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離職潮」持續蔓延,企業為什麼把員工愈推愈遠?

整理. 撰文 / 林庭安 編輯 / 王宥筑、丁維瑀



去年年初,美國有超過40%的員工想要辭職,到了下半年,許多人將想法化為行動。美國勞動統計局公布,2021年全年大約有6890萬人從工作崗位自願離職。這個現象被稱為「大離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且至今仍持續蔓延。

大離職潮的概念,最早由德州農工大學管理學副教授、組織心理學家安東尼.克洛茲(AnthonyKlotz)在2021年5月提出,他當時認為,疫情讓許多人開始思考生死、遠距辦公、工作與家庭平衡等議題,影響人們對工作的期待,進而考慮去留。

MIT史隆管理學院講師唐納德.索爾(Donald Sull)與其公司CultureX共同創辦人查爾斯.索爾(Charles Sull)等人分析了3400萬名工作者的資料,想了解為什麼大家會想離職,而企業又能做些什麼留才。

調查結果顯示,薪資僅排在第16名,既然薪資不是多數人在意的點,那什麼才是呢?

追求創新也是離職推手,企業要重視員工內心感受

有毒的企業文化:有毒的企業文化對離職的推力是薪資報酬的10倍以上(參見圖表)。這包含企業未能促進多樣性、公平與包容性;員工感到不被尊重;或是有不道德的行為出現在組織裡。

工作的不安全感與組織重組:當產業、公司前景黯淡,管理者們最常優先採取的方式是裁員,或是縮減組織;相對地,當員工不看好公司前景,也會想尋找更穩定、更有發展性的機會。

此外,組織開始裁員,通常被留下來的員工,工作量會因此增加,也會提高離職意願。

高強度的創新:員工離開有毒文化、經常裁員的公司不足為奇,令人驚訝的是,他們更有可能退出創新文化的組織。這類企業通常需要員工投入較長工時,步調也相對快,雖然成就感可能較高,但也必須承受更多的壓力。分析發現,員工離開特斯拉(Tesla)的可能性是福特(Ford)的3.8倍。

在高度創新的企業裡工作,員工更有可能對組織的工作生活平衡、工作量發表負面看法。在大離職潮期間,員工可能會重新思考這些創新對個人帶來的損失。

未能正確評價員工績效:當公司無法區分高績效者和低落者時,員工較有可能離開。這個問題不在於薪資是否低於市場標準,而是員工的努力沒獲得回報。當高績效員工的產出或成果得不到認可,更會產生不滿,這也意味組織會失去最有生產力的員工。

對疫情應變不如預期:COVID-19來得又急又快,當員工覺得組織在這波疫情中的應對太慢,或是不夠積極,也是造成離職的原因之一。同理可證,當員工談及公司的健康、福利等政策時,如果是用一種較負面的口吻,也是想辭職的前兆。

有些組織在短期內其實無法完全避免、排除上述5點。想在短期內提高員工的留存率,組織可以這麼做:

提供員工平行輪調的機會:並非所有人都想向上升遷或承擔更多責任,許多員工其實只是想「嘗鮮」,換個步調、做些新的事情。提供橫向工作機會,預計留住員工的機率是晉升的12倍,跟薪酬相比也多出2.5倍。

贊助組織社交活動:每周下午茶時間,或是異地團隊建設(team building)、聚餐等活動,能促進組織文化更健康。

提供遠端工作選項:愈來愈多公司提供遠端工作的選項。如果組織沒辦法遠距,就必須提供其他選項留住員工。

更好掌握的日程:「彈性的班表」雖然有吸引力,但對一線員工來說,「可預測的班表」吸引力高出彈性班表6倍。有固定時程,員工就能自由安排行程,生活品質也會更好。

2022職場趨勢:自由、彈性成為常態

當初預測了大離職潮的克洛茲認為,新冠病毒的持續衝擊,讓許多人重新思考為什麼而工作,「這不只是重新找工作,或離開勞動市場,而是找回工作與生活的自主權。」根據《CNBC》,克洛茲預測,2022年的工作市場會有3個趨勢:

大離職潮會趨緩:克洛茲認為,在2022年,離職潮還是會持續,但速率沒有2021年來得高,因為緊繃的勞動力市場,已讓企業主提供更好的薪資與福利,流動率不會像過去幾個月來得猖獗。

自由、彈性的工作安排將成為常態:疫情期間,隨時隨地都能工作的自由,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福利。比起加薪,大家更重視工作的靈活度。克洛茲指出,更多公司開始注意到這個變化,彈性的工作文化,可以增進員工的心理健康,「應該是工作來配合我們的生活,而不是我們調整生活來配合工作。」

遠距工作將更具競爭力:隨著在美國招聘愈來愈困難,有些企業主開始轉向國際人才或自動化來填補空缺。如果組織可以提供遠端工作,也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聘用到世界各地的人才。



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月刊第208期

本文摘錄自‎

【趨勢話題】「大離職潮」持續蔓延, 企業為什麼把員工愈推愈遠?

經理人月刊

第2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