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懂 再生醫療關鍵5問

療效、價格、保險各有眉角


再生醫療普及之前,價格恐怕都會居高不下,病患及家屬在價格與療效之間,該如何評估?又有什麼商業保險能彌補健保的不足?五大關鍵認知,一次看懂。

文/劉軒彤.洪綾襄

Q1.目前再生醫療製劑(藥品)有哪些?
適用健保給付嗎?


迄今衛福部食藥署共核准三項再生醫療製劑(藥品),其中兩項屬於基因療法,包括治療遺傳性視網膜失養症的「樂適達」(Luxturna),以及治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諾健生」(Zolgensma),另外一項則是治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祈萊亞」(Kymriah),屬於CAR-T基因修飾型細胞療法。

其中,一劑要價四千九百萬元的諾健生,已於二○二三年八月納入健保給付;至於要價八一九萬元的祈萊亞,則是自二三年十一月開始納入健保給付,採為期兩年的暫時性支付。


▲健保給付的基因療法「諾健生」一劑4900萬元。達志

Q2.目前醫療機構執行再生醫療項目(治療方式)有哪些?健保有給付嗎?

國內醫療機構根據《特管辦法》,開放六種自體細胞、十三項適應症的治療項目,全部都是細胞治療,也全部屬於自費醫療。

截至今年上半年,總收案超過一千六百人次,其中八成為癌症患者,一個療程幾乎都是百萬元起跳;其他則是膝關節炎、軟骨缺損、困難傷口、皮膚缺陷、脊髓損傷等等,要價平均三十萬元到八十萬元不等。

衛福部設立了「細胞治療技術資訊專區」網站,根據每個器官或部位,都有合法的醫療機構、收費方式、執行醫師等詳細資料可查詢。

Q3.再生醫療對癌症方面的療效如何?

再生醫療跟其他藥物一樣,只是提供不同的醫療選擇,並非萬靈丹。例如CAR-T細胞治療,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逾八成「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能有效殲滅癌細胞,其中有六成以上能穩定控制疾病超過二年,並非人人有效。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李威震表示:「癌症尤其是到了晚期,一定是類似雞尾酒的療法,怎麼樣對病人最好?哪個時間點加入細胞治療?有時間序列的問題,這個階段已經是個人化醫療了,所以醫師的經驗很重要。」

李威震以他個人在長庚醫院的經驗分享:利用樹突細胞合併或輔助治療一百多名肝癌患者,腫瘤一段時間不再惡化甚至縮小者,大概占七、八成;反之,意味著二○至二五%沒有效果。他強調:「自體細胞治療沒有副作用,對一個末期患者來講,沒有副作用就是很大的福音了。」

Q4.再生醫療在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或「軟骨缺損」方面的療效如何?

根據衛福部二○二三年底公布的《特管辦法》成效報告,不同來源的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與軟骨缺損,平均疼痛指數減少六成以上、功能評估量表有進步者,約三到七成不等。

亞東醫院副院長張至宏做過三十多件關節炎與軟骨缺損的臨床治療,只有兩三位患者對療效不滿意。他說:「就骨科醫師的立場,我認定的有效,就是關節炎沒有再持續惡化,不要走到換關節的地步;軟骨缺損則是要讓軟骨長回來治癒,回到運動場。但患者可能覺得沒有回到二、三十歲的功能,就叫作無效;這是認知的問題,基本上我是認為都有效。」

張至宏強調,跟癌症治療一樣,細胞治療的介入時機很重要。「細胞治療包含醫師的判斷和技術在裡面,要根據病人的嚴重情況來決定,可能搭配關節鏡、做矯正的節骨術,或是單純打細胞;細胞治療只是用來加強醫師的醫療。」所以,醫師的經驗也是療效的一大關鍵。

Q5.目前商業保險如何補充再生醫療費用的負擔?

與再生醫療相關的商業保險,包含重大傷病險、癌症險和醫療實支實付。其中,實支實付險是以醫療單據正本實報實銷,但為限額給付,上限理賠五十五萬元,通常難以完全支應動輒上百萬元的細胞治療費用。

重大傷病險和癌症險則以「一次性給付」為主,其他還有「療程型」、「照護型」、「多次給付型」。最普遍的「一次性給付」,是只要罹患的病症符合條款定義就給付,最高一次可請領百萬元理賠金,民眾使用彈性高,也不受限哪種治療方式。如果投保商品屬「療程型」,則須視所接受的再生醫療是否符合條款,始能判斷是否為承保範圍。

因應醫療科技的創新,已有保險公司針對創新療法設計新商品。例如,南山人壽於二○年推出「實體癌第四期自體免疫細胞治療」附加條款,是國內首次將該療法納入商業保險,就能讓民眾以類似補充包的概念,透過「附加條款」於既有的保險主約或附約上擴充新式醫療保障。

今年國泰人壽推出的「精準康愛癌後豐富型療法防癌險」,除提供初次罹癌一次給付保險金,在療程給付上,也納入不少癌後新型療法,包含標靶治療、特定粒子放射治療、自體免疫細胞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等。

業者表示,其他國家也存在一次給付型及療程型的商品態樣,不過基因或細胞治療等較為昂貴的再生醫療技術,目前尚未普遍納入商業保險承保範圍。至於,若再生醫療更為普及,未來是否有機會更廣泛納入保險給付項目,甚至推出新興醫療的創新商品,則需要檢定相關數據才能再作評估。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2024/8月 第718期

本文摘錄自‎

一次看懂 再生醫療關鍵5問

《財訊》

2024/8月 第7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