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它,MIT能比中國製便宜 低成本智慧製造大師3教戰

美的家電、比亞迪、廚具王櫻花都用的生產模式


文/林洧楨 攝影/駱裕隆

由美的軍師、台灣永續企業經營協會總顧問詹志輝根據精實生產(Lean Production)理論發展出的低成本智慧製造(LCIM),雖是陸企美的集團(Midea)稱霸全球的重要支柱之一,卻非美的專屬的優勢,而是一套所有企業都可以學的生產模式。

在中國有寧德時代、比亞迪等產業巨頭投入低成本智慧製造;在台灣,也有油封龍頭茂順、廚具王台灣櫻花、機殼大廠勤誠、齒輪箱大廠本土企業,以及美國哈雷機車最大金屬配件供應商金瑞瑩工業等。

詹志輝透露,一個台灣廠商的最新突破是,只要能做到位,台灣製造(MIT)的成本也有機會比中國製造(MIC)更低。

那麼到底該如何學習這套知識?商周彙整出打造高效率工廠一定要學會的三大守則,提供台商參考。
產線管理得自問:效率已最大化嗎?

守則一,盡信書,不如無書。

詹志輝指出,他在不少信仰豐田式管理的工廠內,最常看到的錯誤,就是忙著落實豐田式管理中的5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教條,卻連一大堆根本就不該存在的半成品庫存,都花了超大力氣去整頓得乾乾淨淨。

美的集團過去也曾因為學習豐田式管理的U型生產線,而大改生產線,但不明究裡下產生兩種結果:拖累生產效率、製造更多浪費,陷入「盡信書,不如無書」盲點而不自覺。

所以無論是要走豐田式管理或低成本智慧製造,一定要先搞懂那些教條背後的邏輯,才能分辨適不適合自己,以及有沒有在錯誤的路上狂奔,而在低成本智慧製造裡,一個自我檢視的關鍵指標,就是不管做什麼,都要問自己,這有沒有符合效率最大化的產線改造初心。
庫存有公式可算,不能憑感覺抓數字

守則二,不要憑感覺抓庫存,用公式算出合理值。

「庫存到底多少才合理」是個大難題,像是本土企業總經理林益民就曾為此極為困擾,因為「庫存高達九十天,知道相當不合理,但又找不到問題點在哪」,最後靠詹志輝找到答案,「庫存天數是設計出來,而不是堆出來的。」林益民說。

詹志輝說,庫存不能是「我覺得是三成或五成」,而應該有算法邏輯。在低成本智慧製造生產模式中,每月合理的庫存計算公式就是,視不同工廠狀況,可能為零到四週的最大正變異量相加,不管負數,不追求零庫存,關注可控庫存。

而能建立公式,就能進入電腦系統管理運作,就不容易產生人為誤判,就能降低企業風險。

經過這樣的調整,林益民在工廠與機台沒有增加的情況下,成功將九十天庫存降低為四十二天,連帶釋放現金流與倉儲空間,使產能提升二○○%。


▲台籍顧問詹志輝在美的集團開設低成本智慧製造專班,美的副總裁李國林欽點十多位工廠總經理帶領團隊必修,甚至課後作業也被當成各工廠重點考評之一。

不併單!忠實反映需求才能避免誤判

守則三,集單生產易誤導需求,一定要避免。

最後, 由於台廠常用物料需求規畫(MRP)的生產排程系統,簡單說,就是台廠容易將不同客戶訂單中,同樣的產品部件自動分類集單,統一下單生產。所以當多張訂單剛好都用到某一部件,該部件就很容易被工廠認為需求大增,而增加產能,因此無法反映實際需求,容易造成生產過剩的浪費。

所以在低成本智慧製造中的一大特色,就是不建議併單生產,必須忠實反映需求,訂單都必須遵守先來後到,依序生產。甚至,詹志輝巡廠必看重點,就是每個半成品庫存看板上預計生產與實際生產的時間,不允許有過期庫存品存在,因為所有原料都必須是視當下需求,限期用完,才算正確,藉此精準掌握住最即時的市場需求,避免誤判造成浪費。

除此之外,高效率產線改革不可能一步登天,耐心也很重要,勤誠中國區總廠長朱永祥對此就很有感,他曾為了求速度,採取大量將產線工序合併,想縮短產線與人力,結果員工短時間要學會太多新技能,教育訓練根本追不上,反而欲速則不達,生產效率不進反退,只能砍掉重練。所以追求效率提升的同時,也別忘了周邊配套的升級與補強也一樣重要。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3/12月 第1882期

本文摘錄自‎

做好它,MIT能比中國製便宜 低成本智慧製造大師3教戰

商業周刊

2023/12月 第18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