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第1237期
亞馬遜全球最大的辦公大樓,即將落腳於印度海得拉巴市。然而,亞馬遜已衝擊到許多印度的實體零售業者,反彈聲浪也就此浮現。
鏡週刊第201期
2020年7月,科技業發生2件大事,一是iPhone代工廠緯創賣大陸廠給立訊,同時間,代工龍頭鴻海傳出投資10億美元擴大印度製造基地,代工二哥和碩也證實成立印度分公司。看似毫無關聯的2件事,背後正是蘋果因應美、中兩強競爭下的生產基地大轉移,從「中國製造」改挺「印度製造」。
今周刊第1231期
短短三個月,吸引十四家世界級企業,臉書、谷歌、英特爾…揪團入股,一口氣投入八千多億元前進印度,都為了搶當吉歐電信的股東,這家電信商有什麼來頭?
今周刊第1229期
日前,印度政府以業者會竊取使用者資料為由,封鎖抖音與其他數款中國手機軟體,這項禁令引起許多印度民眾的反彈,中印雙方的外交戰火也正式燒向網路世界。
今周刊第1227期
荒蕪的不毛之地,一旦戴上「固有領土」的高帽,就發出政權生死、民族興亡的燦爛光芒。這,或許就是中印軍人大打石頭戰的本來面目。
天下雜誌第700期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已經是老生常談。但一個真的夠嗎?世界銀行指出,平均一個美國人消耗的能量,是印度人的十一倍。如果地球上七十五億人的生活方式,都跟美國人一樣:出門必開車、每餐必吃肉,我們至少需要消耗四個地球的資源。但如果遵循的是印度人茹素、低耗能的生活方式,只需要半個地球。
《財訊》588期
發那科靠著大量使用自家生產的機器人,被譽為日本最強製造業,但近來在美中貿易戰的衝擊下,發那科的業績表現也遭到波及;獨家採訪創業第二代會長稻葉善治,不僅揭開發那科大賺近五十年的祕密,也透露發那科在面對市場逆境時的經營心法。
商業周刊 第1655期
有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撐,中國供應鏈為何也要出走,速度甚至還比台灣快?他們將有機會吃下更多iPhone訂單嗎?
財富的幾何學
現代幸福的科學有告訴我們付出代價後,能得到什麼嗎?如果財富意味著對生活感到富足,那麼什麼又能夠代表富足?
《經貿透視》雙周刊508期
中美貿易戰開打,臺灣工具機產業勢必受到影響,綜觀多變之國際情勢,印度將是臺灣工具機業下一個重點市場。由於「在印度製造」政策造成「機械之母」的工具機需求大增,臺灣工具機又占全球出口排名第五位,深具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