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最優卻受害最深 冠軍米恐變空心米

農漁危機1》全台水稻第一受災區:池上


過去總認為,池上水稻擁有獨特地理優勢,不受氣候變遷影響,但根據最新推估,東部連續不降雨日數的增幅是全台最大,加上水資源調度更為不易,面對氣候變異挑戰恐怕是首當其衝。

花東是台灣沒有被污染的米倉。冠軍米的故鄉池上,一望無際,沒有一根電線杆的稻海阡陌,更已成為珍貴的文化地景。

孕育池上米,最重要灌溉水源是池上圳,引自卑南溪上游——新武呂溪,灌溉當地面積六成以上。

很難想像,這個人民團結、上天恩寵的地方,竟然是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預測中,台灣水稻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地方。

以前討論氣候變遷,我們認為東部不會有問題,但後來發現新的現象,平均一年連續不降雨日數,增加幅度比西部還要大,」災防中心組長陳永明憂心地說。東部一年連續不降雨日,推估至世紀末將增加一七%,為全台最嚴重。

災防中心預估,如果台灣升溫攝氏兩度,至二○五○年,北區與東區的一期稻作將減產一成以上最多;二期稻也將減產一成五。(見下表)


水變濁、氣溫變熱,稻米變少

未來其實就在身邊。去年因為沒有颱風,池上農民跟台積電一樣,得用水車買水灌溉。其實,水早已變了。

過去山泉水乾淨清透,但莫拉克風災後,每年五月梅雨季,進水口的水流開始夾帶滾滾泥沙。

「水源區的中央山脈山坡地崩塌,到現在植被都還沒有完全長回來,」種植水稻與香柚多年的當地七十多歲農民張天助推測。

不只是水,台東建興碾米工廠負責人、池上產地標章推手之一梁正賢也觀察到,根據五五○位農民的「田間栽培紀錄」,最近幾年,水稻平均成長天數大概少了七天。
愈好吃的米愈容易受環境影響

少長了七天,因為水稻生育期間的積溫不變(編按:自播種至成熟所需累積的溫度),平均溫度升高,早七天就累積足夠了。但早熟不是好事,因為會導致米粒過小,甚至有可能變成空心米。

「愈好吃的品種就愈嬌貴,愈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梁正賢憂心。例如,如果不幸遇上焚風,其他品種的產量減收三成,但是高雄一四七香米是剩不到三成。

池上有位種香米的農民,正常情況,七甲農地產量可收成八.四萬斤,但那年最後產量只有一萬多斤,「所以那時候我們都叫他『一割』(一哥諧音),因為他只收割了(正常產量的)一成多,」他苦笑道。

這幾年,因應愈來愈難捉摸的天氣,池上農民想方設法,盡可能避開種種不利影響。

譬如,暖冬時,一月中就有農民就搶著提早插秧,但三到四月正值孕穗和抽穗期的水稻,對溫度變化特別敏感,偏偏會遇到寒流,「稻穀就會不稔實,就是俗稱的空包彈,」台東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課助理研究員廖勁穎解釋。

這個難題愈來愈棘手,因為到了本世紀末,東部極端高溫日數會增加超過九十天,極端高溫溫度將增加攝氏○.八度。在極端高溫催熟下,果實過小,影響農穫品質。

除了氣溫因素,農民還要考慮降雨量的劇烈變化。去年雨量稀少,靠近海岸山脈的地區因為河川少,水源不充足,有少部份稻田乾枯。


▲池上農民張天助對氣候變遷有深刻體驗,他也投入生態復育工作,為地方盡心力。

雨量落差大,水資源調節困難

但今年變成雨水多、日照少,農民又擔心水稻生長速度變慢,如果施肥太多,就容易發生水稻常見的病蟲害「稻熱病」。(見小辭典)據災防中心預估,在東部地區,除了連續不降雨日數(連續單日累積雨量少於一毫米的天數)增加之外,到了本世紀末,降雨達兩百毫米的豪雨日天數,將增加七○%以上。

總結來說,要不連續不下雨,要不一下雨就是大豪雨。這與每年平均侵台的颱風個數減少,但強颱、降雨強度增加的趨勢相符。


▲小辭典》稻熱病
真菌引起的水稻流行病,發病初期葉面有褐色或暗綠色小斑點,隨後擴大呈紡錘型,嚴重時可能會全株枯死。發生原因包括日照不足、濕度高或氮肥、綠肥過量,使得水稻抵抗力降低。

東部水利建設不足,是池上米危機升高的理由。不同於西部,東部沒有水庫調節,大部份依靠山脈水源,也更仰賴颱風降雨。

環保意識抬頭,加上上游土石流崩塌,墊高了在台灣蓋水庫的難度。要解決池上米危機,廖勁穎認為,灌溉水資源的調度管理將變得更為重要。

去年缺水時,池上圳灌溉區曾多次分兩區實施輪灌緊急應變措施,通水三日、斷水三日,但是在灌溉溝渠尾端或末端的少部份稻田,仍因為缺水而乾枯。因此,在乾旱時如何更合理、公平地分配和調節各區用水,成了當務之急。

另一方面,農民本身也要有應變能力。「在我祖父的年代,像是山坡地梯田,都會保留兩分地,加高土堤做成蓄水農塘,自己存水,」梁正賢強調,「當氣候變遷成為日常,農民自己要有能力『避險』。」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2/6月 第750期

本文摘錄自‎

先天最優卻受害最深 冠軍米恐變空心米

天下雜誌

2022/6月 第7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