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啟示錄》俄烏戰爭加重不對稱作戰砝碼 灰色地帶衝突、大軍團角力牽動國軍戰略天秤
◎蘇仲泓、楊舒媚
▲2019 年06 月26 日,總統蔡英文( 右起)頒授參謀總長李喜明一等雲麾勳章,肯定其任內為精進國軍整體戰力、保衛國家。( 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2022年爆發至今,打了1 年仍未落幕的俄烏戰爭,對台灣軍事產生重大影響。在資源有限下,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早在俄烏開打前,就於任內提出以不對稱作戰為基底的「 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ODC ), 但遭「 大軍團」派抵制。未料,俄烏戰爭證實了李喜明兵法能戰,軍方即使不情不願, 仍在總統蔡英文與美方催促下,改變戰略與戰術配置。俄烏戰爭究竟對台灣國防造成如何的影響?
戰略上,大軍團派推翻李喜明後,堅持「 重層嚇阻,防衛固守」, 然而, 2022 年國慶,三軍統帥總統蔡英文卻宣示將建構「 不對稱戰力」;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更於專訪中說要利用「 小型、機動、致命,且存活率高武器……」,幾乎是照著李喜明原話一字一句背。
層峰、美方皆引用ODC 概念 國軍建軍朝不對稱作戰傾斜
而後,台灣兵役延長為1 年,蔡英文想辦法在安撫大軍團派之餘,「 偷渡」 李提出的不對稱作戰核心「 國土防衛隊」概念;美國多項法案亦正式引用李所創的整體防衛構想。也就是說,俄烏戰爭對台灣所產生牽一髮動全身的改變,為「 戰略」的調整;即就算軍方至今仍有反彈,但最高當局已由大軍團戰略朝不對稱作戰傾斜。
其中,最能突顯最高戰略轉向的,自然是建軍配備。傳統建軍是以採購先進戰車、飛機、軍艦為主,國軍長期被此制約,自有其歷史背景,這種觀念時至今日仍獲部分人士支持;惟共軍犯台手段之一,是以海量導彈先期實施攻擊,縱使有再充分偽裝、嚴謹疏散,就算防空飛彈攔截成功率高到破表,多數軍備可能都難逃被毀命運,結果可能是設施癱瘓、戰力無從發揮,這也是不對稱作戰轉為躍上檯面受注意的主因,軍方因而將資源開始投入在量大、機動性高、火力強的品項。
凶猛火力快船、陸基反艦飛彈 海軍力行不對稱作戰軍備
海、空軍作為接敵最前線,不對稱作戰種子已然萌芽,例如量產中的「 快速布雷艇」和「 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就極具此種特性。其中,快速布雷艇因艇上自動化系統加持,相較人力,能以更高效率在特定航道布放水雷,延緩共軍登陸速度,使其朝我岸際挺進前須先行掃雷。這對力求速戰速決的中共而言, 無疑增添戰局發展的不利因素。
「 高效能艦艇後續艦」部分,滿載排水量僅685 噸,和傳統主力作戰艦大小相去甚遠,但艦上卻搭載多枚雄風二、三型反艦飛彈,可對共軍大型水面艦施予飽和攻擊;其38 節最高航速及匿蹤構型,則能降低被偵獲及反制的可能,甚至在商港或漁港進行戰力保存、整備。原型艦問世之初,被冠上「 航艦殺手」 封號,其被賦予的作戰期待可見一般, 是小艦換大艦的代表。
國造潛艦原型艦預計今年9 月下水, 盼待未來量產至一定數量( 規劃打造8 艘)、戰力趨於完整後,能以潛艦隱蔽水下,伺機伏擊特性,牽制中共攻台兵力渡海進程。另外,陸基反艦飛彈如今除固定陣地,近年改採發射車機動部署, 以強化作戰彈性與戰場存活率,鉗制百餘公里內海域,等同不用派艦應處,就讓共艦不敢輕越雷池。
為此,其部隊位階將獲提升,數年內將隨雄風和魚叉飛彈接裝速度,從現行的大隊( 上校大隊長),拉高至指揮部( 少將指揮官)程度;且不排除最終將和指揮官中將的艦指部平行,在在突顯, 當前只要能接軌不對稱作戰,就是獲層峰關注、資源投入的保證。
擁自殺型無人機、飛彈射程破千 空軍進入「 源頭打擊」時代
空軍方面,國軍罕見的自殺型無人機「 劍翔」已開始服役,專打如雷達站等具輻射源的目標,也因共艦裝有雷達, 被認為具一定程度反艦能力;目前軍方接裝的首批劍翔,傳出已部署在北台灣高地,負責北部地區反登陸作戰。由於劍翔能在目標上空盤旋,確定其所在位置後才加以攻擊,這種飛彈與無人機結合、「 有去無回」的武器,又有「 遊蕩彈藥」之稱。而此類體積小,並具獨立尋標能力的自殺型無人機,同樣在俄烏戰場被廣泛運用。
除打造具不對稱作戰精神的武器,軍方也就現有裝備進行提升,前述有艦載和陸射2 個版本的雄風二、三型反艦飛彈,都有增程型浮出檯面。增程雄二射程可達250 公里、增程雄三射程更來到400 公里,飛得越遠,代表選擇越多, 在更遠處能用反艦飛彈攻擊敵艦,從被動轉為主動。
另外,地對地飛彈同樣是近年投資重點。由於射程達1000 公里的雄二E 巡弋飛彈( 雄昇飛彈),及射程超過1000 公里的雲峰飛彈,可直接攻擊中國內陸, 敏感性高,軍方從未公開確切性能,甚至產能也以和他型飛彈共用產線、年產量增至多少籠統帶過,非常神秘。儘管因缺乏核彈頭,打擊效力過於零星,實戰價值存疑;且所投注成本極為高昂, 但超遠射程背後代表的「 源頭打擊」能力、威懾對手必須付出的代價,顯然相當符合不對稱作戰精神。
載台類遭技術性否決 美對台軍售滿是不對稱作戰元素
此外,在台海戰場環境中,台灣唯一能取得先進軍備的對美軍購,也朝不對稱作戰靠攏,如近年獲美方同意出售的「 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及近期輿論熱議的「 火山布雷系統」。火山布雷系統按軍方規劃,是在預判共軍登陸位置、路線後,迅速實施「 有限、機動及精準」布雷,達到遲滯登陸部隊行動目的。
海馬斯多管火箭則搭載MGM-140 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 ),射程可達300 公里,即便是一般「 精準火箭」, 射程也有70 公里。這種長程的火力投射範圍,有別於傳統火箭打擊距離,能直接打到「 敵後方人裝集結區」,能擴大戰場縱深,使戰術運用空間更廣。
反艦飛彈部分,國造有成熟的雄風二、三型,美方也同意售我性能提升、精準度更高的陸射魚叉飛彈,射程達130 公里;國產結合外購相,截長補短以綿密我軍封鎖海域強度。其他像國軍爭取多時,目前雖獲同意出售,但供應鏈被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戰爭打亂的「 人攜式刺針飛彈」,僅需單兵扛著發射器,就能直接對低飛航空器造成威脅。現在也傳出,因應1 年期義務役明年恢復實施, 軍方有意採購更多人攜式刺針,滿足增加的野戰防空需求。這些存在不對稱作戰價值的武器,包括海馬斯和刺針,都在俄烏戰爭戰場上獲得驗證。
「灰色地帶衝突」打亂算盤 國軍難完全捨棄傳統兵力
惟不對稱作戰走到今天,也因「 灰色地帶衝突」受到質疑。灰色地帶衝突以不直接爆發衝突,藉軍事與非軍事人員駕駛的機、艦反覆襲擾,讓台灣的預警系統和警戒兵力疲於奔命;長期下來, 達到消耗戰力目的,或以持續進逼的軌跡,創造新既定事實,壓縮台灣日常演訓活動區域。
這時,只能在特定情況下,發揮作用的不對稱作戰武器,非戰時反而派不上場,尷尬局面也讓軍方思考傳統兵力仍有存在必要,至少在「 站衛兵」時,能有對等兵力頂住。俄烏戰爭促使台灣加速不對稱作戰建軍,但因存在灰色地帶衝突,因此像陸軍M1A2T 戰車、空軍F-16V BLK70 戰機案及衍生出的彈藥採購,都持續執行,確保傳統戰力不墜。
因此,預料軍方未來仍將兩線並進, 只是在外購載台品項遭美方否決,包括M109A6「 帕拉丁」自走砲和MH-60R「 海鷹」直升機都沒買成。美方認為,這些是戰爭初期即會遭摧毀的項目,不必要將有限資源投注於此;同時在包括美軍前印太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 )等人,都說過的2027 年為中國進逼台灣最有可能的時間點前,為此以從上游控制軍售項目的方法,催促台灣不對稱作戰布置的速度。
軍備老化問題嚴峻 不對稱作戰、大軍團派角力暫難解
台灣的戰略、建軍朝不對稱進行, 但又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國軍重要軍備老化問題嚴峻,自動化能力稍差的M109A2/A5 自走砲、機齡逾30 年的S-70C(M) 反潛直升機,如今落入無新血接班困境。
這些在傳統戰爭概念中,是台灣於四面環海的條件下,反登陸作戰、反潛作戰重中之重的武器,在敵情壓力帶來的負荷更高下,台灣能對這一塊武器更新視而不見?
這時,問題就又回到大軍團作戰與不對稱作戰的爭執,大軍團認為需要這些重裝備,但美方與不對稱作戰派評估, 這些武器會在戰爭初期就被對手鎖定摧毀,不必要對此投入有限的資源。
即便有俄烏戰爭的實戰啟示,但是戰略、建軍真正挑戰的是人,尤其是高階將領從年輕時就嚮往、訓練、定型的觀念;兵法的抉擇與變化必定是難題,大軍團與不對稱的角力勢必將繼續,這也顯示,戰爭最複雜的部分不是武器,是人。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戰爭啟示錄》灰色衝突何解?俄烏戰加重不對稱作戰砝碼
新新聞
2023/2月 第1877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