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也能領略山林之美
嬰幼兒爬山好處多 如果父母都愛爬山,孩子即使還在寶寶階段,大概都有被父母用揹架背上山的經驗,然後,靠自己的雙腳一步步跟隨父母的步履走向山林,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如果父母還沒有爬山的習慣,那麼,就從現在起,與寶寶一起領略山林之美吧!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基隆長庚醫院兒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穗綾.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胸腔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賴申豪雖然台灣不大,卻有兩百多座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挺立在小小的海島上,其中,3,500公尺以上且有名稱者即高達45座,中低海拔的山更是四處林立,長期用影像記錄台灣山林之美的《MIT台灣誌》導演麥覺明曾經這麼說過,「你不管住哪裡,都看得到山」,的確,所言不假。 豐富的山林之美,就像是台灣的瑰寶!特別是標高3,000公尺且擁有奇、險、峻、秀等特色的百岳,不只是本地喜愛登山者攀登的目標,也吸引不少外國人士前來領略與擁抱。 當然,百岳的美並非人人可輕易親炙,可是台灣擁有豐富的地質地形景觀,還是有很多郊山、步道,海拔不高、建設完善且路徑標示明確,通常距離市區也不遠,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易於抵達,能讓大小「登山肉腳」輕鬆走入山林,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爬山有益身心發展 身為PRO級登山客的兒科醫師——基隆長庚醫院兒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穗綾與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胸腔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賴申豪,非常樂於向家長推廣帶著孩子一起從事登山這項戶外活動,因為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有許多好處: 預防近視和減緩惡化 或許是教育文化使然,亞洲學齡兒童的近視比率居高不下!賴申豪醫師指出,「根據最新本土研究顯示,自1983~2016年的統計,台灣小六生近視的比率從31%竄升到77%。都市化的生活型態、3C產品的頻繁使用與戶外活動的減少,被認為是主要原因」。他補充,從回顧性研究發現,新冠疫情蔓延期間,不少區域實施長時間的「封城」,讓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大幅減少,觀察到兒童近視的比率顯著增加,「此現象意味兒童戶外活動的減少,與近視的形成與惡化似乎習習相關」。 賴申豪醫師指出,從另一篇統合分析則發現,「利用增加兒童戶外活動的積極介入,可顯著減少尚未近視兒童的近視發生,也可減緩已近視兒童視力的惡化;而且戶外活動時間與保護效果,似乎呈正相關效應」。 長時間且近距離的用眼,是造成近視的最關鍵原因,若能依美國眼科醫學會建議的20-20-20法則:看近20分鐘後,遠眺20呎(6公尺)外的東西20秒鐘,達到真正讓眼睛放鬆的效果,賴申豪醫師表示,「爬山可登高望遠,目光望向遠方時,是讓睫狀肌放鬆的有效方式,有助預防近視與減緩惡化」。
減少肥胖和體重過重 兒童肥胖的盛行率已逐年升高,對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覷!但兒童減重不像大人可透過節食以達到減重目的,畢竟仍在成長階段,需要均衡的營養幫助身體發育,因此,是以體重不再繼續增加為目標,賴申豪醫師說,「增加身體活動與積極飲食控制,為治療肥胖與體重過重的不二法門。增加身體活動不僅可增加能量消耗(運動消耗和提高基礎代謝量),改善心血管和呼吸功能,加強骨關節健康,更可增進心理健康和加強學習效率」。 爬山,對於增加身體活動的效果清楚可見,更重要的是,「爬山是親子可一起從事的活動,更能幫助孩子達成減重的目的」。 改善兒童維生素D不足 維生素D的重要性愈來愈為大家所熟知,但大家可知道國內兒童普遍有維生素D不足的現象嗎?由於國内兒童戶外活動貧乏,使得兒童維生素不足與缺乏的問題更為嚴重,廖穗綾醫師指出,「從本土(基隆)的世代研究顯示,高達51%的學齡兒童維生素D缺乏,且超過90%的學齡兒童維生素D不足」。 即使維生素D可透過專門的保健品補充,不過,爬山可讓人完全置身在戶外接受陽光的洗禮,才是獲取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照射陽光自行合成」。 增進兒童心理健康 大人有壓力,小孩也有壓力,大人需要釋放壓力,小孩也需要為情緒找出口?廖穗綾醫師表示,「國外研究證明,藉由增加戶外活動,可顯著降低兒童的心理壓力,同時亦可增加其認知功能和學習效率。甚至對於過動症的兒童,戶外活動的增加,更可明顯改善其症狀」。 她補充,「親子一起爬山,會讓彼此的互動會更好,同時,減緩緊張的壓力,也不容易產生焦慮」。賴申豪醫師則說,「大自然是讓人重新充電的好地方!置身山野之中,身心都能得到完全的舒展」。
Tips 提醒|爬山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密 爬山不僅有益身心健康,更能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密,廖穗綾醫師跟賴申豪醫師從小帶著兩個女兒四處爬山,廖穗綾醫師很自豪地說,「即使女兒已成年,依然願意跟我們一起去爬她們有興趣的山」。 即使夫妻倆都是工作忙碌的醫師,卻依然重視親子相處的重要!在孩子還小時,總會利用星期天中午,帶著孩子去搭捷運可到達的步道走一走,「譬如金面山、象山等,走完大概下午五、六點,再找個餐廳吃飯,大家一起放鬆心情」。 她說,「每每在回程下坡時,女兒就自然地走到身邊跟我聊天,分享她的心事,所以,我們的感情一直很要好,這是讓我感到很自傲的事」。 賴申豪醫師表示,「一家人一起從事戶外活動,有助家庭和諧快樂!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回憶,日後在面臨人生各種挑戰時,和諧家庭所養出的孩子,更有愛的力量去接受挑戰」。
開啟學習的大門 爬山,除了為孩子的身心發展帶來上述好處,對學習也有諸多助益! 豐富孩子的感官經驗 藉由爬山走進大自然,為五感所帶來的各種刺激,可豐富孩子的感官經驗,並開啟感興趣的視野,賴申豪醫師表示,「登山沿途有花草植物、有蟲鳥動物、仰望天空有日月星辰,都能啟發孩子對自然科學產生興趣,親眼所見比死背更能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加上父母從旁導覽,每一次登山就像一次的探索之旅,相信孩子一定能從中開啟自身感興趣的學習大門」。 提升孩子的成就感 山友很熱情,在途中看到小小孩跟著父母一起爬山,總是會主動稱讚孩子「你很棒!你很厲害!」有媽媽分享,每次帶兒子去爬山,不時有山友拿餅乾糖果送給兒子吃,讓兒子覺得爬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廖穗綾醫師說,「山友的鼓勵會讓孩子有成就感,不只更願意參與爬山,也培養出自信心」。其實不少孩子年紀小小,已跟著父母爬過不少大山,所累積的豐富登山經驗,讓人不敢輕忽。 勇於接受挑戰 山路多變,有平緩的步道,也有階梯式的步道,更有需要手腳並用攀爬的陡峭山路,當然,一開始,從輕鬆好走的步道開始,循序漸進,逐步增加難度。賴申豪醫師表示,「小朋友多不愛走階梯步道,在體力能力允許之下,可考慮挑戰坡度陡一點的山路,甚至需要拉繩輔助,孩子會覺得很有挑戰性,一旦完成困難地形的攀爬,更有成就感」。這次的成功,為下一次的挑戰蓄積能量!勇於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將培養出孩子在成長路上無畏接受挑戰的勇氣。
Tips 提醒|揹孩子爬山要注意 孩子還不會走路時,不少父母會用揹架或揹巾揹著孩子爬山,賴申豪醫師說,「孩子四個月大時,我就揹著去爬山,還在山上煮熱水泡奶給女兒喝」。 他提醒,「揹孩子爬山,體能要夠、重心要穩,才能確保兩人的安全。孩子要揹在後方,避免重心不穩而前傾,讓孩子成了保護墊」。不過,孩子在背後也要注意,「例如可能有些小樹枝,大人知道要閃,但孩子可能就直直撞上去了」。 賴申豪醫師建議,不知山路是否方便揹著孩子爬山時,最好大人先去探查一番。「至於爬多高的山是安全的,就要視父母的能力而定」。
開始擁抱山林的建議 無論大人或小孩,都能從登山獲得許多的好處!不妨就從現在開始,養成親子一起爬山的習慣。對於新手,帶著孩子爬山有哪些需要注意之處呢? 媽媽一定要參與 若希望爬山是全家人一起投入且可長可久的活動,廖穗綾醫師強調,「媽媽一定要參與!因為媽媽是跟孩子關係最緊密的人,如果媽媽不愛大自然,只憑爸爸個人對山林自然的熱情,很難對孩子持續參與活動有驅動力」。 從簡單的步道開始 不是只有爬百岳才是爬山,廖穗綾醫師說,「爬山需要體力,可先帶孩子在公園綠地跑跳,訓練體能,然後從各縣市政府規劃好的步道開始,走出興趣,再視能力與體力逐步增加難度,規劃適合挑戰的郊山來爬」。 配合孩子的作息 廖穗綾醫師提醒,「對於6個月大到4、5歲的孩子,不能因外出而打亂日常作息,如吃完東西要睡覺或有睡午覺的習慣都要如常進行」。適時的在定點休息,再出發,就不易發生孩子因精神不佳導致哭鬧不休的狀況發生。 她補充,「活動隨時想停就停,未必一定要走到終點或攻頂,這次沒完成的目標,是下次再繼續的動力」。 提供誘因增加興趣 有媽媽在登山社團分享,要帶孩子去爬山,孩子提出「登頂後,要在三角點煮泡麵吃」的要求,因為覺得那樣的泡麵最好吃。賴申豪醫師說,「這就是讓孩子有興趣參與的誘因,每個孩子需要的誘因不同,大家可一起討論。爬山不只是爬山,只要願意走出去,就能遠離3C用品」。 廖穗綾醫師指出,「我們平常不吃垃圾食物,但去爬山時,就會放縱一下,買個糖在路上吃吃,也會計劃下山時,找家特別的餐廳吃飯」。賴申豪醫師補充,「有次要去爬雪山,前一晚在宜蘭住飯店,我們買了鹹酥雞、手搖飲,大快朵頤,吃得很開心」。他強調,找出吸引孩子爬山的誘因,是持續進行活動很重要的關鍵。 運動項目很多,但能親子一起參與的,爬山,該是最佳選擇!廖穗綾醫師提醒父母,在戶外活動就是要放鬆,「只要不危及生命危險,適度放鬆要求標準,拿捏好安全與探險的界線,才能讓孩子更自在地探索大自然」。
Tips 提醒|帶寶寶爬山要做的準備 廖穗綾醫師提醒,帶寶寶爬山要帶的物品包括:尿布、奶瓶奶粉、裝有熱水冷水的瓶子、方便寶寶吃的點心或食物、墊子,還有安撫小物也一併帶著,以備不時之需。穿著上,以洋蔥式穿著為主,方便適時穿脫衣物,同時戴帽子。 她提醒,「山裡蚊子多,一定要攜帶不含避敵的防蚊液,隨時補噴」。至於防曬,「6個月以上的寶寶使用寶寶專用防曬品,6個月以下則以長袖衣物遮蔽紫外線」。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