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價100萬進口車繳54萬稅金 連李多慧也買不下去
台灣汽車關稅及貨物稅被認為是墊高車價元凶,政府直指車價過高是受車廠定價影響;學者認為,解除相關稅賦才能讓國內車價按市場反映,否則「進口、國產車皆貴」問題難解。
撰文/鍾泓良
台灣 怎麼這麼貴?」中華職棒韓國籍啦啦隊成員李多慧日前在YouTube影片中,聽聞韓國現代汽車商旅車在當地只要新台幣約七十一萬元,來台灣卻變兩倍多,要價高達新台幣一八九萬元,驚呼「買不下去。」
不只韓國車來台價格三級跳,日本豐田小轎車在當地售價約為四十一萬新台幣,在台灣要價也將近七十萬元;就連國產車納智捷也在二○一八年被立委踢爆,在台售價六十五萬到八十七萬元,出口到杜拜只賣四十八萬元。
無論進口車或國產車,在台灣車價都偏高,不只是因買車要負擔四大稅賦,更因稅基重疊計算,造成「稅上加稅」情形。
▲台灣進口車稅及貨物稅,被認為是推升車價的元凶,引發解除相關稅賦的討論。攝影·陳睿緯
民怨進口、國產車「萬萬稅」
攤開我國稅制,首先一輛進口車須收取十七.五%關稅,即使是國產車,只要使用到進口汽車零組件,如信號燈、引擎等,也須負擔五%至十七.五%
不等關稅;再來,進口或國產車都須依汽缸排氣量,收取二五%到三○%的貨物稅,加上五%營業稅;若車價超過三百萬元,還得再課徵一○%的奢侈稅。
舉例來說,一輛售價一百萬元、二○○○CC以下的進口車,加計進口關稅、貨物稅及營業稅等,到台灣售價達到一五四萬元;若是國產車,少了關稅也要約一三一萬元,無怪稅制被外界認為是墊高車價的元凶。
早在一八年,就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連署降低進口車關稅,獲得逾五千人附議。立法院也頻頻針對車價過高提出檢討,如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去年提案將汽車關稅降至零,並調降貨物稅;時代力量黨團也針對汽機車貨物稅、汽車使用牌照稅、進口關稅及汽車燃料使用費提出稅改主張。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顏慧欣點出,汽車業本身是台灣高度保護產業,過去曾有配額管制,直到○二年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才將關稅從三○%降至十七.五%。目前國內車輛占比仍有五成以上是進口車,「高關稅保護之下,外國車市占率就那麼高,可以想見關稅降低後,國內車廠一定有壓力。」
不過,政治大學財政學系主任陳國樑直指,在關稅保護下,台灣政府資源長期錯誤配置在不具競爭力的整車業,消費者也被迫付出更多成本買車,「我們應該思考這些代價值不值得,是否應該讓台灣車市開放競爭?」
尤其,台灣現階段正在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依CPTPP各會員國進口車關稅狀況,加拿大將於四年內將六.一%關稅降為零,進口車關稅高達七○%的越南,以及三○%的馬來西亞,也分別提出十年以上的關稅降低計畫;台灣若持續用高關稅保護國內汽車產業的作法,勢必會受國際挑戰。
汽車產業影響十萬人生計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副署長鄒宇新坦言,台灣生產成本高、市場規模小,使得國內車廠在國際競爭先天不利。國內現有六家整車廠、兩千七百家車輛零組件廠,每年合計產值高達四千四百億元, 就業人數多達十萬人, 政府必須保護國內產業,現階段不會主動調降進口車關稅。
面對未來爭取加入CPTPP的降稅壓力, 他說明,加入也未必會馬上降為零關稅,要視談判過程能爭取到多少時間和降稅幅度。政府策略是「以時間換取空間」,正同步協助國內車廠轉型。過去油車時代,台灣的汽車引擎難跟國際大廠競爭,現在電動車成趨勢,台灣具科技實力,未來有望從汽車馬達切入,拉近跟國際大廠的距離。
務實來看,關稅牽涉到國內產業及國際談判,短期內難調整,那麼從汽車貨物稅下手,對於降低車價是否更立竿見影?
回到立法源頭,貨物稅最早於一九四六年制定,經過多年修正,課徵項目現僅剩橡膠輪胎、水泥及代水泥、飲料品、平板玻璃、油氣類、電器類及車輛類七大項。
不過,這項稅制長期被批評不合時宜,像是當年課徵汽機車貨物稅,是因其被定義為「奢侈品」,但台灣現有超過八百萬輛汽車、逾一千四百萬輛機車,早已不符奢侈定義。另外,財政部針對錄影機、電唱機等過時產品課稅,卻未針對手機、電腦等產品課稅,也常被詬病標準不一。
學者籲貨物稅退場通盤計畫
長期主張廢除貨物稅的全國工業總會就在二二年《工總白皮書》提及,貨物稅許多課徵產品都已非奢侈品消費課徵,不僅不合時宜、違反稅捐中立性,甚至過度干擾企業營運。但面對外界質疑,財政部至今不願取消,工總代表受訪直指,「原因就是貨物稅非常容易徵收。」
確實,財政部回應坦言,當時課徵貨物稅是因政府收入拮据,目前車輛貨物稅為整體貨物稅收前兩大來源,每年讓國庫進帳七百億元,若缺乏整體檢討就取消,會造成龐大稅損;另外,收取汽車貨物稅目的也是盼影響消費行為,像是在二六年前汰換舊款汽車,每輛可減徵貨物稅五萬元,可藉此達到減碳效果。
但這番說法在專家眼中形同推託之詞。陳國樑直指,政府喊話要綜整檢討,「請給一個全盤規畫,包含短中長程目標,以及如何補足稅收計畫。」他認為,貨物稅的確不是一兩天就能退場,但政府不該長年都用通盤考量作為不願意調整的藉口。
事實上,產發署曾做過調查,若取消進口關稅,對車價影響約八.七%;若取消汽車貨物稅,對車價可降十五.七%;若兩者都取消,相當於一輛汽車價格至少可打七五折。
不過,稅制改革後,台灣車價就保證能下降嗎?答案也不盡然,還牽涉到產業結構、車廠生產成本與定價。
財政部曾調查過韓國、台灣稅率與車價,發現韓國車與台灣車經過生產成本、消費稅計算,出廠價格其實相差不遠,真正價差是出現在進口商及車廠利潤,認為「車價過高問題不是在稅。」
一位不具名國產汽車業者則直言,台灣車價高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由政府稅賦、製造商進口原物料、生產線及人力成本堆疊出來的價格,牽一髮動全身。即使降低汽車稅賦,若仍有消費需求,車廠也不會主動降價,最終價格還是回歸市場機制。
陳國樑也同意,車價是由市場供給需求去決定,不過,在需求端,若政府能興建更多大眾運輸工具,減少民眾開車需求,自然車價就會下降;至於供給方面,若取消進口關稅、貨物稅,國際車廠就能用更便宜的價格輸出到台灣,當民眾選擇更多,國內車廠面臨競爭就有下修價格的壓力。否則現況是國產車、進口車為兩個獨立市場,別的國家進口車比國產車貴,但台灣是進口、國產車都維持高價,「唯有競爭,價格才可能上下調整。」
陳國樑強調,汽車產業不像農業會有自給率問題,政府應該要更了解台灣汽車產業的優勢,將資源投入汽車內裝、車用晶片等擅長領域,而不是一再堅持要有國產的全車品牌,才能真正扶植產業。
車價與稅制檢討爭論多時,政府應務實面對、調整不合理的稅賦,並同步提升產業競爭力,而非過度保護,才能逐步打造更合理的購車環境。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保護產業畫錯重點 台灣買車「稅上加稅」
今周刊
2024/1月 第1412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