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了解的幾個 存錢養老重要觀念

這篇文章,有經驗的投資者讀起來,和毫無經驗的人讀起來,應該會不一樣。

圖片來源:Pixabay
(一)成為「有錢人」,第一步就得先「有錢」

在台灣, 一個擁有二千萬元存款的小富翁,只要把錢以年息四%做理財, 一年光是利息收入就有八十萬元,月薪三、四萬元的小上班族, 就算不吃不喝辛勤工作一整年,也存不足這個金額。賺錢之道,上算是錢生錢,中算靠知識賺錢,下算靠體力賺錢。

錢是永遠不知道疲倦的,關鍵在於你是否能駕馭它。很多人都知道「以錢滾錢,利上加利」,卻沒有多少人能體會它的威力。

先別以為「錢生錢」需要高超的投資技巧和眼光,更別以為所有有錢人都很會這一套,因為就算最不會理財的富翁,財富累積的速度也遠遠超過窮人的想像。

這還只是最不會賺錢的富翁,倘若和巴菲特一樣,把錢用來投資每年平均報酬率為二○%的理財工具,幾乎每隔四年存款就會增加一倍,富者越富,一般人更是望塵莫及。

那麼,「要成為有錢人就必須先有錢」,這句話聽起來矛盾,卻指出了窮人最難以下嚥的事實:假如你對於增加收入束手無策,假如你明知道收入有限卻任由支出增加,假如你不從收入與支出之間擠出儲蓄,並且持續拉大收入與支出的距離,你成為富翁的機會微乎其微。

那如果想成為「有錢人」,又沒有那麼「有錢」,該如何是好?積累財富屬於必備動作,而另一件必須做的事情就是:增加錢累積的速度,找到一項不錯的投資,能兩倍於市場的平均回報。

(二)收入與支出:高收入不一定成富翁,真富翁卻會降低支出

普羅大眾之所以羨慕富翁是因為在想像中他們可以享受更精緻的生活,甚至揮金如土,但如果真正進入富翁的世界,就會發現成功的富翁,很少揮金如土。相反的,他們往往有「視土如金」的傾向。

美國研究者史坦萊(Thomas Stanley)和丹寇(William Dank)曾經針對美國身價超過百萬美元的富翁,完成一項有趣的調查。他們發現:「高收入」的人不必然會成為富翁,真正的富翁通常是那些「低支出」的人。這些被史坦萊和丹寇調查的富翁們很少換屋、很少買新車、很少亂花錢、很少亂買股票,而他們致富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長時間內的收入大於支出」。

大多數人到超市去之前都有一個購物清單。這樣做不僅會省錢,可以避免衝動購物,而且,如果有清單,他們在商店購物的時間就會減少到最低限度。他們寧願節約時間用於工作或與家人在一起,而不願在超市胡亂地走來走去。

這個結論看來再簡單不過, 卻是分隔富人和窮人最重要的界限,任何人違背這條鐵律,就算收入再高、財富再傲人,也遲早摔出富人的國界。一旦順應了這條鐵律,散盡家財的富人也可以東山再起。

(三)負債有益

釋放一部分現金,利用投資的回報率抵消負債的利息。沒有負債?這並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反而證明你對你的生活是不負責任的。為什麼不想想,負債和投資其實是夥伴呢?

華人覺得, 欠錢過日子,心裡總是有負擔的,但不欠債的生活只有這樣的可能,賺多少錢就只能過多少錢的日子, 把收入都用於生活、消費,沒錢投資,錯失取得高額回報率的機會,淪為永遠為生活奔忙。

你可以選擇這樣的生活,適度負債,釋放一部分現金,利用投資的回報率抵消負債的利息,負債不但沒壓力,還會因為進行了合理投資而變得「引人入勝」。

做投資決策時,要意識到,當投資收益率高於貸款利息率時,負債是利用別人的錢賺錢。
(四)了解風險的涵義並承受適當的風險

正是因為「避免賠錢」深入人心, 所以當投資者被問及「如果將保有資本放在第一位會怎麼想時」,大多數人都表現了一種消極的態度, 也就是「我最好什麼也不做,因為我有可能賠錢」。但如果什麼都不做,你又如何賺到大錢呢?

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理論的矛盾圈中。常識教我們:一份風險一份回報。利潤和損失是相關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要想得到賺一千元的機會,你就必須承受失去一千元的風險。

風險是什麼?有風險是因為你不知道你在做什麼。

一九九二年,當索羅斯用一百億美元的槓桿做空英鎊時,他是在冒險嗎?對我們來說,他是在冒險。我們容易根據自己的尺度來判斷他的風險水準,或者認為他的風險是絕對的。

但索羅斯知道他在做什麼。他相信風險水準是完全可管理的,他已經算出,即便虧損,損失也不會超過四%,「因為其中的風險真的非常小」。

我們普通人肯定不可能像索羅斯一樣,對投資風險有如此精確的估計。這意味著我們如果不能控制風險就不進行投資了嗎?

換一個方式,我們可以在通往投資的流程上控制風險,比如,找一個可靠的顧問或者基金,把對投資的模糊認識轉移到對人的選任上,委託他們去尋找低風險的機會,同樣是對這條鐵律的活學活用。

(五)只按自己的方式做投資

另一位投資大師羅傑斯, 從來都不重視華爾街的證券分析家。他認為,這些人追隨大潮流,而事實上沒人能靠追隨大潮流而發大財。「我可以保證,市場的大多數操作都是錯的。必須獨立思考,必須拋開羊群心理。

投資之初, 該聽誰的, 不聽誰的?這是個問題。

羅傑斯說——「我總是發現自己埋頭苦讀很有用處。我發現,如果我只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行事,既容易又有利可圖,而不是要別人告訴我該怎麼做。」

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投資理念,如果每個投資分析師的話都可能對你產生影響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誰說的也別信,靠自己做決斷。

按自己的方式投資的好處就是,你不必承擔別人的不確定性風險,也不用為不多的盈利支付不值那麼多錢的諮詢費用。你的分析師如果確信無疑的話,他會自己操作去賺那筆錢,而不是建議你買入。
投資都經歷過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叫作道聽塗說。每個人都希望聽別人建議或內幕消息,道聽塗說的決策賠了之後,就會去研究,於是進入了第二階段,叫作看圖識字

看圖識字的時候經常會恍然大悟,於是到了第三個境界,就是相信自己。在投資決策的過程中,相信別人永遠是半信半疑,相信自己卻可能堅信不疑。

我相信,這樣的說法與傳統的投資理念——不要把錢投入到不熟悉的領域去,是不符合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市場永遠是錯的。所以說,不管別人的建議如何,投資都會經歷這三種境界:道聽塗說—看圖識字—相信自己。

(六)通膨、稅收和成本是投資者的三大敵人

把錢投入到一個充滿變數的市場之前,你有沒有考慮一個問題,風險在哪裡?賺錢的障礙是什麼?

實際上,如果將通膨、稅收和各種成本因素都考慮進來,你會發現自己有些投資組合根本就不賺錢。

比如,在美國購買一個投資債券的共同基金,收益率為五%,如果基金的年費是一%,你的收益率就會降到四%;如果你適用的所得稅率為二五%,政府還要從這些收益中提走四分之一,這樣收益率就降到了三%;要是通貨膨脹率恰好又是三%呢?可以這麼說,至少稅務機關和你的基金經理是賺錢的。

當你賣出一種投資,而買進另一種投資時,你的回報率不一定就會因此提高。但是,改變卻一定會帶來成本。多數交易可能都會涉及佣金或是稅金,甚至有可能兩者都涉及。因此,在你轉手進行下一次交易前,一定要仔細、認真地考慮。

(七)儘早開始理財

在年輕人的眼裡,養老似乎是遙遠的事。但年輕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的養老金收入將不能滿足我們的生活所需。退休後如果要維持目前的生活水準,在基本的社會保障之外,還需要自己籌備一大筆資金,而這需要我們從年輕時就要儘早開始進行個人的財務規劃。

退休規劃是貫穿一生的規劃,為了使老年生活安逸富足,應該讓籌備老本錢的過程有計畫地儘早進行。企業年金制度、投資,以及個人儲蓄,是退休理財的重要支柱。

籌備養老金就好比攀登山峰,同樣一筆養老費用,如果二十五歲就開始準備,好比輕裝上陣,不覺得有負擔,一路輕鬆愉快地直上頂峰;要是四十歲才開始,可能就滿吃力的,猶如背負學生背包,氣喘吁吁才能登上頂峰;若是到五十歲才想到準備的話,就好像扛著沉重負擔去攀登懸崖一樣,非常辛苦,甚至力不從心。

同樣是存養老金, 差距怎麼會這麼大呢?奧妙在於越早準備越輕鬆。

閱讀完整內容
理財周刊1019期

本文摘錄自‎

你必須了解的幾個 存錢養老重要觀念

理財周刊

2020/第10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