的研發腳步。今年美國福特(Ford) 除了削減約30 億美元成本,同時也投入數十億美元的銀彈,到電動車、自駕車及車輛共乘等領域。 為何有那麼多車廠、科技業者、零件供應商及叫車服務公司願意投入大筆資金,開發自駕車及自動化卡車?市調機構Strategy Analytics 與英特爾(Intel) 提出的報告顯示,原因就在於這可是涉及規模7 兆美元的市場大餅。
這份報告預測,全自動化自駕車將在未來4到5 年上市,屆時全球「乘客經濟」(Passenger Economy) 將開始成長。雖然一開始自駕車的用途有限,使用者也不多,但到2035 年這塊市場的規模將擴增至8,000 億美元,2050 年時上看7兆美元。
根據報告,自駕車市場將區分為3 大領域:汽車共享等消費者行動領域占3.7 兆美元;無人駕駛貨運等B2B 領域占2.9 兆美元;由無人駕駛服務帶動的餐飲、醫療以及娛樂等需求占203 億美元。
很多人擔心機器人會取代人類,例如:高盛的報告預估,光是美國自駕車和自動化卡車1 年就會導致巴士、計程車及卡車等產業流失30 萬個就業機會。不過,創投名人安德森(Marc Andreessen) 認為,這是謬論,也是每隔25 到50年就會反覆出現的恐慌,大家總是擔心機器人將取代所有人類工作,卻從未真正發生。 安德森說,長期而言,自駕車為美國經濟創造的就業機會,可望遠多於自駕車摧毀的工作。他以上一次交通工具變革為例,100 年前汽車取代馬匹,鐵匠、生產馬鞭等工作幾乎整個消失,但當時沒人能料到汽車產業會變成一個強大的經濟與就業成長引擎。
安德森說,汽車產業不僅創造大量生產汽車的工作,也創造出汽車旅館、速食餐廳、鋪路、汽車維修等新興產業。南韓政府5 月的報告也指出,該國電動車、自駕車、機器人等12 大新興產業勞工總人數2016 年大約20.3 萬人,到2020年就業人數將擴大至36.2 萬人,到2025 年進一步擴增至58.5 萬人,平均年增11.2%。
專家認為,自駕車廣受歡迎後,但仍需要有人監控,以防發生各種異常狀況,自駕車隊管理人員的新職缺便應運而生。此外,也需要有人回應乘客與客戶提出的要求,這些都是新出現的就業機會。
無人機領軍 4 大業別起飛
電商巨擘亞馬遜(Amazon)5月表示,已開始開發空中交通控制系統,管理在倉庫與客戶之間往返飛行的無人機隊。亞馬遜也在法國成立研發團隊,十幾名軟體工程師與研發人員致力於研發一套系統,確保送貨無人機在飛行途中不會撞上建築物、樹木及禽鳥。
PwC 的資料顯示,2020 年前全球商用無人機市場規模上看1,270 億美元。波蘭是全球第一個草擬商用無人機法令的國家,規範培訓操縱人員、視距外(Beyond Visual Line of Sight, BVLOS)飛行規定及相關保險,之後南非與新加坡也跟進。 PwC 合夥人羅曼諾夫斯基表示,無人機技術的成本快速下滑,許多日常應用變得更具成本效益。不過,現在採用無人機的一大障礙是法令還沒到位。
除了法規,亞馬遜面臨的另一阻礙是民眾擔心送貨無人機從頭上飛過的危險。亞馬遜全球創新政策和通訊部副總裁麥色納說,亞馬遜並不擔心這點,社會終究會接受無人機。
至於無人機會否取代人類,或許可從歷史找到相關線索。100 多年前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後,飛行員、飛機技師、航空工程師等新工作也跟著應運而生。今天無人機也是如此,無人機市場將創造出4 種就業機會。
1. 銷售人員:無人機時代除了將帶來無人機銷售人員的工作,也創造了預約、會計、客戶支援等新工作。市調機構NPD 集團的資料顯示,今年2 月美國無人機市場的營收較一年前激增117%,其中售價超過300 美元的高單價無人機成長率最高。
2. 設計人員:若求職者具有無人機相關學歷背景,無人機設計、電子工程、軟體研發以及數據處理等領域也會產生許多新的工作。
3. 維修人員: 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 指出,美國登記的無人機數量已超過77 萬架,Tractica 科技研究公司預估,到2025 年時,商用無人機的年銷售量將突破260 萬架,全球商用無人機的營收將擴增至87 億美元,遠高於2015 年的1.7 億美元。
這些無人機都需要維修,而幾百萬業餘無人機也需要維修人員。事實上,現在市面上製造商授權的無人機維修站已是生意興隆,維修需求居高不下。
4. 教育需求:先進無人機技術的操作人員,需要深入了解無人機的功能、最佳設定以及維護。因此,已有訓練中心提供這些服務給想吃這行飯的民眾,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社區大學已規劃開設無人機維修課程,授課教師還說,學生上一兩年課後,便可望取得高薪工作。
老農危機農業機器人助陣
全球總人口到2050 年時預估將增加至97 億人,印度人口甚至可能在2022 年時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為了餵飽所有人類,避免爆發全球糧食危機,人類必須以更智慧化的方式栽種農作物,也必須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土地、水資源以及能源。
許多國家也面臨人口老化的挑戰,當前日本農民的平均年齡為67 歲,這在日本人口結構老化的情勢下問題顯得特別嚴重。日本生育率偏低,加上近3 分之1 的人口都超過65 歲,許多老農接近退休年齡,卻苦於沒有子女想接棒。此外,美國農民的平均年齡也達57 歲,且持續攀升。雪上加霜的是,聯合國「世界都市化展望報告」顯示,到了2050 年時,全球66%的人口都會居住在都市,都市化程度提高代表鄉間勞動人口減少。
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也顯示,未來20 年美國可能被自動化取代的工作中,農民、農場工人以及其他農業管理人員的風險最低,這種趨勢顯然跟全球總人口不斷增加、人口結構老化、年輕人不願務農以及都市化程度提高有關。 專家認為,採用認知系統的創新科技將能減輕農民務農負擔,減輕需要大量人力種田的需求。許多作業將能遠端遙控,流程也能自動化,也更能預先掌握氣候等風險,在出現問題前預先防範,農民將能掌握更多訊息,並快速做出決定。
「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 的市場規模越來越大,加上農場智慧化與連網程度提高,未來幾年農業的效率與生產力可望提高。預估到2020 年全球農業物聯網(IoT) 裝置的數量將超過7,500 萬台,到2050 年平均每個農場每天產生410 萬個數據點,遠高於2014 年的19 萬台。
日本瓜農小池誠原是汽車產業電腦系統設計人員,2015 年決定回家跟父母一起種小黃瓜,而小黃瓜分級是最花時間的工作之一。後來他受到Google AI 電腦程式AlphaGo 的啟發,透過售價35 美元的Raspberry Pi 3 電腦以及Google 開源深度學習(Deep-Learning ) 平台TensorFlow, 小池誠設計出一款小黃瓜分類機。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研究人員也正致力於整合感應器、機器人技術及AI,打造一支行動田間機器人隊伍,他們希望能藉此改善植物栽種與農作物管理的做法。「農業願景」資深系統科學家康托爾表示,機器人能以前所未有的準確性與及時性蒐集農業領域的數據,這些數據可用來解決日益逼近的全球糧食危機。
採用行動田間機器人將大幅提高效率。舉例來說,在產季開始時,機器人能先對葡萄園進行視覺調查,再結合電腦與機器學習預測季節結束時的水果產量。有了這些資料,農民便能運用機器人修剪葉片,維持葉片與水果產量的最佳均衡狀態。此舉可確保高品質水果,並減少用水量以及養分攝取··· 返回商管雜誌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