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的是土豪還是人才? 中國陰影籠罩新加坡

社會變化》「掃貨」炒高豪宅房價,老粉紅滲進華人圈


地鐵站裡隨處可見的中國烤魚廣告,生意桌上紅酒變成茅台。當半數家族辦公室都來自中國大陸,富人狂買名車與豪宅,佔七成人口的華人從微信獲取新聞,新加坡價值要如何維護?

文—陳一姍、盧沛樺 攝影—謝佩穎


▲走進新加坡武吉士商圈的火鍋一條街,猶如走進中國城市。

相較於烏節路的高檔百貨,鄰近華人觀音廟、蘇丹回教堂、阿拉伯街、馬來傳統文化館,新加坡所有文化撞在一塊的武吉士(Bugis)商圈,熱鬧又親民。

過去兩年,這裡卻悄悄發生轉變。商圈裡的連城街(Liang Seah Street)以前賣的多半是新加坡小吃,如今已搖身成為中國火鍋一條街。而各大地鐵站最顯眼的廣告,也是發跡自深圳的中國烤魚品牌「探魚」。

「以前只有中國城才有很多中國餐廳,現在幾乎每個商場都有中國餐廳,連KTV都是中國人開的,」世邦魏理仕新加坡執行董事莊美英觀察。

中國因素已成為新加坡繁榮市景下的一股伏流,連政府都不敢忽視。最明顯的,莫過於八月二十一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國慶講話。

首位必須解釋外交政策的總理

用四種語言做國慶演說是慣例,通常內容差異不大。但今年中文演說,李顯龍花了極長的時間,跟華人社群解釋,烏俄戰爭發生後,新加坡為什麼要譴責俄羅斯?為什麼要和美國站在同一陣線?他特別強調,新加坡不是選邊站,不是親美,而是對小國而言,「維持主權與領土完整」是必須堅定的立場。他甚至得回溯到一九八三年,新加坡也曾反對美國入侵格瑞那達,證明新加坡原則一致。

「這是第一次,領導人得跟人民解釋外交決策,」南洋理工大學人文社科院院長廖振揚看在眼裡,認為這是一個警訊。

他解釋,新加坡譴責俄羅斯的理由與美國不同,只是結果相同。但從疫苗、貿易戰到烏俄戰爭,華語社群透過微信接受來自中國的訊息,所有一切都變成陰謀。背後真正原因,當然是因為中美關係緊張,問題是這已經對新加坡造成影響。人民從中美兩邊收到訊息,變得很敏感,逼得領導人必須出來解釋,這是李光耀與吳作棟時期都沒發生的事。

「第四代領導人未來會常常需要跟人民解釋,」他預測,這也是新加坡總理首度提醒,注意社群媒體的假消息與錯誤消息。

長期幫新加坡軍方做研究的廖振揚認為,這種情況未來五到十年內都不可能改變。中美關係不好,雙邊關係很難處理,要很小心。新加坡要從中國獲取什麼價值,不僅國民會解讀,鄰國也會解讀,外交會變得非常複雜。

落地生根論下的華語文化之爭

事實上,早在五年前,新加坡就注意到中國銳實力的攻勢。

二○一五年,中國大陸在新加坡高調成立中國文化中心(China Cultural Centre),一七年,新加坡成立「華族」文化中心(SingaporeChinese Cultural Centre),要掌握華語文化詮釋權。李顯龍今年更強調,新加坡華族不再落葉歸根,而要落地生根。他舉了三個本地用語,聽到「馬上知道他是自己人。」

國慶後,李顯龍將自己最貼身的中文秘書陳懷亮,調到華族文化中心,要對新加坡華族文化的發展,進行有系統的研究與介紹。

唯一以建國總理李光耀為名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近幾年戲劇性的變化,也讓人看見中國因素對學界的影響。

一七年,新加坡宣布驅逐美籍華裔的副院長黃靖與妻子,理由是他為外國政府做代理人,損害新加坡利益。三年後,新加坡籍的學院博士候選人楊俊偉因從事間諜工作,在美被捕。連續事件造成前院長馬凱碩去職。

學院白牆紅瓦的大廳迴廊,依舊擺著十一年前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來訪的照片。那時,他為了慶賀高級公共行政與管理碩士學程(MPAM)中文班開訓而來。疫情前,這個班有九成學員來自中國,與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並列為中國高階官員培訓基地。


▲新加坡是個資本主義與計劃經濟並存的奇特社會,8成公民住組屋,不致流離失所。組屋甚至可以在牛車水鬧區的精華地帶旁。

中國官員培訓班,熱度大減?

但一切早已今非昔比。該學程聯合主任陸曦直言,儘管李光耀學院仍是中共唯一維持合作的學校,但這兩年,中國高階官員拿不到留洋護照;官員擔心出國染疫影響仕途,也不願出來。中國官員的生源減少到五成以下,官階也降至事務官層級。

陸曦正努力扭轉「中國官員培訓班」的品牌。「這是一個以新加坡為立足點,擁有最佳當地政府連結,教授高效政府做法的學程,」他定位。透過課程改革,教師年輕化,他將在新學期開設供應鏈、地緣政治、教育創新、人口老化與環境等相關議題的公共管理課程,加上部長級官員不斷的講座,吸引對國際政經新局勢有需求的學生。「這個項目得更包容,項目才有前途,」陸曦說。

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才到新加坡四年多,具有政治敏感度的陸曦認為,「這個國家很務實,但有底線,」底線就是新加坡價值。

「新加坡政府在核發簽證時,其實有所選擇,」新加坡報業華文媒體集團社長李慧玲觀察,「我們歡迎家族辦公室帶來資產與就業,但是不歡迎土豪。」
炫富比窮困更讓新加坡人反感

新加坡八成人住在組屋,最窮的人也有出租組屋可住,不會因為貧窮而流離失所。但新加坡人的不滿,不是底層更苦,而是有錢人變更有錢。「新加坡第一代富豪作風很低調。如果新來的人過於炫富,有可能加重社會對貧富差距的反感,」李慧玲直言。

過去一段時間,新加坡人的確每天聞到錢的氣味。「烏節路每天都看到名車,賓利、法拉利和藍寶堅尼,以前沒那麼多。名錶賣到缺貨,現在有錢也買不到勞力士,」莊美英說。

在餐廳,新加坡人只要看桌上放的酒,就知道這桌是中國人還是新加坡人。因為新加坡人喝紅酒,最多喝高粱;但中國人愛喝茅台、白蘭地。

中國人帶進大筆大筆的錢,也把豪華別墅的價格,炒到歷史高價。

新加坡最頂級的別墅(GCB,Good Class Bungalow),全國限量兩千八百棟,除了獨立兩層樓洋房,佔地超過四百坪,坐擁綠蔭和大片草皮,私密又氣派。對中國人而言,名下有一棟豪華別墅,變成一種身分象徵。

莊美英說,中國人不是公民,不能買,只能租,「以前租金大概六到八萬,現在很誇張,漲到二十八萬新幣(約六三七萬台幣)。」

從軍隊退伍轉做房仲的博納產業(PropNex)高級區域董事林志康,過去一年都忙著跟三十歲出頭的中國幣圈新富打交道。這批中國人,年紀雖輕,出手卻闊綽。「明明已經住進一間(豪華別墅),還叫我多找一間給他們。」

許多中國人買房直接拿現金交易,一毛錢都不必貸款,有的從香港匯錢,有的是在印尼把加密貨幣套現,匯款回新加坡。


▲大量新加坡華人由微信接收訊息,逼得總理李顯龍特別提醒,社群消息不能全信。

與紐約並列全球最貴城市

過去一年,新加坡房市火熱,從房價到房租,漲幅逾兩到三成。外派人士和外國移民偏愛的中央區,像烏節路、荷蘭村一帶,漲幅更驚人。新加坡政府雖祭出兩波房市冷卻措施,但對中國富豪,幾乎不痛不癢。

「這幫人都是等著拿公民,拿到身分,就能買GCB,未來五年,GCB的價格還會再漲,」林志康預測未來房市。

飆高的公寓租金與私人住宅房價,已使新加坡成為《經濟學人》智庫調查生活費最高的城市,與紐約並列。許多專業人士必須搬更遠,才能應付高漲的房價。

儘管,新加坡政府將只有公民可買的組屋市場,與外國人房地產市場分開,不受影響。但市井生活的幽微改變,人民終將有感,這將是第四代領導人無可迴避的挑戰。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3/1月 第764期

本文摘錄自‎

來的是土豪還是人才? 中國陰影籠罩新加坡

天下雜誌

2023/1月 第7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