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兩空難、飛到一半門掉了!波音對戰空巴就敗在「成本腦」

出包機型被停飛,股價一週跌掉13%


文/陳育晟

當對手推出的新產品,正在蠶食鯨吞過去辛苦累積數十年的市占,你該改造舊產品應戰,還是不顧成本打掉重練?

二○二四年一月剛開年,航空巨擘波音(Boeing)出品、隸屬阿拉斯加航空的一架B737Max 9班機,整片機身艙門在飛行中剝落噴飛,使美國聯邦航空總署緊急下令同機型全部停飛,隔天停飛範圍也立即擴大到國際。


▲阿拉斯加航空B737 Max 9客機機艙突然破洞,使乘客的手機、泰迪熊、襯衫都被吸飛。法新社

這也是波音客機在二○一八年印尼獅子航空、二○一九年衣索比亞航空爆發空難,兩者一共造成三百四十六人死亡以來,再度發生的重大事故。艙門噴飛發生短短一週,波音股價重挫近一三%,反觀最大對手空巴(Airbus)股價卻衝上歷史新高。

而這一切,恐怕得歸咎於一場持續逾三十年的商戰,波音為了取勝空巴,一步步邁向越來越難回頭的錯誤決定。

早在一九九四年,空巴旗下窄體客機A321就開始投入營運,比機型更大的波音窄體客機B757,還更省油二○%,後續更成了同屬窄體客機的波音B737勁敵。

二○一七年,空巴推出A321neo,擁有比對手更省油、更安靜的發動機,且航程更遠,「比一九九四年首飛的A321更受歡迎。」航空新聞網站Simple Flying指出。

眼看就要到手的窄體客機訂單一張張流失至空巴,波音在空前壓力之下,並未選擇另闢戰場,而是以一九六八年就首飛的B737, 配備新引擎成為B737 Max,提高燃油效能和飛行距離。
對抗空巴升級戰卻先想省錢
「老瓶新酒」取代拚開發


為何對手空巴在這種機型的升級上,似乎占盡優勢?長榮大學航運管理學系教授黃泰林指出,關鍵在於空巴比波音早九年導入線傳飛控系統,這是透過機長操作輸入,轉換成電子訊號的操作系統。

新型線傳飛控系統,比起傳統操作系統的機械傳動裝置和液壓管路,不只節省重量,也因為不同系統間的高度整合,更能縮短機種升級時間。

但,波音為趕上這九年的落後,加上成本考量,讓它選擇改造舊機型迎戰空巴。只不過,這也同時改變飛機空氣動力學特性,一旦飛機高速轉彎,飛機機鼻會上仰,可能導致墜機。

偏偏多方調查均顯示,正是當年波音設計不當,才會使波音自動系統強壓機鼻,卻壓得太低,使駕駛拚命想將飛機拉高,最終造成人機對抗而發生空難。

一場合併案轉為成本導向
組裝品管從15人減到剩一位


取成本而捨技術,讓波音如此重視成本控管的企業文化,可追溯到一九九七年它和另一家飛機製造公司麥道(McDonnell Douglas)的合併。

早期波音是工程專業與飛安導向,工程師、品管人員只要專心把飛機做好即可。但紀錄片《墜:波音大調查》(Downfall:The Case Against Boeing) 提到,合併後的波音執行長,由重視成本效益的麥道前執行長史東西弗(Harry Stonecipher)出任,使它變得完全成本導向。

波音不只屢傳裁員、力求壓低飛機造價, 更在合併後不久發起「分享價值」(Share Value TrustProgram)活動,要員工重視股價。

「波音像在做洗碗機、洗衣機一樣,過去在工程上的卓越不復存在,」航空分析師高法布(Michael Goldfarb)在該紀錄片中表示。

外包模式也因此應運而生,也就是把不同公司製造的零組件,交付到另一家工廠進行最終裝配。

《華爾街日報》指出,這樣的做法,雖然讓生產線產量擴大到極致、減少成本浪費,卻也讓波音風險提高,因為最終飛機的質量,取決於這些供應商和外包工廠。

雖然空巴也同樣採用外包,甚至和波音與同樣的工廠合作,但差別在於「管理」。空巴執行長福里(Guillaume Faury)表示,「我們對供應商在做什麼,非常干涉。而且我們總要保持謹慎與謙虛,因為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

另一方面,波音卻為了省成本,採取「重製造輕管理」的策略。

曾任波音品管經理的凱琴絲(Cynthia Kitchens)在《墜》一片透露,為了加速生產,品管人員都被排除在生產組裝過程之外。早期整個廠區會有十五位品管人員,但到後來只剩下一位,而且技工只求能加快速度,告訴品管人員快點簽核,才能進入下一步驟。
發生空難竟先檢討別人
不認錯,失去自我糾錯能力


尤其「老瓶裝新酒」的B737Max,讓積弊已久的問題不斷悶燒,才在二○一八年、二○一九年釀下兩次重大空難。

空難發生第一時間,波音並未自我檢討,而是批評兩架班機機長操作不當。但《墜》指出,波音這種自我糾錯能力的喪失,已非新鮮事。

而美國政府對波音的「暗助」,也是它無法直面錯誤的原因之一。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教授顏進儒指出,在兩起空難後,中國、印度、澳洲、歐洲各國均已宣布B737 Max停飛,美國才在二○一九年三月跟進,又是最早在二○二○年十一月解除禁令的國家。

波音就如同一位自我中心、受盡師長寵愛的學生,直到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等機構陸續完成調查後才終於認錯。

各界原本寄望這兩起空難,加上二○二○年起疫情造成的航空業大蕭條,能讓積弊已久的波音力行改革,「但雖然執行長下台,波音成本導向的企業文化,還是沒有任何改變。」黃泰林觀察。

甚至疫情間的供應鏈大亂,更把波音推向另一個坑。
《華爾街日報》指出,波音原本就分散的製造系統,更因疫情受到嚴峻考驗,工廠因人手不足而停擺。當疫情解封時,外包工廠甚至連工程師、品管人員都短缺,更喪失多年累積的專業知識和經驗。

而波音與B737 Max供應商勢必銳航空系統公司(Spirit Aero Systems)之間關係緊張,《金融時報》就指出,兩家公司原本就對價格設定與勞資問題多有衝突,不只零件出現問題,更讓波音延遲交機,使波音高層評估把主要零件生產搬回內部。

美國聯邦航空總署署長惠特克(Mike Whitaker)對此坦言,「過去幾年(波音)發生的問題,都存在已久,只是過去的改革都沒奏效。」

而在阿拉斯加航空事故後,波音執行長卡爾霍恩(David Calhoun)也一改過去波音死不認錯的陋習,表示「我們將首先承認我們的錯誤,也將以一○○%的透明度,進行每一個環節的處理。」

只是,此時波音的低頭,似乎已經為時已晚。

《歐洲新聞》(Euro News)指出,美國三大航空之一的達美航空,正和空巴擬訂數十架新機的採購合約,包括廣體客機A350-1000,可望用來開闢美國本土到亞洲航線,幫助空巴在亞太地區的戰略版圖擴張中發揮關鍵角色。

另一個空巴的重大勝利,則是從台灣長榮航空得到十八架廣體客機A350-1000、十五架窄體客機A321neo合約。

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教授杜謝(George Taucher)曾說過,一個看起來很成功,但實際上慢慢走向衰敗的企業,對管理者而言,最可能的選擇就是維持現狀、追求短期利益。但這種對成功的戀棧,不只把變革減到最低,更會阻礙企業抹盡過往榮光、重新出發的機會。

面臨重重危機的波音,此刻要砍掉重練的, 不只是超過五十多年、不合時宜的舊機型,更是過去「重成本輕管理」的經營模式。唯有如此,波音才能藉由通盤檢討,而真正浴火重生。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4/1月 第1888期

本文摘錄自‎

五年兩空難、飛到一半門掉了!波音對戰空巴就敗在「成本腦」

商業周刊

2024/1月 第18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