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與平臺三贏 共享生活新旋風

共享經濟主要是平臺應用科技元素,將原本零散的資源整合之後,媒合供需雙方的服務,讓資源能被更有效的使用,消費端也得到更具CP值的服務。

中文的共享和分享,英文都用share;共享經濟與分享經濟也同樣叫做Sharing Economy,明顯表示這二個詞彙指的是同一件事。但在藏傳佛教《攝類學》的「一與異」辯證中,共享與分享因字型與發音都不同,因而是「異」不是「一」。

典範轉移 科技帶動三贏商模

在我們傳統認知中,明明是同一件事卻說是相異的疑義,同樣存在共享與租賃究竟是同還是異的糾結。「傳統的租賃服務模式透過『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讓服務可以達到更多元、更容易或是更有效率與增加效益,就變身成了『共享經濟』;所以『共享經濟』可說是舊行業經過數位轉型過程而形成新商業模式的新名詞,或說是舊瓶裝新酒也不為過。」台灣數位平台經濟協會(DEAT)理事長吳昕霈解釋說,這種情形在歷史上發生的頻率頗多,例如時下最熱門話題「元宇宙」,其實是多年前AR、VR的擴大版。「所以,共享經濟一直都是進行式,傳統的運作透過科技融入、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這個商業模式更多元、充分、便捷,營造更大的商機大餅。」吳昕霈也不諱言地指出,為了釐清大家對真假共享經濟定義的模糊或誤解,加上數位的範圍較大、更符合共享經濟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共享本來就是在講典範轉移的事情,也是協會成立與運作的主軸,所以才將原來的社團法人台灣協作暨共享經濟協會(SEAT)更名為台灣數位平台經濟協會。對於定義的爭議,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研究總監曹永暉則言簡意賅地表示,「共享經濟」主要是平臺應用科技元素,將原本零散的資源整合之後,媒合供需雙方的服務,讓供應方的資源得到更有效地使用、消費端得到更具CP值的服務、平臺得到合理的佣金收入。「這就是共享經濟三贏的運作。」


▲(左)台灣數位平台經濟協會理事長吳昕霈。圖 陳素芳
▲(右)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總監曹永暉。圖 工研院提供

YZ世代 共享經濟主要族群

全球共享經濟產值部分,根據PWC及安聯投信預估,到2025年將可達到3,350億美元的規模。這個龐大的商機市場主要參與者,從高盛集團發布的「1981-2000 Millennials:Coming of Age」數據顯示,明確指出在數位環境中成長的千禧世代(也稱Y世代),他們對於瞬息萬變的科技脈動,不僅跟得上腳步而且適應良好。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數位原生族群對於財富經濟和價值觀都與上一代大相逕庭,不僅將取代嬰兒潮世代成為共享經濟主力消費族,也是共享經濟的主要參與者。

除了Y世代外, 出生於1995年代以後的數位深化「Z世代」,也是共享經濟的主力族群。根據美國銀行「OK Zoomer:Gen Z Primer」分析報告與預測,2030年全球Z世代的直接購買力對比2020年將增長400%,達33 兆美元,占全球購買力的27%。

這些數位原生代都是重度的手機和社群媒體使用者,很習慣透過網路或是App 購物、消費。而在習性方面,比較在乎體驗,因此會以租借或共享的方式來使用產品;也就是說,在他們的觀念和行動中,不僅具有「只要使用權,不必擁有」,而且也比較重視永續的議題。


▲Airbnb 透過科技整合資源,媒合供需雙方,讓消費者可以享受跨國的服務。

科技演算 媒合供需發揮效益

「其實共享也是一種服務方式,透過科技把一個資源切成許多不一樣的類型、時間點,讓大家可以比較彈性的去運用這個共享空間或是物件。」曹永暉舉Uber 為例表示,平臺可以應用科技的演算法,讓系統處理並媒合司機和乘客,讓同一條路線的共乘運作達平臺與供需的最大效益化。另外,Airbnb 也是藉由科技元素整合零散的多餘房間,因為是比較彈性地應用空間,所以可以租宿時間就可長可短,不僅讓供需雙方都受益,而且也因共享的數量增加,創造出來的經濟體就會愈來愈大。

「除了已成功晉升獨角獸的Airbnb、Uber 外,知識性的共享服務也很多。」曹永暉表示,一個具備專長的人,將自己上班之外的剩餘時間,透過科技平臺的媒合找到適合的打工機會,例如TutorABC、AmazingTalker 這種線上學習平臺,就是知識性共享服務。「國外還有醫療諮詢的共享服務。」就是醫師在醫院看診時間外,將剩餘空閒時段加入平臺的媒合體系,讓有需要的人來做線上醫療諮詢服務。
本土性的專業服務平臺中,「5945呼叫師傅」主要媒合的就是水電工、木工等,是個很不錯的生活專業媒合平臺。但曹永暉也唏噓地說,臺灣的共享經濟體規模相對國外的國際型大型平臺小很多,凸顯發展的局限性。

以租代買 可隨選無資產風險「『以租代買』也是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消費者無需承擔購買的龐大金額以及資產風險。」吳昕霈直言,現在的共享行業別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例如:我們買不起飛機但可以租一個位子;其他像是影印機、uCup循環租借杯等都是。

「現在的共享多是以往較難做到的,例如汽機車可以『分鐘』租給消費者。」本身就是WeMo 創辦人的吳昕霈說,臺灣目前最普遍的共享服務,除交通之外,行動電源共享也很普及,7-ELEVEN、餐廳、電影院、捷運站都有設置,現在連停車位、衣服、倉儲空間等,都可以共享。至於人的資源部分,因為可以將時間切隔開來,因此衍生出所謂的「零工經濟(Gig Economy)」。「在美國,這把共享經濟大傘之下有很多子項目,除零工經濟外,還有隨選經濟(On-Demand Economy),甚至是ebay、蝦皮、二手交易平臺等,都可納入共享經濟中。」

共享經濟最大的驅動力就是科技,另外也牽涉到消費者的習性與型態的轉變、追求便利、精打細算,以及因為在乎地球資源而注重環保永續的循環經濟,也就是延長如何提升物件使用效率和延長壽命,都成了共享經濟的特性。


▲臺灣因地方特性衍生出來的機車外送服務,因科技元素的加入而顯得更蓬勃。


▲Ubike 也是共享經濟的一環。

平臺經濟 運輸與旅宿為大宗

「其實共享經濟除常與隨選經濟相提並論外, 平臺經濟(PlatformEconomics)也是大家會使用的詞彙,而且是講同一件事情。」吳昕霈意有所指地說,將多餘的物件再利用或分割後碎片化提供服務、收取合理佣金而形成一個經濟體,這樣才能創造出共享的經濟。臺灣目前的運作較為成熟的共享經濟模式大約可分成交通物流類、旅宿業以及行動電源。其中交通類又有載人的汽車、機車、微笑單車;載物的則涵蓋冷鏈和非冷鏈的一般物流與載運食品。運輸類中也包含幫人去排隊買東西或採買,因為這是將人的時間切割去運用,不是單純的從A 到B 點的運載貨品而已。「所以交通、物流這一塊就有很多行業別的發展。」

第二大塊的旅宿業中,首要是房間,再來是旅遊的package,都可放在平臺上販售。以往消費者只能參加的旅行社觀光團出遊,現在則可透過網路資訊的普及發達,更容易取得資訊或是訂位的方式,就可以依個人喜好排定自由行的旅遊路線和客製化的行程。 閱讀完整內容
《經貿透視》2022/5月 第593期

本文摘錄自‎

供需與平臺三贏 共享生活新旋風

《經貿透視》

2022/5月 第5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