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標竿企業 這樣超前部署減碳

全球瘋ESG,影響所及,企業也風起雲湧掀起新一波減碳狂潮。但光有永續議題的認知還不夠,開始行動,才是真正帶來改變的關鍵。「齒輪王」和大變身盤點碳足跡先鋒、日月光蓋首座低碳封測廠,看台灣標竿企業這樣拚減碳!

和大》八年前搞定碳足跡 大客戶要韓國供應商跟進


燃油車的跨國企業大客戶,陸續都來了解我們有沒有做ESG,結果,他們發現和大做得比其他供應商更超前︙︙,」說起這話,「台灣齒輪王」和大工業執行長沈千慈語氣篤定,「因為,我們不是法規要求才做,早在還沒規定前,我們就動手執行了。」

她回憶,不少國際客戶在實地查核過和大的ESG作為後,還主動提議,「想拿我們當範例,要印度、中國,甚至是韓國的供應商必須跟進。」

事實上,和大在永續領域的布局,確實是超前部署。二○一四年,政府端出規定,要求資本額百億元以上,以及食品、化工、金融等產業的上市櫃公司,須強制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當時資本額僅二十多億元的和大就已主動出具報告,並且根據國際標準組織(ISO)提出的架構,完成首次的溫室氣體和產品碳足跡盤查。

「汽車產業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碳排放量十五%,因此全球氣候變遷已經是汽車產業所關注的重大議題,」身為台灣的汽車關鍵零組件大廠,和大董事長沈國榮在公司首年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中清楚表態,「我們進一步擬定一套完整的環境管理政策,並尋求更環保的方式開發、製造產品,降低我們的產品碳足跡及溫室氣體排放,並將作為和大可持續發展的長期目標。」

儘管如此,沈千慈直言,「那個時候,說到環境、碳足跡,Who cares(誰會在意)?」不僅外界不明所以,且一個認證要花一、兩百萬元,每隔兩、三年還要重新大稽核,「就連內部,根本沒人知道為什麼公司要花錢做這些。」但公司在董事長甚至董事會層級的要求下,一步步朝低碳企業匍匐前進。


▲和大中科廠屋頂蓋滿太陽能板,背後是董事長沈國榮(右圖左)、執行長沈千慈帶頭力推ESG的縮影。

綠電、節能雙管齊下屋頂蓋滿太陽能板 零件要防能源浪費

問題來了,產品從原物料到成品,排放多少二氧化碳、該怎麼計算?和大為此找來英國標準協會(BSI)專家輔導,先從每台設備都加裝感測器開始,才有二氧化碳排放數值。

有了相關量化數字,下一步,和大從「降低對非再生能源電力的依賴」,以及「設備節能」雙管齊下減碳排。前者,便是積極在各廠房屋頂加速建置太陽能發電系統;後者,則是在購自歐洲、日本的設備上,安裝能適用於不同規格產品線的特殊零件,盡可能防止能源、氣體浪費,有助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衝刺綠電,我們所有廠區屋頂都蓋滿太陽能板。」沈千慈說到提升綠電能量,除了放眼可見的一片片太陽能板,翻開和大歷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其太陽能發電量確實逐年增加,二○年已達四二七七千度,並較一九年增加十三.一二%,再以總用電量計算,等於該年度八.六%的用電來自太陽能發電。

在設備節能部分,沈千慈解釋,和大不僅採購有助減少能源浪費的零件,也努力優化製程。舉例來說,假設某段「車削」製程過去要歷時十分鐘,若能縮短到三分鐘半,則設備運轉時間能減少六成多,就能同等降低碳排。

從數字來看,和大相關減碳作法確實已發揮了功效。一八年開始,溫室氣體排放量有明顯下降;另一方面,節能減碳量也有明顯提升(詳見附表)。

設備節能與製程優化的進度仍在持續之外,沈千慈也開始把腦筋動到日常文書管理。她透露,和大今年要把所有文件全面導入電子化。事實上,和大在內的多數傳產公司,很少採用電子文書簽核,「紙本卷宗常常堆得跟山一樣高。」以廠商報帳來說,由於和大有不同廠區、管理層級又多,往往實體公文程序就要兩周,不論時間、紙張、人力、車次帶來的浪費,甚至碳排都很可觀,「內部正在算,全面電子化,一年可以省下多少噸紙張。」

「和大還沒有訂定碳排要在幾年降低到多少的數字,但目標是每年都要降低。」她直言,已經聽到很多企業界朋友轉述,銀行陸續提出警告,公司若再不做減碳,未來借款要收更高的利率,聽到這類警告,沈千慈的回應往往相對平靜,「因為,和大已經跑在比較前面了啊!」

日月光》張虔生拍板 蓋出全球首座低碳建築封測廠


「如果現在要蓋一棟新建築,用台灣的木材,還是俄國的木材,哪一個建材的碳排係數比較低?」一六年,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受邀到封測大廠日月光的高雄廠區內,為負責建廠與永續議題的主管們上課;光是這一題,立刻考倒現場在座的一票主管。

日月光這場講座並非一般教育訓練,而是為了當時正將興建、代號「K24」的新廠房。不過,對於這座廠房,日月光的企圖不是常見的綠建築,而是要率先嘗試興建「第一座減碳封測廠」,但知易行難,五年前國內低碳議題的討論度不高,因此必須找來學界助陣。


▲日月光K24廠房取得建築碳足跡最高等級「鑽石級」認證,是全球第一座獲第三方認證的減碳封測廠。

「當時在座如果有十個人,幾乎十個人都答錯,這也代表五年前,大家對於低碳建築還不熟悉。」日月光集團高雄廠資深副總經理周光春印象深刻,當林憲德拋出「台灣、俄國木材二選一」的提問時,台下主管們的答案,幾乎都指向在地建材,畢竟,從就地取材的考量,多半認為台灣在地的木材比較符合低碳建築。

不過,正確答案卻非如此,周光春解釋,台灣的木材多半生長於高山裡,經年累月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高,因此,從當時的狀況來看,歐洲樹齡低的高效率森林,更符合低碳建材的標準。

周光春進一步解釋「綠建築」與「低碳建築」的差異。他說,低碳建築更像是從「建築物的DNA」著手,包括使用低碳建材、可回收的材料,以及採用低耗能的工法打造,建築物從無到有都要從低碳的出發點思考;而過去大家熟知的綠建築,則是友善生態與環境,讓建築物未來落成時,能夠降低用電、用水等資源消耗,兩者並不衝突,且能同時並行,低碳建築更像綠建築概念的升級版。


「綠建築」的升級版每塊木材、水泥、板材 都有碳排係數

回到要打造「低碳封測廠」的動機,日月光永續暨安全衛生管理處處長蘇炳碩指出,○九年,日月光K12廠興建初期,當時決定以友善環境的「綠建築」規格打造,雖然建廠成本增加四%至五%,大約落在十六億元左右,但啟用後達到四成的節能效果,因此,日月光自此全面啟動綠建築計畫,「也是因為綠建築廠的效益超乎預期,所以在低碳建築概念出現時,日月光不僅願意嘗試,也對打造低碳建築很堅定。」
儘管該嘗試在當時相當罕見,然而有了過去在綠建築的成功案例,低碳廠房計畫在公司內部受到普遍支持,一路上呈至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以及日月光投控董事長暨執行長張虔生,幾乎無異議拍板定案。

「低碳建築能不能成功,在於團隊有多少決心要做這件事。」周光春說,過去興建廠房考量的是成本,但低碳建築每一項考量環節是碳排係數,因此,所有建材需要向供應商索取來源,「但當時建築師和供應商都是第一次嘗試,光是每一塊木材、水泥、板材都要提供碳排係數,可想而知,是需要多方不斷溝通的高難度挑戰。」

「減碳建築,就是一項減法的過程。」周光春舉例,日月光早期的廠房外觀,都以磁磚進行美化,但這回嘗試低碳建築,林憲德就建議拿掉傳統磁磚的設計,藉此有效降低碳排係數,諸如此類化繁為簡的設計,包括主結構RC(鋼筋混凝土),就採用十五%的混合高爐爐渣的水泥,地坪也採用總碳排較低的EPOXY(環氧樹脂)地坪取代軟底磁磚,內隔間則以輕隔間取代過去的磚牆。

若從總成本來看,低碳建築的建造成本約增加四%左右,K24這座低碳廠房的總成本,則落在三十多億元。即使成本較高,但日月光表示,考量減碳與節能效益,仍會持續應用在新廠建造。

林憲德坦言,五年前低碳建築概念才出現,日月光確實是很早願意嘗試的企業,而當時並沒有先例可循,各項標準幾乎都是「摸石頭過河」,不過,今年三月底國發會提出「二○五○淨零排放路徑」,並針對建築部門提出「建築能效一級」與「近零碳建築」等短中長程目標,未來低碳建築也能有所規範,當企業擴廠或住宅興建時,都能有跡可循。

K24低碳廠房經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認證,成為全球第一座獲得第三方認可的減碳封測廠,日月光已落成的K25新廠與正在興建的K13廠,也全面採用低碳工法建造。在拿到減碳殊榮後,日月光也舉辦講座與同業分享,除了同集團的矽品之外,其他同業也參與取經。

隨著國際減碳趨勢,加上指標大廠的帶頭示範,未來若在國內看到愈來愈多的低碳工廠,或許也不必太過意外了。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2/6月 第1330期

本文摘錄自‎

台灣標竿企業 這樣超前部署減碳

今周刊

2022/6月 第13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