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中風發生率高、更兇猛 發現「退步」就要提高警覺 

現年70歲的資深藝人廖峻2018年二次中風,當天他在友人家聚會聊天,起身要去上廁所卻站不穩,他以為是貧血,但再回座後朋友發覺他說話不清楚、行動也變得遲緩,馬上送他就醫,發現二次中風,病情比第一次中風嚴重,經長期復健才恢復到生活可自理的狀態。

但多數二次中風的病人沒廖峻幸運,統計發現,初次中風後,10%人會在一年內再次中風、30%人在5年內會再次中風。
「二次中風發生後,後遺症及肢體殘障度往往比第一次中風嚴重,死亡率更高達25%,」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周中興表示,二次中風比率高與不容易發現有關,比如手腳無力是中風症狀也是後遺症之一,病患也因為無力多動,陷入「更無力」的惡性循環,「所以已中風患者常常難以分辨身體更無力的情況是第一次中風引起,還是二次中風,」往往是身邊親友或醫師觀察到才發現,像廖峻就是友人發現他狀況不對。

尤其再次中風病人並不是從「健康」到「不健康」,而是從「不健康」到「更不健康」,他提醒,再中風如果沒能及時救治,預後更差,也更增加家屬照顧難度,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防二次中風找上身 留意體力變差、手腳不靈活

「病人自己要提高警覺,」林口長庚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張健宏說,自己的身體狀況自己最清楚,已中風過的患者平日多留意是否會心悸或頭暈,更可以從顯而易見的肢體功能來發現,原本經過復健恢復一部分功能的病人,如果發現自己退步了,就要懷疑是二次中風。

所謂「退步」,指的是原本做得到事情突然做不到,比如已經可以走路但突然又一跛一跛或走幾步都困難,或是本來恢復到可以拿杯子筷子但突然拿不穩,或根本拿不起來;臥床病人如果感覺自己更加虛弱無力,或照顧者覺得病人不容易叫醒,也可能是二次中風。

控管危險因子、規律服藥 拆除體內未爆彈

預防二次中風的原則跟預防不要中風一樣,就是控管危險因子,生活方面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戒菸等,「但改變生活型態是病友最不容易做到的,」周中興說,尤其飲食常與全家人的飲食習慣連動,他常提醒病人,中風有家族史,家裡有一人中風,全家人就應該互相提醒、一起改變,已經中風過的人更不能大意。

「中風後,規律用藥、定時回診很重要,」李俊泰說,醫師多會開立抗血栓藥物給中風病人服用,規律用藥對防止再中風非常重要,他一個病人有心房顫動問題,心臟內科醫師開了抗凝血劑給他,但今年農曆過年病患自行減藥兩個晚上,結果大年初二早上突然右半身無力癱坐地上,送醫急診才知二次中風。

「這個病患只是少吃兩次抗凝血劑就二次中風,可見按時吃藥的重要性!」李俊泰說,常有中風病人覺得自己最近身體狀況不錯,「自己當醫師決定藥要怎麼吃,結果就出事。」無論是不是知道自己有心律不整、心房顫動的問題,預防血栓的藥物一次都不能停。

定時回診則是讓醫師了解病人情況,評估是否需調整用藥或做其他檢查,像是需不需要針對心律不整、心房顫動安排追蹤檢查,也是不能省略的功課。

張健宏指出,有些病患再中風是因為血管狀況太差,初次中風時檢查發現病人另有頸動脈狹窄、顱內血管部分阻塞、長動脈瘤或畸形等問題,是體內的未爆彈,但病人可能因種種因素沒有處理,但未爆彈不拆除再中風的風險極高,現今治療方式進步,頸動脈狹窄可以放支架,顱內血管阻塞可以做血管繞道手術,將顱外動脈引入顱內增加腦血流,減低再中風的機率。
中風3個月內是黃金復健期 PAC計劃全方位復健

搶救腦中風有黃金時間,從中風發作起3個月內復健則是復健黃金期,目前健保對腦中風病人提供一項「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劃(Post-acute Care,PAC)」,符合條件的病患可轉介到參與這項計劃的醫院,接受密集專業復健訓練,把握黃金期復健,時間原則上3∼6週,如果經評估還有復健需求,最長可到12週。

什麼樣的中風病人能使用PAC?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周中興指出,除了由醫院專業評估功能障礙程度,「第一病人要有復健的意願,第二要有基本認知功能及基本體能,比如在支撐下能在輪椅或床邊至少坐1小時。」另外,復健是辛苦的,家庭支持系統也很重要,鼓勵病患接受復健。

台中榮總神經外科血管科主任崔源生提醒,中風後遺症包括血管性失智、憂鬱症等,因此中風病人的復健應涵蓋肢體、認知、情緒等全方位復健。中風病人出院回家後,多數家庭都聚焦在肢體功能復健,卻忽略了認知功能的復健。

「家裡就是很好的復健環境,」他說,病患可於日常生活中規律運動強化肢體功能,而多跟中風家人交談、鼓勵他玩動腦的益智遊戲如麻將,或是唱歌、出門走走、多參與社交活動,對於認知功能的進步及維持情緒健康都有幫助。
閱讀完整內容
康健雜誌2022/5月第282期

本文摘錄自‎

中風後照護二次中風發生率高、更兇猛發現「退步」就要提高警覺

康健雜誌

2022/5月第2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