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資新任務:員工利益優先!

過去數十年,勞動市場寬鬆,人資一直設法削減人力成本,但現在勞動市場持續緊縮,人資必須更弦易轍,努力填補人力、預防員工過勞或不滿,採取更積極的應對策略。

彼得.卡裴利Peter Cappelli華頓商學院教授
蘭雅.涅梅Ranya Nehmeh人力資源專家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1980年,人資職能的重心一直是支持員工,原先這麼做的目的,是將工會排除於公司之外,後來則是要管理員工的發展——在那個時代,人才全是由公司內部培育。接著,情勢出現了變化。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1980年代初期的經濟衰退,與最近的經濟大衰退,使人資逐漸將重心移轉到持續削減成本。勞動市場寬鬆數十年,使削減人資支出變得輕而易舉,畢竟員工不容易辭職。薪酬和各種福利,包括培訓與發展都遭到縮減。工作的要求提高,而工作的穩定性下降。

現在,情勢出現急轉。除了新冠肺炎停擺時期,美國失業率已經連續5年低於4%。生產力成長遲緩,2010年代成為近來最慘澹的10年。再加上勞動力成長緩慢,可能會讓就業市場繼續緊縮一段時間。與此同時,工作過度、恐懼裁員、缺乏晉升機會,以及擔憂被人工智慧(AI)等科技取代,已經在美國創造出職場壓力的疫情。證據顯示,企業已經達到精簡人員的極限,像是2023年引人注目的凱撒醫療集團(Kaiser Permanente)罷工事件,它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醫療勞資糾紛,以及CVS和Walgreens藥局的藥師發動罷工和集體請病假。在這些糾紛中,員工的其中一項主要訴求,就是要求公司填補空缺職位。

在就業市場平靜時,人資將重心放在盡量降低人事成本並不是問題。但現在,持續填補職位、預防員工過勞或不滿,才是首要之務。為了因應聘雇與留任優秀人才這項根本挑戰,人資需要回歸照顧員工的傳統角色。人資必須擔任主要推手,說服高階管理層可以更加善待員工,改變公司在薪酬、培訓、裁員、職位空缺、外包和組織重整等方面的政策。

空談多過行動

在眾多對長字輩高階主管進行的調查中——包含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所做的調查——執行長在評比利害關係人的重要程度時,員工的排名甚至比股東還高。他們也表示,人才,尤其是取得人才,是影響業務最關鍵的因素。然而,企業管理人力的方式一直沒有什麼改變。實質工資仍然幾乎跟不上通貨膨脹;2022年的週收入竟然還略微下降,而且在2023年前3個季度也沒有任何成長。根據ADP研究所(ADP Research Institute)對5,100萬名美國勞工進行的職涯分析,發現他們很少有晉升的情況,只有4.5%的員工在受雇兩年內獲得晉升。麥肯錫(McKinsey)2022年一項調查發現,缺乏職涯發展和晉升是人們最常提出的離職原因。缺少培訓與指導者的回饋意見,以及另外兩種削減成本的措施,也就是辦公室「飯店化」(不提供員工固定的辦公室或小隔間,而是讓他們在需要時才預訂)與開放式的辦公室格局,也招致員工不滿。

此外,反覆進行組織重整已經成為大公司的一種生活方式。不斷變動讓員工承受更多壓力,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這不僅推升醫療成本,還增加員工流動率,削弱員工投入度、績效與生產力,以及公司的招募能力。

不難理解為什麼擺脫舊習如此困難。告訴領導人他們沿用40年的方法,以及投資人對人力資本似乎唯一了解的事情(「裁減人力資本!」)完全錯誤,似乎對經營職涯沒什麼幫助。儘管如此,人資高階主管可以——也必須——向執行長和營運高階主管證明老方法已經不再管用,公司需要改變方向。

讓真實成本一目了然

人資如果想讓長字輩高階主管改弦易轍,可以採取的一個關鍵步驟,是讓領導人了解目前做法的實際成本,並闡明人力資本的價值。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資應該提供一個儀表板,顯示各項員工流動指標與它讓公司付出的成本、員工為何離職的資訊,以及內部員工填補空缺職位的相關數字。這個儀表板也應該包含員工身心健康相關數據,如缺勤率、最近生病和殘疾的狀況、員工援助計畫的運用情況,以及奉獻與投入的程度。這些因素可能都會對公司的成功產生重大影響,卻不會出現在任何一項財務會計類別中,因此必須提出來向長字輩高階主管強調。企業領導人往往沒有意識到工作場所的實際情況。例如,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MetLife)一項長期調查發現,雖然83%的高階經理人表示他們的員工「財務健全」,但只有55%的員工有同感。哈佛商學院的約瑟夫.富勒(Joseph Fuller)和孟佳瑞.拉曼(Manjari Raman)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長字輩高階主管認為自己經常實施職涯發展措施,但員工卻說從未有過這些措施。

為了提供領導人良好的資訊,人資必須掌握公司供應商的數據。許多公司不了解自身聘雇實務的成效,因為它們的求職者追蹤系統供應商握有應徵者所有的數據,它們的績效考核供應商也握有新進人員工作狀況的數據。公司應該要求供應商以可用而相容的格式提供這些數據,若無法提供,則要求供應商自行視需求為公司進行分析。

也許大多數領導人缺乏的一項最重要資訊,是員工流動的真正成本。我們對執行長進行相關測試,發現他們毫無概念。遺憾的是,人資領導人通常也不清楚,不然就是使用完全錯誤的數字:他們多半舉出的成本是每名員工4,000美元,但這只是聘雇一位新人需要的邊際行政成本估計,忽略了像是培訓支出、新員工一開始較低的績效,以及同事需要花在面試應徵者的時間。如果領導人意識到員工流動的真正成本往往是員工年薪的好幾倍,也知道公司最優秀員工相對於一般員工的價值,還明白甫獲晉升的員工有29%會辭職(也許是因為39%的雇主經常沒有幫晉升員工加薪),他們就會立即要求改變。告訴領導人,善待員工是應該要做的正確行動,也有助於達成公司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目標,這是一回事。能夠接著說明如果做不到,公司每季就會多損失1,000萬美元,又是另外一回事。

10年前,沃爾瑪(Walmart)在更了解員工流動的真正成本,以及第一線員工的留任與績效會如何影響營運和財務成果之後,啟動一項雄心勃勃的變革計畫。〔請見本刊數位版文章〈「做正確的事」(“The Right Thing to Do”)〉,與2023年6月號文章〈「務必要盡力協助員工為成功做好準備」〉(“You’ve Got to Set Your People Up to Succeed”)〕。公司推出其他措施之餘,也提高薪酬、改善福利、擴大投資培訓,以及重新設計工作與排程。

百貨公司Neiman Marcus人事長艾瑞克.塞弗森(Eric Severson),也帶頭進行類似的轉型,他說服其他長字輩高階主管,這家零售連鎖店在人力資本方面投資太少。他提供最高管理階層一些數據,說明員工流動的成本與留住人才的好處,並善用行銷領域的「顧客心聲」(voice of the customer)工具,找出促使員工流動與成功聘雇的因素。以這些資訊為基礎,公司向所有工作伙伴推出優渥的帶薪育兒假與家庭照顧假,這在零售業非常罕見,但對於主要由女性組成的人力特別有價值;此外,公司也讓許多職位在疫情後可以繼續維持遠距辦公。塞弗森也讓公司停止外包招募工作,他證明公司自己進行招募,成效更佳,花費也更少。

然而,這類公司只是例外。好幾千家公司仍然因為缺乏資訊,而持續裁減職位,並使出拖延戰術,遇缺不補。高階主管宣布組織重整與裁員,想討投資人歡心。但是,即使這些大刀闊斧的計畫沒有得到實行,也會引起員工恐慌,導致他們裹足不前,開始另謀他職。最近的證據顯示,利潤下滑時,一般的建議是盡早大幅裁員,但這麼做其實會惡化財務績效,因為這樣很難再聘雇新員工。(Meta與其他科技公司在2023年初因為受到投資人施壓而裁員,幾個月後又宣布聘雇人力計畫)。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陳喬韋(Ciao-Wei Chen)和李悅(LauraYue Li,音譯)的研究表示,讓職位空缺也可能產生鉅額成本。他們發現,職位空缺時間每增加一個標準差,季度資產報酬率就會下降5%至6%。更了解這些動作的真實成本,可能會改變高階管理層的決策。與領導人分享正確的數據,人資就能輕鬆縮小認知落差。

解決員工壓力

人資應建立標準可靠的指標來衡量員工壓力,並將這些指標和財務數字、生產數字放在一起討論。但首要任務應該是減少壓力來源,而不是監測或減輕壓力症狀。實施身心健康計畫來幫助員工管理壓力,就像建立創傷中心來處理車禍一樣。造成壓力的一大原因是不確定性。這就是為什麼人資應該鼓勵領導人更主動與員工溝通他們的計畫。如果員工不知道公司在進行什麼計畫,就會自行臆測,而臆測的內容幾乎都比實情還糟。

本文觀念精粹

局勢改變
數十年來,美國勞動市場寬鬆時,人資一直將重心放在削減成本,也就是縮減員工的薪酬、福利與培訓。但現在由於勞動市場緊繃,挑戰在於該如何留住員工。

新的首要任務
人資必須將重心放在持續填補職位、預防員工過勞或不滿。

人資新角色
人資職能必須教育領導人了解員工流動的真實成本、解決員工對人工智慧和組織重整的焦慮、遊說領導人投資培訓、重新思考如何運用約聘員工和供應商,以及更努力投入多元、平等與包容。 閱讀完整內容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2024/6月

本文摘錄自‎

人資新任務:員工利益優先!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2024/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