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告別低成本時代!

童子賢:快樂做產品的日子回不去了


文/侯良儒

漲電價的同時,多數人可能隱約有感覺,物價已然悄悄上揚。是的,你的直覺沒有錯,未來三至五年,企業與個人都得有的新認知:一個過去罕見的高成本時代來了!

接下來幾年,你我的消費場景,可能會出現以下改變。

譬如,走進蘋果專賣店,你會發現一支iPhone價格,比五年前同規格的產品, 又貴上三千元,而且,明明不是很熱賣,你卻要等貨一、兩個禮拜。又譬如,原本二十四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你突然發現,有些店竟然深夜或假日不營業;而當走進超市,貨架上的飲料價格,又比上次看到貴了一成。


▲蘋果iPhone今年前6週在中國銷量大減24%,在消費者不埋單的情況下,又面臨製造成本上升,今年是否再漲價,考驗執行長庫克的智慧。法新社

「未來,台灣民眾要習慣高物價,」台經院院長張建一表示,「因為低物價回不去了,這是世界各地都正在發生的趨勢!」

你我的消費成本變高,不是危言聳聽,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也向商周指出,「未來幾年全球的通膨(成長率),肯定會比過去二十年高!」

他指出,過去二十年,全球是處於低度通膨狀態,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成長率多處於○%至二%的低水準;但從三年前起,歐美的物價成長率都是從接近三%起跳,更一度破八%,未來幾年,低成本年代不再,恐是新常態。

美中貿易戰重塑供應鏈
工資變低,但運輸、存貨卻墊高成本


為什麼低物價、低通膨、低成本回不去了?這與三股力量有關。

第一股力量,是供應鏈重塑。這背後,一大部分是二○一八年由美中貿易戰拉開序幕的地緣政治。

當時,由於美國對中國課徵二五%的進口關稅,導致原本高度集中在中國的製造供應鏈,開始往越南、泰國、印尼、印度、墨西哥等國轉移,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用「分散式生產」向我們形容,這波「後全球化」的供應鏈現象。

前一波的全球化時代,中國是世界工廠,「過往中國生產的廉價商品,為全球低通膨提供了基礎。」東華大學新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松興說。

而今,中國人口紅利不再,美國又透過關稅、晶片等各種手段打擊, 加上COVID-19疫情與戰爭,造成製造業斷鏈,引發各國興起「供應鏈自主」,於是,業者開始從中國往勞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分散。

你可能會懷疑:為什麼業者到工資更低的國家建廠,它們卻常對外說這讓成本上升呢?

「工資低,所以成本也低,其實是一種迷思,」一名電子五哥的副總經理舉例,儘管現在中國的薪資較高,但工人能輪三班,「在印度,雖然工資比中國便宜三分之一,但工人只能輪兩班,換算下來,成本只有差到五分之一。」

再加上,過去上下游都在中國,採購零組件都是用陸運,且一、兩天內就會到貨,「運費跟存貨成本都很低,」現在,供應鏈分散多國,不僅必須改採運費較貴的海運或空運,「再來,像(中國的零組件)運到印度至少十四天,到越南至少七天。」他說。

供應鏈拉長,墊高了運費與存貨成本,加上東協的工人們,製造效率也不若中國,「這些全部加起來,工資低是沒用的,因為整體成本其實更高。」上述電子五哥副總經理指出。


全球拚淨零,綠色通膨來了
再生能源、碳稅,間接推升電價


「二十年前台商快樂做產品的日子,已經回不去了。」童子賢表示。

因此,蘋果iPhone從貿易戰後,平均售價年年俱增(見第三十六頁圖)。甚至,研調機構IDC也預測,未來三年,筆電售價也會因為零組件單價上升,預計將年年漲價。

第二股力量,是綠色通膨。這是指全球為了達到淨零碳排,而增加了再生能源的需求,以及碳稅的課徵。林啟超指出,由於再生能源的成本較高,加上過往不曾開徵過碳稅,這些都讓企業與個人的能源成本,將較過去增加。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台灣會在此時調高電價。台電官網揭露,在二一與二二年,台電就耗資約一千億元採購再生能源,「但在那兩年,國際能源價格飆升,台灣政府卻選擇凍漲電價,讓台電承擔虧損,」一名不願具名的經濟學者指出。

「假設只有傳統能源成本的因素,也許台電還可以撐,但淨零的趨勢,讓台電再也撐不下去,而必須漲價。」前述經濟學者指出。


少子化、地緣政治加速缺工潮
業者只好加薪找人,或縮短營業時間


第三股力量,是人力結構的改變,不僅台灣,歐美亦然。不只少子化,地緣政治也推升了全球缺工現象。

陳松興以美國為例,川普時期興起的保護主義,防堵了來自中南美洲的移民,縮減了這股美國過去三十年服務業最重要的勞動力來源,導致美國勞動缺口高達五百萬人,「但美國服務業還是需要人,這時候,業者只好提高薪資吸引本國勞工,找不到人的,就只好縮短營業時間。」

上述現象,也都在台灣發生,林啟超更提醒,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大退休潮,也是當前歐美各國與台灣的勞動市場,正在發生的負面因素。

以上三股力量,也是這波高通膨與過去不同之處。林啟超說,過往的通膨,常發生在「需求面」,也就是企業與人們的資金過多,推升了產品售價,「但現在,是『供給面』問題,像是供應鏈重整,造成供給不順、製造成本上升。」

高成本時代何時會結束?就供應鏈重整的角度,前述電子五哥高層預估,以印度與越南當前情況,仍須三至五年才會趨於穩定,進而讓各地製造成本緩步下降。

而眼前,低成本不再,對台灣企業是利是弊?商周採訪了八位專家,普遍認為,對於擅長成本控制的企業,利潤必將變薄,而如果擁有技術優勢的企業,譬如台積電,則可以往下游轉嫁成本;至於以內需市場為主的服務業,也將相對辛苦,專家建議,如果不想一直被電價與缺工侵蝕獲利,必須想辦法擴大營業規模,甚至思考如何「走出去」、布局海外市場。

慶幸的是,這波供應鏈的重整,基底是地緣政治,「之於美國與日本,台商是相對被信任的,」張建一指出,台商若能把握機會,在海外重新布局、避開中國紅色供應鏈,競爭力有望更上一層樓。

在高成本時代,企業要認知的是,人們對價格將更加敏感,他提醒,企業要更加留意定價,「定得太高,消費者可能不埋單」這道課題,將非常考驗一家企業是否具備隨時掌握成本變動的管理力,因此,持續用數位化、自動化、AI,改造自身體質,仍是企業抵禦逆風的一大武器。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4/4月 第1899期

本文摘錄自‎

全球告別低成本時代!

商業周刊

2024/4月 第1899期