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價值一兆元的策略拿捏課【封面故事-商業周刊】

終於,宏達電還是把自己的命脈賣了,做為自己二十歲的生日禮物。 宏達電曾是台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它,曾是全球市值第二大手機廠,市占率比三星還高;它,領先蘋果推出全球第一支智慧型手機;它,曾貢獻台灣四分之一的年出口成長金額,更勝鴻海。

當一個品牌用八年登上頂峰,卻在四年內掉落,市值驟減超過新台幣一兆元。有關於宏達電失敗原因的論述太多。有人評:台灣人行銷力就是太弱、內部管理失靈,或是外部挖角人才無法融入,甚至是被蘋果控告侵權……。

但,若要替這場成敗下出註解,我們,必須回到大敗局的起點。

二○一一年,宏達電帝國的顛峰,這一年,它的股價來到一千三百元。

敗局,就從這裡開始。

商業周刊 第1559期

那一年,周永明棄打中國市場……

堅持只攻旗艦機,但最後卻沒有贏


那年,宏達電得到通訊產業最高殊榮的「二○一一年最佳手機公司」大獎,打敗同時入圍的蘋果和三星。它每賣一支手機,都造就如今日iPhone般的搶購熱潮。

「執行長周永明還對內喊出,二○一二年要賣出七千萬支手機的目標,對未來一片樂觀……。」一位宏達電高階主管回憶(編按:當年實賣逾三千一百萬支)。

當時的周永明坐在位居新店的辦公室,面對的是全世界的競爭。他不是不清楚,宏達電如明星般崛起,已讓全球最強的敵人:蘋果甚至是三星開始圍堵。

二○一○到一二年,蘋果四度告宏達電侵犯其專利,宏達電因此陸續購買專利自保,如以七千五百萬美元,向美國無線通訊公司ADC購買專利。至於三星,為了Galaxy S系列手機,而以面板供料不足,中止和宏達電的AMOLED供貨合約。

強敵環伺,同一時間,中國正在崛起,一群低價手機品牌正蓄勢待發。在此時點,正強打品牌的周永明,做出一個關鍵抉擇:放棄之前的機海戰術,集中資源打造出一台精品旗艦機種: HTc One X。

宏達電要用HTc One X凸顯出技術優勢,鞏固市場話語權,不往下打低價戰,不選擇跟聯發科去攻中國市場,以免品牌瞬間往下做低了,很難再回到高階市場。

這是看似合乎邏輯的決策,「HTC的成功,是因它是市場裡的early adopter(早期採用者),很創新,甚至早於蘋果,」一位已離職的宏達電研發部門主管說。甚至,當時的內部資源,也不容許它再做機海戰術,因出貨快速成長,「工廠產銷不協調,前方市場預測常估錯……。」

宏達電集中資源重壓這支精品手機,一群台灣最強的高手在新店總部內,常工作到凌晨,只為這款配備全球第一支四核心處理器,主打高速相機功能的旗艦機,它曾讓周永明拍桌大讚「Damn good」。只是這場戰爭,它並沒有贏……。

事後結果如後來報導所述:HTc One X在市場節節敗退,並接連爆出螢幕顏色偏黃、連接藍牙耳機無法通話等瑕疵……。

看似一個產品決策失靈,卻成為一連串負向循環的起點。這場抉擇,讓宏達電選擇高階的精品之路,而錯失了中國市場崛起期。當時,大批中國山寨廠看見商機,快速轉進智慧型手機,倚靠零組件供應商大力支持, 包括聯發科之後陸續推出四核心處理器,一下子加速山寨市場發展。

市場快速變天,一二年,國際數據機構(IDC)的研究數據指出,當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銷售量成長四四%,但宏達電的出貨量衰退二七%,市占率從近九%衰退至四.四%,宏達電對該市場的輕忽,被中國媒體直指傲慢。

在新興市場喪失先機,同時點,蘋果繼續下重手控告:一一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裁決,隔年禁止宏達電相關產品在美國銷售。直到和解前,等於宏達電有長達數月時間,無法在其最仰賴的最大市場銷售,這也是HTC手機關鍵敗因。

一位熟悉產業生態的台灣硬體廠產品開發總監分析,這場判決,日後還讓美國電信商對宏達電產生疑慮,開始大幅減少和宏達電的合作。

一步錯,步步錯。「公司都這樣,順境時看不到問題,但一旦逆境來,才會開始互相指責,就開始內鬥。」一位宏達電離職高階主管說。

商業周刊 第1559期

內鬥不斷,兩年換三任中國總座……

每開完會,「剛講的不算數,重來」


該公司在過程中,請來索尼易立信前中高階主管,還花九十億元買下美國潮牌耳機Beats五一%股權,想強打影音特色,甚至啟動多項全球購併案。一年內,包括Beats,宏達電共斥資逾二百三十億元,購併及入股九家企業,但努力仍失靈。

「找外籍人才,從目的看是對的,因HTC缺行銷力,但問題是文化衝突沒處理好,反變內鬥。後來那批外籍人才都走了,但傷害也造成了。」一位熟悉宏達電的產業高層說。甚至,單一個中國市場,宏達電一二到一四年內換了三位總經理。

宏達電決策錯誤,導致軍心喪失,各部門間互相質疑能耐。一五年,周永明帶著一批人研發高階手機M9 ;而財務長兼全球業務總經理的張嘉臨,又另向王雪紅調派人馬開發手機,也主導推出專屬中國市場的另一款M9+,工作重複進行,手機的定位連公司內部都混淆不清。甚至公司的公開會議上,張嘉臨、周永明表面上都和諧的達成共識,但出了會議大門,負責執行任務的單位很可能會分別收到通知「剛剛講的不算數,之後會重來。」

這一年,宏達電回頭修正路線,做機海戰術,不再只做精品生意。根據ePrice手機資料庫統計,當年HTC推出二十四款新機,數量居全球之冠。但因為內部無法整合,這些產品線造成自家對打、消費者混淆的局面,最後還是拖垮銷量,比起一四年衰退近一成。

環境與敵人,毫不留情的將宏達電逼向懸崖,也剝奪內外對周永明的信任。一五年,他卸下擔任逾十年的執行長職務,黯然告別權力中心。「他就默默的、慢慢的、淡出式的消失,越來越少出現,然後有一天同事就說,Peter(周永明英文名)離職了,」一位宏達電員工說。

商業周刊 第1559期

位居高峰,換你會有不同抉擇?

有時最安全決策,才是落至中庸關鍵


但是若再回到一一年,我們若是位居頂峰的宏達電,真會做出不同抉擇嗎?

在這次採訪過程中,我們訪問了九位宏達電離職與在職員工,職等到達副總經理,也訪問看了宏達電將近二十年的分析師與同業,有人評它:「驕兵必敗」,或「宏達電有技術但沒方向,整體市場策略都沒有」,一位熟悉周永明的產業人士直言,「Perer日思夜想的就是怎麼樣像賈伯斯一樣,把產品做得更酷、更炫,忘了公司目的是賺錢,不是研發。」

大家似乎認為,宏達電若不堅守精品這一役,會有不同結局。一位資深分析師說,一一年,若宏達電當機立斷走入中低階市場,甚至是和聯發科聯手,以成本較低的解決方案,在中國山寨手機還未形成品牌前,搶占中國市占率,而不是一直把自己想成蘋果,覺得宏達電品牌的價值不容和低價扣連,結局應可不同。

只是,當面臨市場驟變時,多少人有勇氣,拋棄過往擅長的作戰方式?

當初,宏達電領先全球,推出全球第一支智慧型手機,讓電信商爭相挺它,因為當更多人用智慧型手機時,其平均用戶貢獻營收就能成長,甚至,手機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也搶著合作。高通前執行長雅克布(Paul Jacobs)曾說,「為什麼宏達電是高通這麼好的夥伴?因Peter總想當第一個把最新科技帶到市場上的人。像New HTC One,就第一個採用我們四核心的處理器……。」

只是,再次覆盤,我們還可再自問:當初這群關鍵夥伴會挺宏達電的原因,真是因為技術,還是因宏達電「肯跑第一」?若宏達電真有不可取代的技術,不會在當市場進入成熟期時,這些夥伴會選擇擁抱宏達電的對手,導致其優勢盡失。

我們多擅長冒第一次險,獲得成功,但卻總在高峰畏懼冒第二次險。

殘忍的是,一個企業從無到優越,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和與無數心血。

但要從優越落至中庸,有時,只因一個直覺的安全決策。

宏達電用一兆元,與犧牲無數小股東的權益,換來這場敗局教訓。在今日多變的環境裡要生存,我們就永遠得有隨時拋棄過去、重新再戰的準備,即便,你已位居高峰··· 開啟APP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第1559期

本文摘錄自‎

大敗局的起點:一個看似合理的決策

商業周刊

2017/10月 第15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