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公布當天才知道⋯」美豬信任戰爭
元旦開放進口萊劑美豬,掀標章、通路下架之亂 「(各縣市食安自治條例)函告無效、不予核定,明天起不會亂,大家放心!」律師出身的政務委員羅秉成,在二○二○年最後一天的行政院臨時記者會上,宣告縣市地方對美豬、美牛規範,與中央相牴觸者,全數無效。 文●管婺媛、游羽棠、李大任 攝影●陳宗怡 配套四個月急就章!食品業界公布日才知,來不及應對 趕在最後一天,是因為從二○二一年元旦起,政府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入台;然而,各縣市對於標示、管制規範,卻各唱各的調。 有的縣市要求豬肉要「零檢出」,有的連早已開放逾八年的含萊劑美牛也不得輸入;有縣市要求轄內不得「運送」含萊劑的肉品,甚至拒收含萊劑肉品的廚餘⋯⋯。五花八門的管制規範,不只食品業者人仰馬翻,消費者也眼花撩亂。 照理說,台灣有開放美牛經驗在前,應有脈絡、前法可循,但民眾感受卻恰恰相反。 因為,政府從宣布開放到正式進口,僅短短四個月時間,期間包括萊劑殘留容許量、標示方法、查驗等配套措施,都是宣布後才陸續補到位。 相較九年前政府宣告開放含萊劑美牛前,尚有風聲耳語引發的輿論,這回政府保密功夫做得滴水不漏,連相關部會的政務級次長,都是在宣告前一天或當天才得知訊息,何況是距離政府決策資訊最末端的業者與消費者? 「業界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反應,是猝不及防⋯⋯,大家都是公布當天才知道⋯⋯,」一位台糖高層主管私下對我們說。閱讀完整內容
其實,台灣人對含萊劑的肉品,並不陌生。含萊劑美牛,在九年前已進入台灣消費市場,多年間,它成了高價肉的代名詞,進口量成長近三倍。但美豬不同,因為台灣人食用豬肉的量是牛的六倍,影響民生範圍更廣;同時,它事關豬農生計,政治性比牛更高。 正因為它牽涉產業、農民、廣大消費者,複雜度高,過去四個月間,各種「亂」應運而生。 標示亂!從南到北標章不下十種 萊豬不標惹民怨、標示又涉貿易歧視 第一亂,是標示之亂。 目前,農委會推出台灣豬標章、經濟部與衛福部提供自行下載的國產與進口豬貼紙,地方縣市政府又各自推出台灣豬認證貼紙,若加上現存的CAS(優良肉品標章)、產銷履歷標章⋯⋯,從北到南走一輪,消費者至少可以見到不下十種標示貼紙。 究竟要認哪一款標章,才能確保不吃到萊豬?為何不能統一標示?為何不能標示出不含萊劑?這是民眾的疑問。 我們訪問政府官員,得到的說法是,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立法強制業者標示肉品含有萊克多巴胺,若僅台灣立法強制,恐涉及貿易歧視。 再者,肉品販售的場景太多元,從傳統市場肉攤、餐廳、散裝食品、加工食品到路邊小吃攤,各有不同,要求一致做法難度高,考量內外因素,於是開放讓業者自行標示產地。 一位政府幕僚用「無罪推定原則」來形容:「我們不會假定全台灣人都犯罪,而是警察針對高風險群去巡查才犯罪,這執行成本低,效益最大。」尤其,加工類業者至少超過三、四十萬家,若政府全部採經認證、核發標章後才可販售,曠日費時,效益也不高。 根據商周調查,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政府,也並未立法強制業者標示肉品是否含有萊劑,而由業者主動自願標示。 稽查亂!各縣市祭新食安條例 業者「全禁全標」自保,小吃恐成破口 「其實,怎麼標示不是重點,重點是標示的對不對,」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點出,消費者背後真正的焦慮。 過去十年間,因標示不實惹出的食安事件,每年平均至少三件;如標榜「天然酵母,無添加人工香料」的胖達人麵包案、以餿水油混充香豬油的強冠油品案;或有肉鬆業者標榜內容物是鮭魚肉鬆,卻添加鮪魚成分,甚至知名餅店塗改糕餅有效期限⋯⋯。 這些案件,有些是業者自主標示,有些則是業者違背規範,政府同樣採事後稽查模式,但總有漏網之魚,且「魚」並不少。殷鑑不遠,消費者當然擔心,政府對萊劑豬肉標示的稽查效能,真的足可信賴? 這也牽扯出開放萊劑美豬後的第二亂,稽查之亂。 直到行政院在二○二○年最後一日拍板之前,中央與地方混亂的,不只標示圖樣不一,還有五花八門的稽查規範。 中央僅規範業者要標示出肉品來源國,但各縣市首長為了展現「守護民眾食安決心」,各自加碼嚴禁萊豬、萊牛管制規則,祭出新修正的食安自治條例。 例如,高雄市、桃園市、嘉義市禁止賣含萊劑牛與豬;新北市、苗栗縣、台南市還要求縣市境內不得運送含萊劑的豬。新北市甚至規定業者要做廚餘回收時,也得出示台灣豬標章。 另外,有的縣市規定超商通路都要分設「非萊豬專區」,有些餐廳被要求要提出檢驗證明,逼得餐飲業者、通路商只能趕緊跟上游肉品進口商、盤商討非萊豬證書。 為了避免節外生枝,業者只好採取自保措施。餐飲、通路商的做法是「全面下架」進口豬,包裝食品業者則是「全面標示」。 連鎖餐飲業者如鬍鬚張,宣布全面改採國產豬;大型通路商如全聯,宣布全面下架進口豬。連傳統市場賣熟食的業者,也找上供應商簽具全面提供國產豬的切結書,就怕出任何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