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當家,你的人生,我說了算?!
如果可以像貓一樣生活過得慵懶、愜意、優雅。誰又想成為令孩子聞之色變,心生厭惡的虎媽?!印度電影《虎媽伴學方程式》(Nil Battey Sannata,英文片名The New Classmate)(2015),讓我們多了省思自己,覺察自己與孩子的關係。 撰文/王意中 圖片/Freepik 誰說為母則強?! 身為單親家庭的母親需要多少的能量?多少體力?變身多少角色?生活中,為了五斗米折腰;經濟上,得不時尋求更多賺錢機會,特別是家中男主人缺席,得母代父職教養孩子,為母則強,事實卻常是強人所難,內心的壓力與負擔,無人知曉。我們希望孩子的教育、健康、行為舉止符合期待,對於他們的茫茫未來感到操心不已,虎媽的威力,這時不得不十足展現出來。 如同電影中的虎媽,晨妲.薩海(ChandaSahay) 期待青春期的女兒阿佩莎. 薩海(Apeksha Sahay)將時間、心思、力氣,全然發揮在課業上。如此掌控、碎念,十足令孩子感到反感、反彈。 多重角色的分身乏術 身為母親,所有時間都被工作、家庭及子女填滿。在有限的時間,多重的角色下,如何讓自己不分身乏術?是否依然擁有自己?身為母親,自己占的比重剩多少?是否曾檢視自己,覺察自己?是否為了孩子的未來,失去了自己? 虎媽眼中,成龍成鳳 虎母總認為自己花許多時間在工作上,辛苦打拼都是希望孩子可以成龍成鳳,未來能比自己更閃亮耀眼,生活可以更加富裕。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和社會,都如電影中所披露的,總是強調非贏則全盤皆輸,只有贏家、輸家,對孩子來說,似乎只能面臨如此殘忍的人生叉路。 然而,當孩子無法符合我們期待時,自己又將如何看待?我們真的可以安排孩子的未來嗎?為什麼孩子的未來得由我們來決定?當孩子的想法和我們不一樣,我們是否得強制?霸道地雙手一攤,用「我是媽媽,一切我說了算」來幫孩子決定他的未來。 虎媽內心的不平與恐慌 然而,劇中身為女傭的晨妲.薩海,多麼希望孩子能跳脫這樣的宿命,不要像自己一樣吃盡苦頭、過低社經地位的生活,難道這樣有錯嗎?當自覺含莘茹苦,維持家庭的家計與運轉,孩子卻沒將心思放在課業上,反而縱情在自己認為不實用的興趣、交友、休閒活動上,讓薩海心裡不平的感受更加強烈,總覺得自己的努力被糟蹋,沒有得到回饋。此外,孩子未來的命運,更是薩海內心的恐慌來源,她擔憂女兒未來會與自己一樣,淪落到女傭的女兒依然只能當女傭的宿命。 當孩子的資質普通,又面臨經濟上的貧困,如何讓孩子有機會突破社會的框架,走出明亮的未來?虎媽的心裡盡是恐慌、焦慮、不安,實在不希望孩子的人生如同自己的翻版,貧窮、不如人。但這不如,比較的基準是什麼?是世俗社會的約定?還是自身的判斷?閱讀完整內容
為何不能擁有平凡的人生? 孩子是否能選擇自己心儀、普通、平凡的生活?難道每個人都需要汲汲營營地追求分數?分數決定了人的一生嗎?所有人的成就、價值,是由分數定義嗎?人生是以幾分為標準?除了升學,是否孩子擁有他自己的舞臺?當幸運沒來敲門時,努力就成為徒勞嗎? 虎媽常常將自己和兒女綁在一起,彼此的人生如同生命共同體。但若是希望孩子往指定的方向去,我們不妨以身作則,先往這條路上走去。如果自己做不到,是否可以要求孩子完成我們未竟的願望與夢想呢? 換位思考,感同身受 當我們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事情,讓自己變身同班同學,孩子如何看待自己?讓我們嘗試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升學這件事,同時檢視自己是否真的了解孩子的感受,是否尊重他的感受? 青春期的孩子應該擁有什麼?是否只能被國英數社自這些分數填壓?讓自己的心靈持續遭受壓抑?讀書到底有什麼用?分數可以改變人的一生嗎?難道自己不能決定自己的人生內涵嗎?換位思考後將會發現,孩子本就有屬於青春期嚮往的生活節奏與內涵,無論是休閒、娛樂、感情、人際、興趣等。 當親子間對於重要事物的看法有很大的落差時,到底該聽誰的?對於孩子的未來,是否可以放手讓他自己決定? 只是分享,別期待 身為母親,可以做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經驗、感受攤開來,與孩子分享。純分享,別期待。我們本來就沒有權利幫他做決定。 可以透過分享自己對生活周遭事物的看法、人生態度、生命規劃等等,作為孩子的參考,並非是要求孩子得按照我們的方向走,這些分享都是孩子長大的助力,我們無法替孩子決定未來,但可以陪伴他們走到未來,與其用干涉、甚至干擾的方式,守護也許更能讓孩子感受到愛。畢竟這是孩子的人生,而不是我們人生的延續,更不該要求孩子補足我們的缺憾。 目光向內,善待自己 除此之外,身為母親,我們還需要善待自己。將目光從孩子身上,逐漸轉回自己身上。無論是孩子或是母親,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有權擁有屬於自己完整的生命。 為孩子付出許多的同時,可以思考是否也該讓孩子有他自己的空間?自己的決定和想法?讓親子關係有喘口氣的機會,不見得要完完全全地貼合在一起。 鋼索上的教養 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教養,我們應該盡量避免採取激將法,激將法如同走在鋼索上,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墜入懸崖,讓親子關係更加惡劣,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破壞。教養經常取決於我們對孩子的了解,不同特質的孩子更應有不同的做法。 父母總認為這一切都是「為你好」。但很抱歉,親子關係不能一廂情願,不是我們認為一切的努力付出,就等於好,孩子們都應欣然地照單全收。 成為虎媽的必要?! 教養的路上,我們真的需要成為虎媽嗎?當我們太過於貼近孩子,要求孩子按照我們規劃的方向前進,是否因此讓親子關係產生衝突、漸漸疏離? 或許孩子迎合並滿足了我們的期待,但這些看似成功或我們以為的成功,真的是我們和孩子想要的嗎?教養這條路很漫長,對於那些外表看似強悍,內心卻柔軟的虎媽們,我想說的是,沒有人期待自己是任何人的附屬品,子女也一樣,孩子不該是為人父母的翻版,也許換個方式和角度,強烈的愛就能更有彈性且柔軟的傳遞到兒女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